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吧 关注:18,012贴子:329,238
  • 4回复贴,共1

《七姐妹》:小故事里的大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triumph(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42070/
----
毕论找灵感,刚刚翻出两年多前的一篇书评----
言情小说往往被认为难登文学之高雅大堂。然而,言爱情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手段,好的言情小说一样能承载文学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功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与倪匡、金庸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的言情界“师太”亦舒就有这种创作的功力,出版于1989年的《七姐妹》就是有力的证明。该书讲述了生于香港的沈家女儿尹白研究族谱后得知家族血脉散落世界各地,便设法联系同一辈的其余姐妹,并与家人踏上寻根之旅,后来却被妹妹台青和描红先后抢走现任男友的故事。
《七姐妹》集中描写生于香港的尹白、台湾的台青、上海的描红三姐妹,以三人的交往和爱情“争夺”为主线,但亮点却在行文中对家族史的探索和时代背景的把握,对当代女性自我定位的困惑。
故事刚开始,作者则在平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带出父辈的故事,五十年代尹白的父亲与二哥南下到香港投靠表叔、半工半读。随后,又通过尹白和台青研究家谱的情景,回溯一个家族六代人的百年图景:第四代的祖父在洋行做出入口生意,而二叔公则是最早一代移民;第三代的太公是二世祖,靠收田租为生;第二代的太太公是地主;而太太太公沈飞鸿就在在太平天国手下当过兵,洪秀全打败仗时逃得一命。
随着情节的推进,家族往事的细节也不断丰富起来:当年尹白父亲三兄弟通过抽签决定谁来港,最后大伯就留守大陆照顾父母; 描红的亲哥哥,在动荡的十年,患染肝炎,得不到医治而死,而其父母则在牛棚里吃尽苦头,誓死相依为命……而三姐妹在寻根过程中也有着令人动容的心声,如“还是还是咱们三个最幸福,我们懂得书写阅读,我们能看中文小说,会唱中文歌”,又像“华侨去到哪里都开枝散叶,石头里都种出花来”,再如“像蒲公英的种子,吹到哪里,就得在那块土地上落脚,适应当地水土风气,混得天衣无缝。”......这些描写无不显示着由衷的民族归属感,以温情和敬意回应家国坎坷历史。
家族是微缩的社会,作者自出心裁,在小说中渗透浓厚的家族史色彩,以家族人事的悲欢离合勾勒出从太平天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沧桑、曲折又辛酸的岁月,为小说沉淀出一份别致的历史厚重感。
同时,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在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的亦舒,也在小说中展现她敏感的新闻触觉,紧贴时代脉搏,写《七姐妹》,不仅回溯历史,又着眼当下,文中俯拾皆是香港、台湾、大陆三地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差异的描写,也道出三地人们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十分生动有趣。
首先,两个妹妹的名字就十分值得解读。描红乍听就知道来自大陆,根正苗红,也象征着红色政权,文中“崇拜红色及太阳”一说便是证明。而台青生于台湾,青色象征着坚强和希望,“青天白日满地红”中的青天也代表着民族与自由,笔者认为,台青也寄托着台湾常青的祝福。
另外,作者也从多个角度立体呈现了两岸三地的充满张力的关系。例如,描写两岸三地的价值观在“见面”时的冲突,如:台青下机前心情紧张而复杂,担心上海会是一个“血红旗海”的地方,却一面红旗都没有看见;三姐妹争辩吵架时,一句“你们有什么好吵的?都在资本主义社会长大的嘛”,一句“什么叫我们的民国,明明是中国人的民国”,一句“你才可怕呢,你这个红小兵,你就会清算人”都充分展现这种缺乏了解、矛盾紧张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两岸三地也有和而共融的一面,例如尹白家多置几倍的衣物电器药和三台彩色电视机回大陆探亲,姐妹三人齐声欢唱邓丽君的歌。而“上海市委书记下令停止选美活动”、“中华全国总工会颁五一劳动奖章”,外汇券的使用等细节都巧妙还原了当时大陆的生活,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敏锐关注,其匠心和洞察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也在行文中流露独到的见解。面对三地微妙的关系,“千万不要怀有偏见歧视,也不要介意偏见歧视”实为金玉良言,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种种情绪、摩擦碰撞不断的今天,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比起冲动撕毁通行证、肆意谩骂游客的“愤青”行为,比起陶杰玄虚的“小农基因”论更值得深思;而结尾的“重新开始,就重新开始好了,她不怕,大家都不怕”不仅是情场屡屡失意的尹白的自信,更表达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港人面对回归剧变前的从容淡定,移民的不畏在外国闯出一片新天地,留守的也有信心在政权交替后继续在本土生活打拼。可见,亦舒不仅仅言爱情,更是在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见解和感受。
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角尹白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她对自我定位的困惑。作为姐姐,妹妹“比她漂亮比她温柔都有,而且更讨异性欢心,这简直就是沈尹白的身份危机”;作为女性,她的快乐似乎非常简单,“只要身体健康,口袋里有零用,男生的电话不停”,但她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许,“尹白也想要成功的事业,赤手空拳,打出局面,名扬天下 ”,但事业与婚姻往往难以两全其美;作为香港人,尹白自嘲假洋鬼子,“台湾同学连做带唱上台表演《高山青》,大陆代表自然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轮到香港,不知如何交待”,生于殖民地,尴尬的她难以从任何一方获得能够自足的文化认同感。在这种多重身份的交叠与错位中,尹白这一形象不断丰满,感染力十足,引入深思。追忆历史、面对当下、规划未来,这种个体寻找自我的困惑何尝不是象征着香港这座城市面对的挑战呢?
纵观这部小说,这本书开始时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后来则慢慢陷入“姐妹争男友”多角恋的俗套,而缺乏对历史文化进一步的探寻,令人遗憾。另外,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香港的过分偏爱和明显的城市优越感,一定程度也有对台青和描红所代表的台湾、大陆女孩的隐性贬损,亦为瑕疵。
谈亦舒和她的作品,积极的评价往往着眼于爱情、女性独立这种单一的层面,消极的则有人物形象重复单一、故事模式千年不变、自恋矫情玛丽苏......满满都是槽点,却很少听到从时代、文化等角度为切入口去分析评判,这对作者、对作品有失公允,同时无疑也是一种缺憾。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介绍、分析《七姐妹》这部短短28万字的言情小说,让大家对亦舒及其小说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毕竟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
总之,《七姐妹》视野开阔,展现了八十年代末两岸三地的世情百态,犹如一幅社会风俗画,从小故事里折射出大时代,值得一读。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6-10-26 09:00回复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问楼主,是否是经过原作者同意后转载的?


    IP属地:辽宁2楼2016-10-26 13: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