《感悟心语》
——嵇天浩
王龙溪说:“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这句话有很浓的禅味,是将“心、意、知、物”进行了升华。
“四无”并非真无,而是人对心、意、知、物的超越,是追求“圆善”的结果,是理解“德福一致”的表象。
“无心之心则藏密”,是说脱离肉体凡胎的无善恶之“心”表现显微玄妙,不易被污染与蒙蔽,是无相之心,是无执之心,就像我们已经超脱世外,与天地为一体。
“无意之意则应圆”中的“圆”,有圆满、盈足、圆融、圆通等意思,这句话是说“无意之意”是圆通的,当意识上升到智慧之时,人对意象的存在与否不会介意,达到“止于善”时,“有意”也成“无意”了。
“无知之知则体寂”,意思是说,人在大知而博知而感悟到世界的本相之后,便全部看透、看空,这个世界就是“无”,没有什么是可放在心上的,因而人具有了“般若之知”,将“自觉”作为存在的基石。
“无物之物则用神”,其中的“无物之物”就是“明觉之感”之物,非是有相之物,而是精微迹本之物,是可能测得而无法感知之物(如同微波或无线电波),是实相万物之本。
在人的“心、意、知”处于“无”的状态后,必然让人感到“无物”,或人自感“无自身”,因而变成了“物自身”。当人感到无法摆脱世间烦恼之时,不妨让自己“无物”而与“神”相通,为了“无物”,先放松自己,使自己处于“无心”、“无意”和“无知”的状态。
——嵇天浩
王龙溪说:“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这句话有很浓的禅味,是将“心、意、知、物”进行了升华。
“四无”并非真无,而是人对心、意、知、物的超越,是追求“圆善”的结果,是理解“德福一致”的表象。
“无心之心则藏密”,是说脱离肉体凡胎的无善恶之“心”表现显微玄妙,不易被污染与蒙蔽,是无相之心,是无执之心,就像我们已经超脱世外,与天地为一体。
“无意之意则应圆”中的“圆”,有圆满、盈足、圆融、圆通等意思,这句话是说“无意之意”是圆通的,当意识上升到智慧之时,人对意象的存在与否不会介意,达到“止于善”时,“有意”也成“无意”了。
“无知之知则体寂”,意思是说,人在大知而博知而感悟到世界的本相之后,便全部看透、看空,这个世界就是“无”,没有什么是可放在心上的,因而人具有了“般若之知”,将“自觉”作为存在的基石。
“无物之物则用神”,其中的“无物之物”就是“明觉之感”之物,非是有相之物,而是精微迹本之物,是可能测得而无法感知之物(如同微波或无线电波),是实相万物之本。
在人的“心、意、知”处于“无”的状态后,必然让人感到“无物”,或人自感“无自身”,因而变成了“物自身”。当人感到无法摆脱世间烦恼之时,不妨让自己“无物”而与“神”相通,为了“无物”,先放松自己,使自己处于“无心”、“无意”和“无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