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跋涉而险要...吧 关注:19贴子:3,568
反正就是贴吧豆瓣微博摘抄本word文档全都有,也背不下来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0-21 07:56回复
    实际上,你看到的可能是一个人生的微缩:你的奋斗,你非常努力的奋斗;你的不放弃,你异常顽强的不放弃,经常就只剩得断垣残壁式的一个结果,留下一块苔痕累累的石头,在夕照下,闪耀光芒。它或许照亮后人的内心,又或许给他们的只是更深重的阴影。
    杰克·伦敦充满野性和张力的人生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0-21 07:5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看黄永玉的书会发现一个人一直活在大时代的阴影下,还能晒自己的阳光”,李辉说。黄永玉曾有句自白,“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半辈子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点”。
      在1982年,黄永玉曾劝阔别凤凰多年的表叔沈从文回故乡,原因是“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鸣叫,哪儿都不想去”。而对于泉州这个故乡,黄永玉也在90多岁时以文学的方式回来了,原因或是他一幅漫画中的信念。那是一个稚气的小男孩坐在一块石头上,仰望星空,题词是,“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
      黄永玉还是这么可爱!马住《比我老的老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10-21 07:57
      回复
        更希望同学都‘独立研究’,不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在这20年间,外部世界相当喧闹,中国乃至全球都发生了不少预料不到的事情,而我自己的生命与学术,却逐渐沉潜下来,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自我心灵的深处,写出了我最想写的东西。
        不要跟潮流跟得太紧了,保持点距离比较好。”
        我在读你的书时,那些研究文字背后,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有一种个人的东西在涌动。
        在当下的社会,有机会有兴趣读我的书的人不会太多,我的书在另一个意义上是为未来写的,就像我们现在关注民国一样,未来也会有人关注2016年的中国。我想为更年轻的一代留下记录,告诉他们,在2016年前后,有一个知识分子是这么认识问题的。
        我概括为三点:第一点就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再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第三个是批判质疑精神。在我看来,这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
        一个人看上去有批判性,但如果只批判别人不反省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十有八九是假的。衡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看你有没有自我反省。我们追求真理,但绝不能把自己当成真理的把握者和垄断者。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不断反省,不断追求,这才是知识分子。
        可能很多人跟鲁迅学会了骂别人,而没学会剖析自己。
        苦难本身是不能成为精神资源的,有人把苦难美化了,我是反对的。这些生活本身是一种苦难,你只有反省以后,才能转化为精神资源。它不能天然地成为精神资源。你可以看到,很多过来人是被残酷的历史整个毁掉了,也有熬过来,但精神垮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它转化成精神资源的。这种转化我觉得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觉得,一般老百姓是不必去反思历史的,因为那是很痛苦的事,不必去深挖,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0-26 18:27
        回复
          我始终相信理论的生命之根是扎在艺术实践中的。我说过,“文学是人学”这个观点并不在乎是谁说的,它之所以能得人心,是由于它是从艺术实践中来的,是被许多优秀的艺术大师的创作所证明甚至所显示出来的,我之所以忠诚于这个观点,也首先出之于我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我在论文中就已写到过: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做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
          鲁迅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以“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他之所以推崇荷马以来的伟大文学作品,是因为读了这些作品后,能够使人更加接近人生,“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这种看法并不是鲁迅一个人所独有的,而可以说是过去所有杰出的、热爱人生的诗人们的一种共同的看法。
          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事写作的。
          高尔基在他的一篇题名《读者》的特写中,是这样来说到文学的目的和任务的:文学的目的是要帮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0-26 22:48
          回复
            希望正在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得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天,我们将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推回,直到回到往昔岁月。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10-29 11:59
            回复
              我当时就感觉到他们的训练方式是非常科学的。上课时,我们的同学都是坐成一个圈,十二个同学,老师坐在中间,然后他就说,某某某,你出一个词儿。被点名的同学先出一个名词,然后老师叫第二个人说你接一个动词,接了一个动词以后他就说,用任何一个你想到的最最独特的一个动词来让这个名词动起来。这样一种训练就是首先是他告诉你什么能使文章变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动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较快的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11-02 15:05
              回复
                人性中善与恶的存在与表现并不简单的像是饮水机的冷热水管道,它们更多地就像是两股互相交混的暗流,在不同的环境机制中时而隐忍时而喷薄,正是因为这人性的复杂,它才总是无法像实验般成功地被操纵。
                人性或许并不完美,但文明之发展不仅是对它的克服,更是对它的运用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11-07 08: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无论是剑桥、牛津,还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大学都在相对远离城市的开阔之地发展出风景秀丽和不乏历史性建筑的大学校园。但巴黎高师是属于巴黎这座都市的。两百多年来,它已经把居于拉丁区心脏地带视为了自己性格乃至命运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的扩张冲动都为此得到了抑制
                  在一个全球资源都不断向少数几所大学集中、学术和知识越来越集约化规模生产的时代,大学正越来越趋同。市场化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配,教育本质之外,购买和提供“服务”这层关系,成了一流大学探讨“学分和学位贬值”的背景。
                  代表法国精英教育的“大大学”和代表法国全民高等教育的“大学”之间有什么不同?法国人如何鉴别和选拔精英?他们理想中的精英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大学”用何种方式培养精英,又以何种方式为其培养的精英提供身份的合法性?在法国,为什么专门性的学校生产精英,而不是综合性大学生产我们已熟知的“博雅”精英?小型教育机构会在学术研究上呈现出什么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以国立大学为主导的法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宗旨和使命上,和以私立大学为主导的英美大学相比,有何不同?这两种制度运作下的大学,各有什么优势与不足?巴黎高师为什么会成为正在发生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并根据自己意愿成为联合了26所“大大学”的新大学——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SL)的创始成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让我们从“一流”这个过去难以回避的概念阴影下解脱出来,重新将大学放入一个相对广阔的讨论空间里,比如,城市、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变革,以及兴与衰。
                  法国人一向认为自己是善于思考的人,对思想理念有强烈的追求,更显著的具有道德和知性上的力量;他们钟爱抽象理论,迷恋普遍性,追求纯粹,在论证时习惯清晰和一分为二,但又时常自相矛盾或走向极端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就业问题逐渐提上日程,与此相应,带有学徒制身影的企业实习成为法国精英学校的显著特色
                  这个建立在共和国理念上的教育体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悖论:公民的身份限制着它从全球吸纳人才和资源;它的“小而精”,既依托于法国国内的特定环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它们不依赖于大规模资本投入,而完全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存在,推动它们发展的,是人类凤毛麟角的最出类拔萃之辈。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人才和资本密集、大规模、跨领域、跨国界的全球化知识生产,让“小而精”再难独善其身。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11-07 08:48
                  回复
                    可以说,投票站里,浓缩着一个分裂、焦虑、渴望变革的美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1-12 09:03
                    回复
                      有人说,“双十一”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面镜子。也有人说,“双十一”不过是满足了那些压抑的自我,以及背后无法实现的欲望。还有人说,“双十一”不买就是傻,买了就是坑,似乎自己赚的钱,永远满足不了自己花钱的欲求。日本学者三浦展曾担忧,被“过度消费”奴役的年轻人成为“新穷人”。月光族、卡奴、房奴,当他们的收入无法维持这种体面的生活时,便堕入“下流社会”:收入低,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也会随之降低。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11-12 09:03
                      回复
                        挑粪小伙在我们大院,一年里有那么一天,特别受欢迎。这一天里,他是高喉咙大嗓子的,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则脚前脚后地围着他转。他的担子上没有粪,只有菜——这就是马子菜。总在冬天长出,和雪里蕻一般长,是又肥又长,有颗大头的青菜,菜帮子是青春勃发的青里透白,菜叶子水灵叠翠。小伙子把菜分送给各家各户,天井里的青石板上就堆满了一捆捆的菜,是按人头来分的,一个三口之家总能分个百来斤。
                        腌好的汤菜,我们俗称咸菜,当然也是好的。有人喜欢吃生咸菜心;更多的人喜欢在切成小段的咸菜梗上淋上麻油;至于咸菜叶子,切碎炒肉丝正好,红烧小杂鱼也鲜,红烧鲫鱼自然就更阔绰了;冬天里,咸菜和鱼冻在一起,是滋味极好的下饭小菜。春节必备的十香菜里,肯定少不了咸菜,那是将咸菜丁、百叶丝、香菇丁、黄豆芽、胡萝卜丝、瓜姜丝(甜酱瓜和姜丝)等多样蔬菜炒拌在一起。有了这份菜,既可讨一分十全十美的口彩,也能在春节大鱼大肉的日子里清清肠胃;喜欢搓搓麻将,懒得顿顿烧饭的人,也好省点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11-12 09:04
                        回复
                          如果没有王维,不写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句子,那么“红豆“这样一个词,如何能够美得无与伦比?像月光中飘着的线,一头没拽住就会飘下去了。所以,要感谢这个世界的诗人们,是他们,帮人类把形而上的虚无变成了美学。他们,是藏在百宝箱里的红宝石,是水晶瓶里的玫瑰油,是漆雕笼里的鹦鹉,是红楼里的通灵宝玉,可以直抵万物的核心。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6-12-09 12:44
                          回复
                            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7-01-06 11: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的白天与有眠的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自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现在我们置身群山之中,
                              而群山也融入我们体内,
                              点燃我们心中的热情,
                              使全身细胞都充塞着山的热情。
                              周遭的美,使血肉之躯变得玻璃一样透明,
                              似乎已与这份美融为一体——
                              肉体仿佛已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既非衰老,亦非年轻,
                              既无病恙,亦无健康。
                              只因一切都已成为不朽的永恒。”
                              缪尔于一八六九年夏天,在内华达山间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所记下的日记就成了这本不朽的文学名著。缪尔在四个月的行程中,除了参与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所获得的成果不亚于任何一支考察队。在他的描写对象中,不管是冷杉、云彩、石头还是溪水,在每一天的笔下都绝不相同,他表现出精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运笔能力,文采飞扬,毫不枯燥。在山中,缪尔会经常连续几日漫步于群峰、湖泊、峡谷、草甸之中,只带着极少的面包,那种在荒野中的怡然自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让人感叹,已不是今天破坏荒野的“驴友”、“背包族”们所能企及的。整本书自始至终,没有表露出一句对艰苦或原野的抱怨,荒野对他来说就是天堂,每天,他总是以极大的激情去迎接黎明的开始,去大自然中朝圣。
                              《夏日走过山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7-01-06 1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