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大国工匠亲历:德国工匠牛,中国工匠就弱?
作者:徐小平 时间:2016-10-06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让全世界体会了德国制造的魅力。如何在中国寻找和培养工匠精神,中国的一线工人有着最好的理解。
作为上汽的一名普通工人,徐小平不仅跟过6位中国师傅,还是十几位德国师傅的徒弟。这9月25日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恐怕是第一次让一名一线工人作为演讲嘉宾,但是他的演讲,比许多嘉宾要精彩的多。尤其是在他谈到,中国工人和德国工人的差别,中国工人也有自己的优势的时候,获得的掌声也比其他嘉宾热烈和真实的多。
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一技之长,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种营养,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曾经他在为了修一台机床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政道的一句话提醒了他。李政道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
这句拗口的话,如果放在宇宙学领域,他肯定听不懂,但是用在他正在修的机床上,就理解了。在校正两个砂轮的平行度的时候,其实不必追求绝对的平行,而是制造一种不平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他也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现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党支部书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试验基地主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在2005、2010、2015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0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他的技术成就有获得国家专利受权2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国际专利1项,其中激光可视对角技术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科学技术二等奖。
下面是他演讲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