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吧 关注:1,245贴子:14,467
  • 9回复贴,共1

【转】喜爱李旦的人不应该忘却安金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喜爱李旦的人不应该忘却安金藏,他虽然地位卑微,默默无名,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却影响了睿宗一生的命途。如果不是他,就绝不会有睿宗与玄宗的血脉延续,如果不是他,李唐王朝就会真真正正的迎来毁灭。
喜爱唐睿宗李旦的人,大都钦佩于他的“隐”与“淡”。睿宗是武后的幼子,也是唯一一个在她严酷统治下侥幸活出命来的儿子,他一生淡泊无为,虽两度登临帝位,但鲜有功绩。少年时期的李旦是一位学者型的皇子,旧唐书上称其“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青至中年时期,他被迫在母亲的威势下韬光养晦22年,以换取自身平安。
睿宗22岁即被母亲推上帝位,徒有皇帝的称号而无实权。武后命他“居于别殿”,政事决于太后,李旦“不得有所预”。事实上,除却将他的发妻刘氏册立为皇后,长子李宪封为皇太子外,睿宗在其他方面没有得到过任何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也给了他明确的警示:只允许他做一个牌位皇帝,绝不许他乱说乱动。事实上,在亲眼目睹了自己母亲与亲生长兄近乎残酷的皇权争斗战后,睿宗已经对武后的心狠手辣与绝情绝意有了清晰的认识,因而在最先登基的六年,他从不过问政事,任凭母亲处置。
公元690年,28岁的睿宗退位,降为皇嗣(即皇太子),居于东宫。与其说是“居于东宫”,倒不如说他是被母亲软禁更为合适。在李旦居住于东宫期间,武皇不允许大臣私下会谒他,少府监裴匪公,宦官范云仙皆因犯此罪而被诛杀,至此以后,除却优伶乐人可进此地外,大臣们再不敢踏足东宫一步。
武后称帝后,大肆重用武家子弟以削弱李唐宗室反抗的力量,魏王武承嗣即是当中最受武则天宠爱的,也是武家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人选。然而李旦的存在却使这个可能性大大的降低,他虽已退位,但仍居东宫,是大周朝的皇嗣,武皇江山的正统继承者。虽然李旦本人对皇位已然心怀恐惧,但仍不能阻止武承嗣对自己所拥有的地位恨之入骨,于是武承嗣便千方百计的寻求皇嗣的过失,恣意捏造罪名,以求将其除之后快。
尽管李旦平日里韬光养晦的功夫堪称古今一流,也架不住魏王如此处心积虑的栽赃,在退居皇嗣后不久,便经历了一次人生中最惊险也是最戏剧性的劫难。
则天为帝,最最听不得的就是“谋反”二字,无论是谁只要和这两个字沾上边,便是在劫难逃:她的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中宗之女)死于此事,李旦的两位夫人刘妃,窦妃亦是死于此中。“皇室无情”四个字,在武则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任你是皇嗣子弟或是至亲骨肉,一旦被扣上“谋反”的罪名,就会毫不留情的被诛灭。
因而,魏王诬告皇嗣“谋反”,此举可谓正中红心,直切要点,如果不是半路杀出了安金藏这么一匹“黑马”,李旦全家很可能就会被武则天赐死,而绝非像如今这么安静平和的沉睡在皇室宗庙当中。
皇嗣李旦这次所遇的劫难可谓“空前绝后”,是他有生以来所面临的最危险的一战,并且毫无挽回的余地,因为亲审此案的正是武皇时期赫赫有名的酷吏来俊臣。
光是听到“来俊臣”这三个字,朝廷中人就已经汗毛耸立,魂不附体,也就不难想象那些被抓入监牢的太子身边的从仆心中怀抱着怎样的恐惧。
因为恐惧那残酷的刑罚所带来的苦痛,他们打算承认皇嗣被诬告的罪名。
人,内心的恐惧,有时候会成为毁灭一切的力量。
而李旦的命运,因此岌岌可危。
在这些因为敌不过内心恐惧而打算承认莫须有罪名的人群之中,却有一个例外——
他是一个名叫安金藏的乐府工人。
如果你热爱李旦,请将这个名字牢记心间,不要忘却:
他是睿宗一生最感激的人——虽然平凡低微,却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
因为他的仗义深明,使得李唐王朝得以继续延续。
关键时刻,他凭借自己对皇嗣的忠诚,以生命为价,力保李旦安危,不但震惊了年老体迈的武皇,也震惊了以魏王为首的一干陷害皇嗣的佞臣。
“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
这是安金藏唯一传世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至深的哲理,只凝聚着他对李旦无尽的忠诚。
高呼完这句话后,他一刀刺入自己腹部。新唐书云:“引佩刀自倳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
武皇闻之大惊,遂感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尔之忠也。“
李旦就这样戏剧性成功逃过一劫,武皇从此再没有怀疑过他。
只因为一颗忠心。
因为一个名不见经传,忠心耿耿的工匠。
一个人到底可以有多忠诚?一个朝代又可以出多少忠烈?
魏征谏太宗,数临生死大险。
上官仪废武后,家破人亡。
………………
忠诚是人类情感中最坚实的一部分,一旦拥有,就可以使一颗柔软的心变得坚强,变得无所畏惧,变得刀枪不进。
它却永远也是世间最变幻不定的事物,谁对你忠诚,你是否对他人忠诚,唯有到生死一刻,答案才会揭晓。
数读唐史,一再为金藏剖心的勇气所动。
夜深人静,遂成此文。
愿天下忠烈之士,皆有善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28 08:46回复
    长知识了,以前没注意到这个人,致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29 19:55
    收起回复
      安金藏,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原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诬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睿宗景云中,金藏累迁至右武卫中郎将。玄宗立,擢右骁卫将军,爵代国公,卒谥忠。


      3楼2016-10-29 21:21
      回复
        安金藏,原是唐代中亚的安国胡人,由于其父安菩归附了唐朝,他因此成为负责宫廷祭祀乐舞的太常寺的乐工。武则天临朝称制,唐睿宗李旦为东宫太子。此时武则天对李姓宗室很有戒心,许多官员因私下拜见李旦而获罪被处以极刑。安金藏等乐舞艺人由于职业的原因,才能在李旦左右侍奉。不久,太子李旦被武承嗣诬告反叛,武后下诏命酷吏来俊臣查处此事。来俊臣刑讯逼供,太子身边的人害怕被施以酷刑,欲承认罪名,只有安金藏毫不畏惧。为给太子洗脱罪名,安金藏说:“不相信我的话,我只有用剖心来证明太子没有谋反。”说完,即拔出佩刀刺入自己的腹中,肠子流到地上。武后听说此事,大为吃惊,命人将安金藏抬到宫中,请御医仔细诊治。太医把肠子放回其腹中,以桑白皮为线缝合,敷之以药。也许是安金藏命不该绝,过了一宿,他竟然奇迹般苏醒过来。武后亲临探视,感叹地说:“太子有冤却不能辩白,反而让你为他洗脱罪名,不如你忠诚呀!”随即下诏终止案件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4楼2016-10-29 21:26
        回复
          李旦即皇帝位后,为感激安金藏当初舍身相救之恩,将他擢升右武卫中郎将。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追思金藏忠节,下制褒美,擢拜右骁卫将军,乃令史官编次其事”。到开元二十年(732),玄宗又特别封赏他代国公爵位。后来,安金藏老病而卒,追赠兵部尚书。


          5楼2016-10-29 21:27
          回复
            安金藏为人不仅忠肝义胆,而且非常孝敬父母。他母亲去世后安葬在龙门东山,他在坟前守孝,并精心安排后事。史书记载:东山上涌出了泉水,连山上的李树也在冬天开了花。安金藏的孝行也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6楼2016-10-29 21:27
            回复
              事迹--自剖其心
              唐朝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把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唐睿宗李旦废黜了,改称他为“皇嗣”,自己做起皇帝来,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洛阳为神都。她把李旦幽禁起来,不准与外人见面。当时,少府监裴匪躬、内侍范云仙两位官员,未经武则天同意私自去见李旦,便被抓了起来,处以腰斩。这时,留在李旦身边的,只有几个乐工和优人。


              8楼2016-10-29 21:31
              回复
                来俊臣接到武则天的命令,马上把李旦身边的人通通抓起来,准备施加刑罚。大家都惊惧万分,唯有一个名叫安金藏的优人,咬紧牙关,不说假话,不作伪证。
                来俊臣正要对安金藏施以酷刑,他大声喊道:“来俊臣,我说皇嗣不反,你不相信,那么,就让我剖开心来,给你看看吧!我要用我的心,证明皇嗣是不会造反的!”一边说着,一边倏地拉过旁人的一把佩刀,刺向自己的肚腹。顿时鲜血迸射,肠子也流出来了,安金藏也晕倒在地。


                10楼2016-10-29 21:33
                回复
                  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命人将安金藏抬进宫中,让御医对他施行急救。御医用桑白皮作丝线,缝合了肚腹,敷上药物。
                  过了一夜,安金藏才慢慢苏醒过来。武则天亲自来看他,很是感动。于是,她命来俊臣不要再追究这个案子,并将有关的人释放了。
                  伶人安金藏宁愿剖心,坚决不说假话,其壮烈行为令当时朝中士大夫为之赞叹不已、自愧不如。


                  11楼2016-10-29 2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