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剑桥、牛津,还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大学都在相对远离城市的开阔之地发展出风景秀丽和不乏历史性建筑的大学校园。但巴黎高师是属于巴黎这座都市的。两百多年来,它已经把居于拉丁区心脏地带视为了自己性格乃至命运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的扩张冲动都为此得到了抑制
在一个全球资源都不断向少数几所大学集中、学术和知识越来越集约化规模生产的时代,大学正越来越趋同。市场化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配,教育本质之外,购买和提供“服务”这层关系,成了一流大学探讨“学分和学位贬值”的背景。
代表法国精英教育的“大大学”和代表法国全民高等教育的“大学”之间有什么不同?法国人如何鉴别和选拔精英?他们理想中的精英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大学”用何种方式培养精英,又以何种方式为其培养的精英提供身份的合法性?在法国,为什么专门性的学校生产精英,而不是综合性大学生产我们已熟知的“博雅”精英?小型教育机构会在学术研究上呈现出什么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以国立大学为主导的法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宗旨和使命上,和以私立大学为主导的英美大学相比,有何不同?这两种制度运作下的大学,各有什么优势与不足?巴黎高师为什么会成为正在发生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并根据自己意愿成为联合了26所“大大学”的新大学——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SL)的创始成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让我们从“一流”这个过去难以回避的概念阴影下解脱出来,重新将大学放入一个相对广阔的讨论空间里,比如,城市、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变革,以及兴与衰。
法国人一向认为自己是善于思考的人,对思想理念有强烈的追求,更显著的具有道德和知性上的力量;他们钟爱抽象理论,迷恋普遍性,追求纯粹,在论证时习惯清晰和一分为二,但又时常自相矛盾或走向极端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就业问题逐渐提上日程,与此相应,带有学徒制身影的企业实习成为法国精英学校的显著特色
这个建立在共和国理念上的教育体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悖论:公民的身份限制着它从全球吸纳人才和资源;它的“小而精”,既依托于法国国内的特定环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它们不依赖于大规模资本投入,而完全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存在,推动它们发展的,是人类凤毛麟角的最出类拔萃之辈。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人才和资本密集、大规模、跨领域、跨国界的全球化知识生产,让“小而精”再难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