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也是我国古代颇有影响的军事家。在整个破秦亡楚过程中,他“奇谋独运”、“妙棋迭出”,为刘邦建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因而名传天下。然而,正当刘邦大封群臣时,张良却谦恭自让,当止则止,自动辞官,远避朝廷。
张良辞官到了哪里?后死于何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到了江苏,死后葬于沛县(唐人萧德言《括地志》);一说是隐居湘西张家界,死后葬于金鞭溪“水绕四门”(《永定县志》和《仙释志》)。
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张良料定刘邦与吕后为了专权必定大杀功臣,故而走之大吉。可到什么地方好呢?去江、淮、河、汉之间,那里又是西汉王朝的腹心地带,因此,他决定追随赤松子的足迹(张家界天门山又名赤松山,史传为赤松子隐居之处,山上多有其遗迹),逃到当时蛮夷之地的张家界,才保全了一条性命。如此分析,我以为《永定县志》的记载才是真实的。
不久前,我与全国方志界同仁来到张家界,沿着金鞭溪步行,追寻留侯张良的足迹。
金鞭溪两岸虽是峭壁,但岩壁上却也是一片醉人的绿色。倘若细以辨认,这周围百里的峰峦,有的形如捆绑在一起的劈柴,有的像成千石笋,还有的竟似天兵射出的神箭,插立于这万绿丛中。浙江方志界的同仁张菊英指着脚下的流水对我说,你看,这溪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多像一块翠玉啊。走在前头的我竟在无意中发现溪边一株高大的润楠的木纹上再现了这周围的奇峰、水花、波纹、阳光、草木、飞禽、鸟窝等各种景观,于是我兴奋地说,快来,我发现“神木”了,它竟像一部天然的录像机,将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精华都聚于自己身上了。
告别“神木”我们继续前进,终于到了“水绕四门”。但见金鞭溪横贯东西,与北面流来的矿洞溪、南面冲撞而至的龙尾溪相汇合,正好把四周的山峰分割为东、南、西、北4块,形成深藏在大山里的一片绿意葱茏的天地,古人将这一带奇特的形势概括为“山止水归”。
听说,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地,如今虽游人如织,但其山水格局和气韵,仍没有变。正四顾间,忽闻导游讲,这金鞭溪还有一种变幻不定的幻影,它经常带给游客意外的惊喜。导游又让大家远眺,只见东南立着一座巍峨的“御案峰”,峰顶上有着无数尖细小峰排列着;西北方向,有几座呈褐色的岩峰,却是一层一层的石片垒起来的,陡直壁立,而石片垒接的缝隙间,长着各种树木古藤,犹如线装古书暴露于外的线结。由此继续西攀,导游小姐又指着远处讲,你们瞧,我们面前的是杨柳坡,坡间隐伏着一座古墓,那便是留侯张良之墓。墓是小墓,显得极为孤清,只有阵阵山风从我们身边刮过。
据说,张良逃至张家界后,栖身于黄石寨上的大岩屋中。这地方的山峰,要高就高到仿佛欲刺破青天,要低就又像低到沉入谷底,然后两边却是悬崖,只有一条狭路可供进出。
后来,张良病死于“水绕四门”,葬于杨柳坡。吕后闻讯,非要寻找墓冢毁其棺木不可。谁知诏令一下,张家界一夜间居然出现了好几百座张良墓,这座小小的土墓才得以保存。其实,没有人号召他们冒如此大的险这么去做,但为保护张良墓,老百姓却心甘情愿。站在高坡前拜谒留侯墓,我无语,山风阵阵,也许,山风已经将我的心里话讲给了留侯。
张良辞官到了哪里?后死于何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到了江苏,死后葬于沛县(唐人萧德言《括地志》);一说是隐居湘西张家界,死后葬于金鞭溪“水绕四门”(《永定县志》和《仙释志》)。
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张良料定刘邦与吕后为了专权必定大杀功臣,故而走之大吉。可到什么地方好呢?去江、淮、河、汉之间,那里又是西汉王朝的腹心地带,因此,他决定追随赤松子的足迹(张家界天门山又名赤松山,史传为赤松子隐居之处,山上多有其遗迹),逃到当时蛮夷之地的张家界,才保全了一条性命。如此分析,我以为《永定县志》的记载才是真实的。
不久前,我与全国方志界同仁来到张家界,沿着金鞭溪步行,追寻留侯张良的足迹。
金鞭溪两岸虽是峭壁,但岩壁上却也是一片醉人的绿色。倘若细以辨认,这周围百里的峰峦,有的形如捆绑在一起的劈柴,有的像成千石笋,还有的竟似天兵射出的神箭,插立于这万绿丛中。浙江方志界的同仁张菊英指着脚下的流水对我说,你看,这溪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多像一块翠玉啊。走在前头的我竟在无意中发现溪边一株高大的润楠的木纹上再现了这周围的奇峰、水花、波纹、阳光、草木、飞禽、鸟窝等各种景观,于是我兴奋地说,快来,我发现“神木”了,它竟像一部天然的录像机,将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精华都聚于自己身上了。
告别“神木”我们继续前进,终于到了“水绕四门”。但见金鞭溪横贯东西,与北面流来的矿洞溪、南面冲撞而至的龙尾溪相汇合,正好把四周的山峰分割为东、南、西、北4块,形成深藏在大山里的一片绿意葱茏的天地,古人将这一带奇特的形势概括为“山止水归”。
听说,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地,如今虽游人如织,但其山水格局和气韵,仍没有变。正四顾间,忽闻导游讲,这金鞭溪还有一种变幻不定的幻影,它经常带给游客意外的惊喜。导游又让大家远眺,只见东南立着一座巍峨的“御案峰”,峰顶上有着无数尖细小峰排列着;西北方向,有几座呈褐色的岩峰,却是一层一层的石片垒起来的,陡直壁立,而石片垒接的缝隙间,长着各种树木古藤,犹如线装古书暴露于外的线结。由此继续西攀,导游小姐又指着远处讲,你们瞧,我们面前的是杨柳坡,坡间隐伏着一座古墓,那便是留侯张良之墓。墓是小墓,显得极为孤清,只有阵阵山风从我们身边刮过。
据说,张良逃至张家界后,栖身于黄石寨上的大岩屋中。这地方的山峰,要高就高到仿佛欲刺破青天,要低就又像低到沉入谷底,然后两边却是悬崖,只有一条狭路可供进出。
后来,张良病死于“水绕四门”,葬于杨柳坡。吕后闻讯,非要寻找墓冢毁其棺木不可。谁知诏令一下,张家界一夜间居然出现了好几百座张良墓,这座小小的土墓才得以保存。其实,没有人号召他们冒如此大的险这么去做,但为保护张良墓,老百姓却心甘情愿。站在高坡前拜谒留侯墓,我无语,山风阵阵,也许,山风已经将我的心里话讲给了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