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ryshkin吧 关注:99贴子:9,221
  • 5回复贴,共1

资源与第三帝国的航空工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起以前的坑,突然想起以前作过一篇AL娘的故事,其完整版还在硬盘里扔着
果断挖出来水一帖


1楼2016-11-24 20:58回复

    战争中镁的配额几乎被RLM独占,这种金属被用在机载电子设备和燃烧弹上,由于德国的镁矿相当丰富,而且产量不断提升,战争中的镁并没有缺乏之虞,工厂甚至不必全力生产,1939年的产量是13500吨,1940年是16400吨,1941年是27800吨,1942年是32700吨,1943和44年都是约44400吨。
    (与之相应是皇家空军为了保证镁制燃烧弹的供应而不得不大量进口镁,更有趣的是战略轰炸调查认为由于镁的供应状况不佳,德国的设计师们倾向于减少镁合金的使用,这才有镁并不短缺的假象)

    德国的铜较为短缺,不过通过采用铝作为替代品,铜短缺并未影响日益扩张的军事工业。1938年的消耗量是448300吨,储备是194000吨,1940年的这两个数字是292000和209000吨,1943年则是238000和 265000吨,到44年消耗下降到219000吨,而储备达到了452000吨,也就是说即使无法从外国进口矿石,德国的铜储备也足够他们打到1947 年。
    RLM为节约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举例来说,1941年的10月-12月,飞机工厂平均每月可以收到6100吨铜,然而消耗量只有5093吨,1942年年初虽然配给降低到每月3200吨,但消耗也成功的被压缩到3100吨。

    德国的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1937年消耗的2970万吨矿石中的70.7%来自进口,其中45%来自瑞典,27%来自法国。自给自足的计划也并未太多的改善这一情况,进口高峰的43年有约2200万吨铁矿石运往德国,进口大幅下降的44年也有650万吨。战争中铁矿石的主要来源依然是瑞典和法国,第三则是俄国,其后还有西班牙和挪威。
    战前航空工业曾遭受钢铁不足的困扰,1937年10月米尔希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缺乏钢材,RLM不得不削减计划中25%的飞机产量,66%的建筑工程和75%的高射炮。1938年1月RLM估计所需钢材仍有11.7万吨没有到货。不过这一窘境持续的时间不长,后来的德奥合并和吞并捷克也为钢铁工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何况战争中德国航空工业消耗的钢不过德国钢产量的4%,因此战争期间航空工业并无钢铁短缺之虞。
    (这也解释了希特勒对于瑞典铁矿石的执着……


    4楼2016-11-24 21: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稀有金属
      开战时的德国的稀有金属储备并不乐观,不过战争中依靠生产和缴获也尚能满足工业所需。镍和钼的生产和消耗基本上是同步下降的,铬和锰的产量大致维持稳定,钒的消耗量则在上升。1944年秋天情况恶化了,9月5日建筑师向宅希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警告他芬兰的镍矿和土耳其的铬矿石进口已告终断,金属加工企业不得不动用储备。最后一次向企业分配铬矿石是在45年6月1日,考虑到加工所需的时间,整个军火工业会在1946年新年停摆。
      橡胶
      1938年德国进口了92000吨天然橡胶,而合成橡胶产量仅有5000吨,1943年天然橡胶的进口仅有7000吨(通过潜水艇从东南亚运来),合成橡胶的产量则有117000吨。总的来说橡胶并不缺乏,不过橡胶的产量成为了生产的瓶颈之一。1944年情况更严峻了,不再有天然橡胶进口,合成橡胶也只有 104000吨的产量。
      塑料制品
      在电子设备中塑料代替了橡胶。聚亚安酯在战前是一种和美国的尼龙竞争的产品。树脂玻璃被广泛用于飞机座舱,加工木制机身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特殊胶水,为了保护金属发明了多种清漆。
      石油
      石油短缺严重影响了德国空军的作战和训练,对飞机和发动机测试也构成了阻碍。不过石油短缺对飞机的生产并没有什么影响。


      5楼2016-11-24 21:13
      回复
        其实还有一部分人力资源的,主要是讲熟练工减少,代之以生手、外国劳工甚至战俘不太有趣
        这篇文章最大的奇妙之处就是题目太大而数据太少,而且在重要观点上和战略轰炸调查对着干,而战略轰炸调查里面列出的数据更少,更没有参考性不知道该信哪一边,总之先扔在这里好了


        6楼2016-11-24 21:19
        回复
          戈林也兼职买办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24 22: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