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站在今天,回首遥望五百多年来我们血脉的流淌和延传,感恩祖先,感恩世世代代祖上以人为本的传承和艰辛努力,给了现今几千人后代鲜活的生命!是啊,这个世界,之所以伟大而灿烂,只是因为生命之存在。
明天顺元年(1457年),我们的祖上为了周家血脉的延续,为了周家香火的不断,夫妻各奔东西辗转千余里逃难去了!五百多年来,始祖周敬祖和于太君的世世代代子孙,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居之地——汝宁府上蔡县宜滨堂!不知道曾有多少周家人曾经访寻过那里,但我想因为交通、信息的闭塞以及时代变迁与地名的消失,结果多是无奈与失望!2010年在武安东西周庄中间一个叫周家沟的地方,我曾经听指导我到武安坦岭寻根的一个八十多岁周家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到过上蔡,但还是带着久久的失落一无所获。
通过大量的搜索资料,在清康熙年间编写的《上蔡县志》中的一副地图上,终于发现了我们祖上的祖居之地!想必,我们祖上祖祖辈辈居住在淮河支流洪河西岸一个建‘’宜滨堂‘’的地方。想必,那里一定是一个人杰地灵、水草丰美而富庶的地方。始祖周敬祖作为明正统年间的修职郎,一个正八品文职官员,始祖母于氏太君为明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祖姑,按史料记载出身也应是官宦人家。所以,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周家子孙的性命和血脉传承,他们在天顺元年正月于谦被诛杀前后,那正是咱俩团圆之时,没有任何犹豫,没有怜惜那些物质的东西,老两口带上子孙抛家舍业连夜只身逃命天涯了!
所以,上蔡县,洪河之滨那个宜滨堂,也就成为世世代代周氏子孙魂牵梦绕的地方!
大概因为洪水泛滥,时代变迁,推测应该在清朝末期我们祖上祖居的‘’宜滨堂‘’渐渐被遗忘,成为一个消失的古村落了……
根据康熙年间县志的手绘地图《朱湖图》,当时附近除了北部的朱湖店和贺家店,南部的洪河西岸便是宜滨堂、刘家店和桃花店了。而且宜滨堂西边还紧挨着上府(上便是上蔡,府大概就是府城吧)大路,可以说处于交通要道。
前两年通过微博搜索曾和上蔡一个小伙子询问过,得知他老祖在清朝时候常常赶着大马车到安徽,路过宜滨堂这个地方。他说他老祖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名字了,只是还是口头上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从上蔡县宜滨堂这个地方出逃,不知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和度过多少个胆战心惊的不眠之夜,始祖和始祖母各带子孙,经过千余里的辗转和跋涉,分别在京师大名府和彰德府武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各自安顿下来。哪里知道,夫妻这一别就是五百多年啊!几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的子孙从来没有停止寻找对方的下落!听老人们讲,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派人到外边出去打听!五百多年来,这两支周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都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人的当地有名的周氏聚居村落!
转眼到二十一世纪,两个周氏后人一次偶然的攀谈,才使五百多年来的寻觅,石破天惊地有了一个凝结世代周氏子孙久久期盼的佳音!2007年,始祖周敬祖一方后人驱车到始祖母于氏太君所带子孙后人村落相聚。他们伫立在在清同治年间为始祖母所立墓碑前祭奠,从祖母坟地取黄土和泥,涂抹在稻草人上。然后运回到始祖坟上,五百多年来天各一方的夫妻终于团聚了!同胞血脉的两支周氏子孙终于聚首了!这漫漫岁月冥冥之中的期待和心愿,终得实现
明天顺元年(1457年),我们的祖上为了周家血脉的延续,为了周家香火的不断,夫妻各奔东西辗转千余里逃难去了!五百多年来,始祖周敬祖和于太君的世世代代子孙,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居之地——汝宁府上蔡县宜滨堂!不知道曾有多少周家人曾经访寻过那里,但我想因为交通、信息的闭塞以及时代变迁与地名的消失,结果多是无奈与失望!2010年在武安东西周庄中间一个叫周家沟的地方,我曾经听指导我到武安坦岭寻根的一个八十多岁周家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到过上蔡,但还是带着久久的失落一无所获。
通过大量的搜索资料,在清康熙年间编写的《上蔡县志》中的一副地图上,终于发现了我们祖上的祖居之地!想必,我们祖上祖祖辈辈居住在淮河支流洪河西岸一个建‘’宜滨堂‘’的地方。想必,那里一定是一个人杰地灵、水草丰美而富庶的地方。始祖周敬祖作为明正统年间的修职郎,一个正八品文职官员,始祖母于氏太君为明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祖姑,按史料记载出身也应是官宦人家。所以,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周家子孙的性命和血脉传承,他们在天顺元年正月于谦被诛杀前后,那正是咱俩团圆之时,没有任何犹豫,没有怜惜那些物质的东西,老两口带上子孙抛家舍业连夜只身逃命天涯了!
所以,上蔡县,洪河之滨那个宜滨堂,也就成为世世代代周氏子孙魂牵梦绕的地方!
大概因为洪水泛滥,时代变迁,推测应该在清朝末期我们祖上祖居的‘’宜滨堂‘’渐渐被遗忘,成为一个消失的古村落了……
根据康熙年间县志的手绘地图《朱湖图》,当时附近除了北部的朱湖店和贺家店,南部的洪河西岸便是宜滨堂、刘家店和桃花店了。而且宜滨堂西边还紧挨着上府(上便是上蔡,府大概就是府城吧)大路,可以说处于交通要道。
前两年通过微博搜索曾和上蔡一个小伙子询问过,得知他老祖在清朝时候常常赶着大马车到安徽,路过宜滨堂这个地方。他说他老祖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名字了,只是还是口头上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从上蔡县宜滨堂这个地方出逃,不知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和度过多少个胆战心惊的不眠之夜,始祖和始祖母各带子孙,经过千余里的辗转和跋涉,分别在京师大名府和彰德府武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各自安顿下来。哪里知道,夫妻这一别就是五百多年啊!几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的子孙从来没有停止寻找对方的下落!听老人们讲,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派人到外边出去打听!五百多年来,这两支周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都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人的当地有名的周氏聚居村落!
转眼到二十一世纪,两个周氏后人一次偶然的攀谈,才使五百多年来的寻觅,石破天惊地有了一个凝结世代周氏子孙久久期盼的佳音!2007年,始祖周敬祖一方后人驱车到始祖母于氏太君所带子孙后人村落相聚。他们伫立在在清同治年间为始祖母所立墓碑前祭奠,从祖母坟地取黄土和泥,涂抹在稻草人上。然后运回到始祖坟上,五百多年来天各一方的夫妻终于团聚了!同胞血脉的两支周氏子孙终于聚首了!这漫漫岁月冥冥之中的期待和心愿,终得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