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孝一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李白《赠孟浩然》言“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言“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言:“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张九龄)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故而,关于孟浩然的清淡,蔚然公论。孟浩然诗何以成为清淡,古人除了从孟浩然生平志向取论外,大多谈及“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田雯《古欢堂集杂录》)。今人大致有认为“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房日晰《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等观点。前人所论俱佳,然仍有待细化之处。
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明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单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主要须具备“句法凝练,言简意深”、“诗句新奇”、“点化典故”三点,在笔者看来,这三点都和“用典”有很大关系,虽然上述三点不能等同于“用典”,但是用典精准,自能“句法凝练,言简意深”,用典手法多样,亦能“诗句新奇”,至于“点化典故”,更是“用典”的高超表现了。因此,本文特从“用典”角度看孟浩然诗之清淡,且作抛砖。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李白《赠孟浩然》言“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言“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言:“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张九龄)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故而,关于孟浩然的清淡,蔚然公论。孟浩然诗何以成为清淡,古人除了从孟浩然生平志向取论外,大多谈及“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田雯《古欢堂集杂录》)。今人大致有认为“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房日晰《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等观点。前人所论俱佳,然仍有待细化之处。
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明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单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主要须具备“句法凝练,言简意深”、“诗句新奇”、“点化典故”三点,在笔者看来,这三点都和“用典”有很大关系,虽然上述三点不能等同于“用典”,但是用典精准,自能“句法凝练,言简意深”,用典手法多样,亦能“诗句新奇”,至于“点化典故”,更是“用典”的高超表现了。因此,本文特从“用典”角度看孟浩然诗之清淡,且作抛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