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读后感
在我少的可怜的藏书中,有一本封面设计清新淡雅的《兰花草》,它是漳县文化馆的李雪兰赠送给我的。 我和雪兰的友谊,源于彼此对文字的爱好,所以在她的第三部文集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看到了《兰花草》。但作为一个文化层次很低的农民,对它的俗雅优劣真的不敢妄言。那样会笑掉别人的大牙。可有些话憋在心理着实有点不吐不快,那么下面的这些杂乱无章的文字,就算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兰花草》的读后感吧。
我一直认为,文章这种事,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拿一个喜欢甜饮的人来说,如果仅凭是否加糖来介定味道的好坏,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草率了。雪兰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文字堆积、没有高雅的艺术装饰,然而正是这种不加糖的饮料,正如一杯浓香四溢的清茶,常常让我在静静地品尝过程中心驰神往,不能自己。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真,那就是善与爱。在中国古老的孔孟思想中,它们就成了核心的组成部分。而雪兰的作品,似乎在刻意传承和宏扬这一传统文化,她甚至将这种元素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兰花草》中,我发现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那就是“爱”。她爱亲人、爱朋友、爱事业、爱家乡……正是生命中这种本性的不段复苏,才有了诸多的灵感自雪兰的笔端源源不段的流出。她的思想之所以永远那样鲜活而年轻,正在因为她找到了生命中闪光而可贵的精华。仅凭这一点,我坚信,她的创作思维永远不会枯竭。
当我被《兰花草》那份浓浓的“爱”陶醉的时候,却发现雪兰忽略了另一种“爱”,那就是对“钱”的热爱。在这个铜臭糜天的时代,“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成为最基本的处世哲学,于是有很多所谓的作家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终于奈不得寂寞和贫穷而迷失了方向。原本神圣的笔,为了迎合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不痛不痒。更有眼光者为市场需求,斯文扫地,甘愿开辟裤裆文化,令人作呕。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使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可是在品读《兰花草》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有一股圣洁而淡雅的馨香。在这片没有世俗浊流污染的净土上,心灵一次次受到真善美的洗礼。从而使我们在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找到了生命中真正需要的能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作家像雪兰一样依然坚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写作风格呢? 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因为精神与物质不可能双重富有。这也符合古语中“鱼与~掌不可兼得”的逻辑思维。我听说过有“日进斗金”的网络写手,却没听说过有“不接地气”的伟大作家。办公室里的纸上操戈,可以编写出一些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但如果创造出人类生命中真正所需的精神食粮,不去人民大众中挖掘和寻找,断不可能轻易得到。 就雪兰而言,一个在山里出生、市井小贩的吆喝声中长大的人,特殊的生活阅历使她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使她可以通过这对心灵的窗口,不断认识和解读着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在她的眼中,爱憎分名;在她的笔下,惩恶扬善。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作人的底线,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个作家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应该肯定的,雪兰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当然,在《兰花草》中,也许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一点可以在雪兰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从而走向成熟。总之,人无完人、瑕不掩玉,相信在爱的陪伴中,雪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在我少的可怜的藏书中,有一本封面设计清新淡雅的《兰花草》,它是漳县文化馆的李雪兰赠送给我的。 我和雪兰的友谊,源于彼此对文字的爱好,所以在她的第三部文集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看到了《兰花草》。但作为一个文化层次很低的农民,对它的俗雅优劣真的不敢妄言。那样会笑掉别人的大牙。可有些话憋在心理着实有点不吐不快,那么下面的这些杂乱无章的文字,就算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兰花草》的读后感吧。
我一直认为,文章这种事,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拿一个喜欢甜饮的人来说,如果仅凭是否加糖来介定味道的好坏,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草率了。雪兰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文字堆积、没有高雅的艺术装饰,然而正是这种不加糖的饮料,正如一杯浓香四溢的清茶,常常让我在静静地品尝过程中心驰神往,不能自己。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真,那就是善与爱。在中国古老的孔孟思想中,它们就成了核心的组成部分。而雪兰的作品,似乎在刻意传承和宏扬这一传统文化,她甚至将这种元素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兰花草》中,我发现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那就是“爱”。她爱亲人、爱朋友、爱事业、爱家乡……正是生命中这种本性的不段复苏,才有了诸多的灵感自雪兰的笔端源源不段的流出。她的思想之所以永远那样鲜活而年轻,正在因为她找到了生命中闪光而可贵的精华。仅凭这一点,我坚信,她的创作思维永远不会枯竭。
当我被《兰花草》那份浓浓的“爱”陶醉的时候,却发现雪兰忽略了另一种“爱”,那就是对“钱”的热爱。在这个铜臭糜天的时代,“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成为最基本的处世哲学,于是有很多所谓的作家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终于奈不得寂寞和贫穷而迷失了方向。原本神圣的笔,为了迎合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不痛不痒。更有眼光者为市场需求,斯文扫地,甘愿开辟裤裆文化,令人作呕。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使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可是在品读《兰花草》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有一股圣洁而淡雅的馨香。在这片没有世俗浊流污染的净土上,心灵一次次受到真善美的洗礼。从而使我们在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找到了生命中真正需要的能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作家像雪兰一样依然坚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写作风格呢? 在我的想象中,作家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因为精神与物质不可能双重富有。这也符合古语中“鱼与~掌不可兼得”的逻辑思维。我听说过有“日进斗金”的网络写手,却没听说过有“不接地气”的伟大作家。办公室里的纸上操戈,可以编写出一些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但如果创造出人类生命中真正所需的精神食粮,不去人民大众中挖掘和寻找,断不可能轻易得到。 就雪兰而言,一个在山里出生、市井小贩的吆喝声中长大的人,特殊的生活阅历使她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使她可以通过这对心灵的窗口,不断认识和解读着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在她的眼中,爱憎分名;在她的笔下,惩恶扬善。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作人的底线,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个作家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应该肯定的,雪兰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当然,在《兰花草》中,也许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一点可以在雪兰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从而走向成熟。总之,人无完人、瑕不掩玉,相信在爱的陪伴中,雪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