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生吧 关注:15贴子:109
  • 0回复贴,共1
程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老友王有政对我说:“你关注一下罗贯生!”我知道有政兄的眼力甚是了得,他的推荐,当有道理。
  2003年秋,罗贯生渭北山水百幅作品展在典藏着长安艺术瑰宝的圣殿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我满怀兴致,去应和有政兄的推荐。历阶入厅,尚未观画,先发觉前来助兴的艺术家的成份与往常有些不同。拥挤在观众群中的他们,大体分作版画家与山水画家两拨。浏览过展品,读了作者简介,我终于明白,过去罗贯生是以版画立足于画坛,如今又改攻彩墨山水而力求突破的。因而他的艺术关注点与艺术家交往圈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与范畴,即:“版画家+山水画家”。于是,我确信,欲进入罗贯生的艺术天地,门径正在这里。 
  先来看一看作为版画家的罗贯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修军、李习勤、安正中诸位版画家的影响与指导下从事木刻创作,凭着天生的悟性与执著,对黑白世界之堂奥已颇有了悟,20年竟有7幅木刻入选全国美展、版画展,有上乘之作获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版画协会会员。这些成绩,对于在省属专业岗位的画家尚且不易,对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罗贯生来说,他所拥有的艺术才能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再来看一看作为山水画家的罗贯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渭北山水百幅作品展更像是向公众发布的一个宣言:版画家的罗贯生已改做山水画家的罗贯生。那么,这个“山水画家”做得如何?或者说,罗贯生的“山水画”画得如何?人们在展厅里寻答案,罗贯生也力图从众多恭维的赞语中分离着真切的学术评语。 
  且听艺术家们的评点。 
  版画家李习勤先生说:我很吃惊!画展体现了三个特点:情系丹青画渭北山水风情;敢于独创;执著追求。 
国画家耿建先生说:对生活的观察提炼很有水平,画面处理完整、到位,有秀美的美感;版画家是研究黑白的专门家,与山水画嫁接,可以使绘画品种优化,有利于中国画的出新。 
国画家罗平安先生说:他的画有新意,对生活有感情,对家乡爱得充分;画面大结构比较严谨,得益于他的版画基础;是一位艺术上较为成熟的画家。 
  国画家王有政先生说:他的才分高,又非常执著,才气加执著则意味成功;他是基层画家,活动范围受局限,但他不断在自己的生活范围里挖掘新鲜的东西;他的画有一股强盛的活气。 
批评家张渝先生说:罗先生的作品,有着极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即便不说“梨花带雨”,也一样会泛出生命的绿意。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讲,这应该是极为难得的。 
  上述中肯的评论,可大体概括专家们对罗贯生山水画的总体评价,也与我的观感大体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改画山水 
  他从事黑白木刻20余载,在摸索黑白表现力的同时,对绚丽的色彩心仪已久,于是,自1998年开始,放下刻刀,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所追寻的并不是由拓印的黑白转换为水墨的黑白,而是与凝重的黑白世界遥相对应的另一极,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从此,他用毛笔和水质颜料在宣纸上画故乡渭北高原的山坳丛林。与众不同的是,罗贯生由木刻而改山水,由黑白而变色彩,并未承袭浅绛、青绿、金碧等山水画的惯常程式与随类赋的传统路数。不知道是因为偏居一隅,与城里流行的水墨山水无甚沾染,还是由于他天生颖悟,善于独酌自吟,心中别有一块天地,从移情于故乡的山川景色,从版画创作的经验累积,从他多年来对墨黑的体验与对色彩的梦寐,来营构他自命的“山水”画。他将版画融于墨彩,生活融于情怀。绘画的材料虽是水、墨彩、毛笔与宣纸,可是他似乎并未遵循古典山水画或现代水墨画的笔法、墨法的规范。他画山石、树木、瓦舍与崖泉,形重于韵,肌理多于毛法,块面多于点线。其所用之线,并非画法的线,而是表形的线。在浓浓的彩色与墨色中所体现的块面中遗留的阴阳“造型”手法,不时地,若隐若现地露出他的版画家身份。因此,与其将他的作品归入中国“山水画”不如看作是一种彩墨“风景画”,颇有罗氏的风景图式。我想,这既是他的画给予大家一种新的视觉经验的重要原因,也是不能用传统山水画的常规法度或中国画用笔用墨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的根本原因。 



IP属地:陕西1楼2008-10-20 13: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