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及时回,差点找不到这个贴子了,罪过罪过。
首先,同意黄石公没有变成黄石,因为“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取而葆祠之”什么的实在太扯了2333333
至于故事的真假,我想还是得打上一堆问号。正如司马迁和苏轼所言,圯上受书这件事是很怪的,不管是汉代、宋代还是现代人看来都是充满疑点的,黄石公?太公兵法?纳履?受书?哪一桩哪一件都没有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
苏轼的想法是很合理的,不因诸多疑点而全然否定圯上受书的真实性,而将其视为更具可能的“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模糊一些细节,只保留整件事的框架,那么圯上受书可以简化为“一个老人赠与张良一本书”,这件事看上去就一点也不怪了。使它变得奇怪的是刚刚被模糊掉的、具有传奇性的细节(黄石公、太公兵法、黄石公变成黄石),而这些细节的真真假假加之于原本的框架上,就使故事虚无而奇诡,进而给留侯其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留侯世家》良曰:“沛公殆天授。”、“此天以臣授陛下”,如果要说这些“神话”的想通之处,盖一“天”字耳
首先,同意黄石公没有变成黄石,因为“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取而葆祠之”什么的实在太扯了2333333
至于故事的真假,我想还是得打上一堆问号。正如司马迁和苏轼所言,圯上受书这件事是很怪的,不管是汉代、宋代还是现代人看来都是充满疑点的,黄石公?太公兵法?纳履?受书?哪一桩哪一件都没有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
苏轼的想法是很合理的,不因诸多疑点而全然否定圯上受书的真实性,而将其视为更具可能的“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模糊一些细节,只保留整件事的框架,那么圯上受书可以简化为“一个老人赠与张良一本书”,这件事看上去就一点也不怪了。使它变得奇怪的是刚刚被模糊掉的、具有传奇性的细节(黄石公、太公兵法、黄石公变成黄石),而这些细节的真真假假加之于原本的框架上,就使故事虚无而奇诡,进而给留侯其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留侯世家》良曰:“沛公殆天授。”、“此天以臣授陛下”,如果要说这些“神话”的想通之处,盖一“天”字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