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中,保定这座古城,有很多标签,例如历史悠久、京畿重地,还有经济落后、污染严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近几年来,保定在逐渐被印上另外一个标签——“赌城”。保定这座赌城,不同于澳门,它是由炒房衍生出的“赌房”。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就业、婚姻、政策,更是一种另类的民生。
笔者生于保定,因为求学而离开,但是笔者的很多朋友和同学在保定生活。之所以想揭露这一行为,是有感于朋友“赌房”发家之后偶尔的忏悔,是基于对家乡购房现状的担忧,是对被忽视的民生问题的谴责,是对道德、法律和政策的呼吁。
保定的房价,2012年以前,基本处在4000元/平米以下,消费者基本上按需购房,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商无证售房,不是五证不全,而是在取得第一个证——土地证之前即开始售房,有需求的购房客选房时除了考虑自身对地理位置等条件的要求,只能根据开发商实力、楼盘是否为城改用地来把控风险,城改用地的开发商基本与政府签订了城改协议,该类协议遵循了此时大部分城市盛行的潜规则,即开发商同时负责城改用地上的商品房开发,因此,该类楼盘获得的青睐较多。购房客签订的合同也是开发商拟出来的版本,而不是在房管局进行备案的正式合同。这种购房现状,造就了很多烂尾的楼盘,签订合同之后迟迟不见动工的楼盘比比皆是,开工之后停工数月或是数年的也不再少数,即便是入住多年的房子,仍有很多不能办理土地证。
2013年以来,保定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2014年,政治副中心的“炒作”,以及2015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对保定职能的定位,各种利好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炒房客,本地不少市民也不甘示弱的加入了炒房大军。基于对家乡保定的熟悉以及对房地产现状的了解,本地市民炒起房更加得心应手。
开发商、中介、炒房客、刚需族,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炒房行为。
2014年3月,一个关于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流言四起,外地炒房客瞬间涌入保定,开发商、中介瞅准时机,一方面“捂盘惜售”制造清盘假象,一方面大幅提价引发购房客的恐慌。自此,以笔者的一位朋友为缩影,讲述他是如何由一名普通的购房者转变成为一名职业炒房客的经历。
经过再此之前的几个月,笔者的这位朋友正在未来丈母娘的威严中奔波于各大楼盘,对楼盘位置、价格、户型、开发商进行详尽的对比,不料突然遭受到了该事件的冲击。当意识到房价可能会提高时,朋友迅速赶往最为相中的楼盘售楼处,在人山人海的购房潮中挤到售楼小姐面前,却被告知已经售罄,同时开发商在楼盘西侧又圈了一块地,可以交2万定金,7日后来交首付款,而且单价已由原来的4000多元/平米涨到6000元/平米。朋友听完立即赶往其他备选楼盘,在此处以及接下来的售楼处见到的场景和听到的答复均跟第一个楼盘所经历的大同小异。待前期咨询过的楼盘全部看完,这位朋友一日之间嘴角便起了几个水泡,梦中充斥的全是涨价在即、清盘、只剩顶层这些话语……第二天,朋友下定决心多花近2000元/平米迅速定房,毕竟能不能买到一套房子关系的不仅是自己的居所,更重要的是能否赢得与心爱的女孩携手一生的机会。然而等到售楼处时,却被告知房价再次上涨了几百元……
恐慌和无奈之下,朋友立即交了定金,然后四处借钱凑齐了首付25万元,贷款40万元,定下了一套开发商“口中”的约100平的房子,同大部分楼盘一样,五证没有任何一个证,地理位置只是开发商随手一指的一块地,合同中约定交房日期三年后,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保障,却赢得了丈母娘的首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很多人的眼中,那几页纸的合同,就是购房的全部。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平静的租房生活和漫长的等待,由于楼盘还没有预售证,所以朋友也不用办理贷款,夫妻二人一共4000多元的月收入,除去基本的生活费,还可以攒下一部分用来偿还首付欠下的债。
可是朋友眼见开发商施工进度缓慢,动不动就停工数月,开始对交房担忧,在与一个做中介的朋友交流后,中介朋友给他出指了出路……
2015年初,朋友先是委托这名中介将自己所购楼房推销给其他购房客,价格较此时售楼处在售楼盘略低,但相对于自己购房时的价格高出了约1千元/平米,同时与开发商沟通,缴纳约200元/平米的违约费用,将与开发商所签合同更名为新买主的姓名,至此,朋友所购楼房成功卖给了他人,卖得价款75万元,除去本应贷款的40万元和2万元的“更名费”,手中剩余33万元。相对于当初的首付款25万元,净得8万元,没有任何税负,买卖手续极其简单。据朋友说,新的购房客,是一个在父母的陪同下购房的年轻小伙。
朋友害怕房价涨幅太大,赶紧拿着33万元去购买了一个新开盘的约100平米的学区房,单价近8000元/平米,首付32万,这次,朋友听从了中介的劝告,通过代理中介进行了购房。原因有两个,一是售楼处房源基本售完,只剩顶层和首付相对较高的大户型,二是开发商赠送一次免费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