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喵de鱼吧 关注:93贴子:5,416
  • 0回复贴,共1

为什么HR要真正地深入业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 身为HR的首要修养是真的爱人,那爱的第一个表现是,花足够的时间了解他,要了解他,不可能不去了解他的工作和专业。
第二, HR要有话语权,要掌握主动,你就必须懂业务。
所有的HR都不想只做一个执行者,被动地响应业务人员的要求,希望可以在招聘、团队搭建、员工发展、业绩考核等方面平等地与业务人员对话。
那么凭什么呢?
人家认为这个人合适,你认为这个人不合适,怎么办呢?当然,HR手中有一把利器,就是对人综合素质和企业文化匹配度的判断,但即使这样,所谓的企业文化匹配度也会因人因岗而程度不一。
比如说你企业文化是有话直说,一个BD人员,只要不是心口不一,说话委婉点,没太大问题吧。而且,就算你再牛,你可以用这把剑,行使一票否决权,你能在业务部门觉得不合适的前提下,也能平等地有底气的对话说,“我觉得这人合适吗”?
平等的对话,只能在同等的能力者之间。注意,这里是“对话”,不是“决定”,HR应该是管理者顾问的角色,而不是Boss或家长的角色,绝大多数情况下行使的是建议权,不是决定权。
第三, HR要有很强的“定制化”的专业服务和咨询能力
既然我们的客户是业务部门,你作为企业内部在“人”方面的专业顾问和职能交付,你必须在了解你客户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拿培训来作比喻,在企业内部你提供的应该是“内训课”——是根据你客户的情况定制的,而不是“公开课”——管你谁在听,我只按我原来备的课讲。
千万不要做“本位HR”或是“专业HR”,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事只从HR的专业度出发,OKR流行就推OKR,完整的HR制度显得专业就去编写一百多页的HR制度。
非本位HR是需要从公司业务和团队的特性出发,看什么方法适合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所有世面上所谓的HR专业方法都不适合,那就去造一个新方法出来,就像阿里的政委、华为的股权激励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相对于科学来说更偏向艺术,需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而宜。
之前曾经在和大众点评的HR交流过,她当着他们的老板的面说“我入职后,用了三年的时间,一直想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今年我终于放弃了,因为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大了,你的体系还没有建好,甚至才起个头,整个外部市场已经天翻地覆了,你必须得跟着变,甚至在觉知变化要来的时候,提前先变起来”。
也许这是许多百年的500强外企HR,跳槽到互联网做HR受不了的地方,他们无法想像组织架构一个季度大变一次,小变更是不断。
如果你是一个本位的HR,你就觉得这就是“乱”的表现,但如果你能理解互联网的特性,就会拥抱这个变化,并欣赏这种变化。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行业开始有部分固定HR流程和制度,这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运行和团队在逐步成熟起来。
还是那一句,别为了专业而专业。


IP属地:河南1楼2016-12-01 11: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