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庆幸,最近能有机会回云顶山看一看我的老朋友“苍鹭”。早在行程之初就有此计划,一直担心行程较紧,怕没时间,最终计划得以实行,心中甚是欣慰。
这次“访友”之行,让我不由回想起在云顶山保护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虽一晃数年,但当我站在苍鹭栖息的大树旁时,与她们初次相识的情景却昨日重现一般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份惊愕、那一份震感、那一份感悟。
吃过午饭,我们便驾车前往此行的目的地——苍鹭栖息地娄儿沟。从保护区驻地娄烦县城出发,一路经过米峪木材检查站和娄儿沟管护站,再走5公里左右比较颠簸难走的河滩砂石路就到了娄儿沟。苍鹭的巢就筑在村口屋后山坡上的两棵大柳树上,树形高大,树冠茂密,在每棵树的树冠顶上集中筑着十几个鸟巢,这足以证明苍鹭有群居生活的习性。
从当地老乡口中得知,苍鹭来到他们村多年了,一些年轻人从记事起就有苍鹭的身影。因为地处保护区,毗邻汾河水库,食物来源丰富,加之保护区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苍鹭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得到了重点监测和保护,种群数量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为了尽量不惊扰这些山中精灵,我们绕道坡地,小心翼翼的向他们对面的上坡上爬去,结果还是惊起了几次高度警觉的苍鹭,展开大翅,从我们头顶上掠过,发出“嘎嘎”的警告声,于是我们就再绕远一点,爬到坡顶再慢慢的一步步靠近她们,生怕我们的到来,打搅了她们宁静的生活。
此处栖息的苍鹭为迁徙候鸟。记得上次来看她们是5月下旬,大部分巢中都能看到4-5个鸟蛋,雌鸟大都卧在巢中孵卵,这次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巢中灰色的雏鸟们伸长脖子,嗷嗷待哺,甚是可爱。旁边树枝上像卫兵一样,站立着的是雌鸟,脖子伸的长长的,十分警觉,脑袋后面有一根黑色的长羽,随风飞舞,看上去庄严威武。
我们特意拍了几张苍鹭展翅飞翔的画面,在飞行的时候,她们把长长的脖子缩成个“Z”字形,把头部靠近身体,缓慢地挥动着宽大而美丽的翅膀,两只长长的腿伸得直直的,远远的拖于尾后,迎风翱翔,飞行姿态端庄而美丽。她们归巢的动作也十分优雅,从远处归来,像滑行伞一样张开大翅,双脚向前轻缓的舞动双翅,稳稳的落在树枝上。拍摄当天,风向多变,风力较大,她们有的站在高高的枝头上,有几次被风吹的差点失去平衡,画面十分有趣。
除了村口屋后山坡上的这两棵大树上以外,坡顶上、村后大树上也有十几个鸟巢,此处苍鹭种群数量至少在100只以上,相比3年前见它们时种群数量有所上升。我想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加大,奠定了苍鹭种群数量扩大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随着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引导,人们逐步有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常识和保护意识,甚至,栖息地附近的林区村庄,把苍鹭作为一种“福鸟”,作为福祐的象征加以保护,很少有人主动去破坏和干扰苍鹭的正常繁衍和生存。正是如此,我们现在才能看到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宁静的小山村炊烟袅袅,屋后上坡大树上鸟儿纷纷挥翅归巢,在夕阳的映射下,投射出一个个美丽的身影,像一群舞动的精灵……
回去的路上,路旁小溪中一只苍鹭带着两只幼鸟在觅食,被我们的车惊起而飞走,我突然在想:地球这个蓝色星球,是属于每一个生存在这里的生灵的,人类无序和不节制的开发和破坏之后,才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才开始尊重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林业的经营方式从伐木养人转变到政府养林,林业提供的社会产品也从木材这种有形资产向森林生态系统这种无形资产转变,木材可以用很多新材料、新产品替代,但森林生态系统却是无法复制和替代,无论对于我们人类还是像苍鹭这样的“精灵”,森林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们林业人现在作为森林的经营者和守护者,应该有这一份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们加紧了往回赶的脚步。明天,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