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2015年国家和地方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汇总,选取主要经济指标及相关数据,采取把吉林省摆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中进行比较的方法。同时,把我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从中分析我省经济发展态势,提出推进新一轮吉林振兴发展的有关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吉林省与全国及各区域(1)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等11项主要经济指标和其它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并将我省的这些指标数据放在全国及各区域板块中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直观反映我省经济发展态势。
(1)依据国家区域划分标准,将全国31个省区市按东中西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本文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从各区域中摘出纳入到东北板块进行比较分析。
(一)吉林省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GDP人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501元和2.6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我省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55%,远低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详见附表)
从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序情况看,与2010年比较,我省2015年一产增加值增长率、二产增加值增长率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排名分别提升14、2和3个位次,其它各项指标有不同幅度下移。与2014年比较,我省2015年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排名分别提升4、2、2、1、7、2和1个位次。(见表1)
除上述指标外,我省还有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良好态势。一是工业产销率排名全国靠前。我省2015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7位,分别高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板块平均水平0.6、0.3、0.8、2.4和0.3个百分点。(见图1)
二是GDP总量排名有晋位空间。全国2015年GDP总量介于1-2万亿元区间板块的省(市、区)共有11个,总量排名分别居于全国的15-25位。我省在这一板块内排在第8位,比黑龙江低800亿元,但GDP增速高于黑龙江0.8个百分点。(见图2)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保持稳定。我省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实现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从区域上看,仅低于中部地区平均的15.2%,高于东部地区平均的12.4%和西部地区平均的8.7%,远高于东北板块平均的-2.9%。(见图3)
(二)吉林省与东北板块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GDP、地方级财政收入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略低于内蒙古。人均GDP数低于辽宁和内蒙古,大幅高于黑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低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见表2)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都高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位居东北区域板块首位。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略低于内蒙古。进出口增长率低于辽宁、内蒙古,高于黑龙江。(见表3)
此外,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6%,分别高于黑、辽两省0.9和1.2个百分点,略低于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二产比重与内蒙古相似,高于辽宁和黑龙江,三产比重低于三个省、区。(见表4 )
(三)吉林省与中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我省人均GDP数高于中部地区全部6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湖北低500元外,高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见表5)
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比中部地区平均高4.3个百分点。与山西比较,我省除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增速、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小幅低于山西外,其它6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高于山西。(见表6)
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于河南,低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于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二产比重与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相近,而三产比重则仅高于安徽0.1个百分点。(见表7)
(四)吉林省与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人均GDP数仅低于重庆,高于西部地区其它10个省、区。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排名靠后外,其余大多数指标与西部地区比较均处于其中游水平。(见表8)
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低于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与广西差距不足4亿元,高于西部其它7个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低于四川的13878亿元,高于西部其它10个省(市、区)。(见表9)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仅低于四川。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二产比重仅低于陕西,高于西部地区其它省区,三产比重低于所有西部省(市、区)。(见表10)
(五)吉林省与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与东部地区比较,我省2015年GDP总量高于海南,人均GDP数高于河北和海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河北和海南。地方级财政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和增长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落后于东部各省、市。(见表11)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于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增长率高于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和海南高4.3、2、7、2.1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海南2、1.2、0.5和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比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海南高4.3、0.9、5.1、0.9和0.2个百分点。进出口较东部各省、市下滑较多。(见表12)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仅低于河北和海南,高于东部地区其它省、市,北京、上海这一指标只有34.8%和25.4%。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东部地区各省、市。二产比重高于东部地区所有省、市,三产比重则低于东部地区所有省、市。(见表13)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总的看,我省多数主要经济指标的全国排序,2010年以来经历了先下降后企稳到略有提升的过程,经济企稳态势初步显现;与全国及各区域进行比较,我省经济既有亮点,也有短板,更有潜力。我省经济从总量上看,GDP总量虽排在全国第22位,但筑底过程即将完成,存在着现实的晋位空间和潜力,特别是人均GDP数排在全国第1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速度上看,我省GDP增速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产增加值增速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我省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小,调整大势所趋。
因此,在推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抓住机遇,不断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瞄准短板、补齐短板,有效挖掘发展潜力,我省经济就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步入稳定而较快的发展轨道。
二、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有关建议
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在差距中看到潜力和希望。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集中力量抓项目建设
实现我省经济增速6.5%左右的预期目标、完成稳增长、保稳定、惠民生的发展任务,项目建设是关键。需要调动各级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力量,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依托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型项目,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突出发展技术引领型项目,打造一批卫星应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项目;依托我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资源依托型项目, 突出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食品、新型环保建材和有机健康保健产品,推动矿泉水、人参、铝、镁、碳纤维、硅藻土等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建立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形成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战略新兴、高科技、文化、健康等产业上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振兴发展的生力军。扩大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大项目推介,打造好长吉产业创新示范区等载体。
(二)做大做强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既是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优势产业。省委做出“服务业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上规模,扩大总量;上水平,提高质量,在既要做大又要做强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在工作中,要在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价格限制、畅通对外通道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督导,强化落实,引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切实发挥出政策的激励效应。要强化要素支持。整合全省各类要素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政策信息发布、融资、服务、技能培训等平台,为服务业发展解决用地、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要素方面的瓶颈制约。要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长春欧亚、“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品牌的影响力。做好品牌培育工作,在旅游、制造、文化、特产等方面,积极打造一批吉林特色品牌。通过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省服务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推进全省服务业“蛋糕”做大。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省扩大内需、创造和创新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前,我省城镇化发展要突出中部城市群建设,充分释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蕴含的政策能量,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聚集和中部的率先崛起。要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培育壮大公主岭、梅河口等一批节点城市,突出发展一批县城,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要坚持把生态城镇化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做到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与剩余人口转移、农村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城镇人口增长与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同步发展。
(四)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全国以及省际间比较,我们省在科技研发投入、企业引进技术水平和人才作用发挥等方面指标处在中下游水平,尤其是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的比率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实施“舟桥机制”,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由政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产学研无缝衔接,使科研更贴近企业需要,成果更快得到转化应用。要借力资本,促进科研成果与资本的联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重大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比率。
(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以来,农民收入受玉米临储价格等因素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渠道变窄,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民增收路径。要拓宽农民进城的渠道,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农民进城的各项支持、优惠和鼓励政策,加快农民进城步伐。切实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就业怎么办”的关键问题,保障农民既要自愿离开农村,又要保障农民在城镇留得住,能创业。要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依法依规用好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用好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权利,使农民能够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中新的稳定增长部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的资产,使其变为显性的、恒久的资产,释放财产增值、农民增收的潜力。要拓宽科技进村的渠道。制定出台科技人员支持服务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科技“上山下乡”,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科技在农村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要拓宽“互联网+农产品”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搭建起特色农产品与国内、国外市场的桥梁。一方面推动农产品由传统向高端发展;一方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价值。要拓宽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通过农广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有效形式,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到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每人都有一技之长,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执笔:工业经济处)
2016年3月31日
一、吉林省与全国及各区域(1)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等11项主要经济指标和其它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并将我省的这些指标数据放在全国及各区域板块中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直观反映我省经济发展态势。
(1)依据国家区域划分标准,将全国31个省区市按东中西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本文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从各区域中摘出纳入到东北板块进行比较分析。
(一)吉林省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GDP人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501元和2.6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我省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55%,远低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详见附表)
从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序情况看,与2010年比较,我省2015年一产增加值增长率、二产增加值增长率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排名分别提升14、2和3个位次,其它各项指标有不同幅度下移。与2014年比较,我省2015年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排名分别提升4、2、2、1、7、2和1个位次。(见表1)
除上述指标外,我省还有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良好态势。一是工业产销率排名全国靠前。我省2015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7位,分别高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板块平均水平0.6、0.3、0.8、2.4和0.3个百分点。(见图1)
二是GDP总量排名有晋位空间。全国2015年GDP总量介于1-2万亿元区间板块的省(市、区)共有11个,总量排名分别居于全国的15-25位。我省在这一板块内排在第8位,比黑龙江低800亿元,但GDP增速高于黑龙江0.8个百分点。(见图2)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保持稳定。我省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实现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从区域上看,仅低于中部地区平均的15.2%,高于东部地区平均的12.4%和西部地区平均的8.7%,远高于东北板块平均的-2.9%。(见图3)
(二)吉林省与东北板块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GDP、地方级财政收入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略低于内蒙古。人均GDP数低于辽宁和内蒙古,大幅高于黑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低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见表2)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都高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位居东北区域板块首位。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略低于内蒙古。进出口增长率低于辽宁、内蒙古,高于黑龙江。(见表3)
此外,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6%,分别高于黑、辽两省0.9和1.2个百分点,略低于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二产比重与内蒙古相似,高于辽宁和黑龙江,三产比重低于三个省、区。(见表4 )
(三)吉林省与中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我省人均GDP数高于中部地区全部6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湖北低500元外,高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见表5)
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比中部地区平均高4.3个百分点。与山西比较,我省除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增速、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小幅低于山西外,其它6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高于山西。(见表6)
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于河南,低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于湖南,低于中部地区其它5省。二产比重与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相近,而三产比重则仅高于安徽0.1个百分点。(见表7)
(四)吉林省与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2015年,我省人均GDP数仅低于重庆,高于西部地区其它10个省、区。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排名靠后外,其余大多数指标与西部地区比较均处于其中游水平。(见表8)
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低于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与广西差距不足4亿元,高于西部其它7个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低于四川的13878亿元,高于西部其它10个省(市、区)。(见表9)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仅低于四川。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二产比重仅低于陕西,高于西部地区其它省区,三产比重低于所有西部省(市、区)。(见表10)
(五)吉林省与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与东部地区比较,我省2015年GDP总量高于海南,人均GDP数高于河北和海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河北和海南。地方级财政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和增长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落后于东部各省、市。(见表11)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于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增长率高于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和海南高4.3、2、7、2.1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海南2、1.2、0.5和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比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海南高4.3、0.9、5.1、0.9和0.2个百分点。进出口较东部各省、市下滑较多。(见表12)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仅低于河北和海南,高于东部地区其它省、市,北京、上海这一指标只有34.8%和25.4%。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东部地区各省、市。二产比重高于东部地区所有省、市,三产比重则低于东部地区所有省、市。(见表13)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总的看,我省多数主要经济指标的全国排序,2010年以来经历了先下降后企稳到略有提升的过程,经济企稳态势初步显现;与全国及各区域进行比较,我省经济既有亮点,也有短板,更有潜力。我省经济从总量上看,GDP总量虽排在全国第22位,但筑底过程即将完成,存在着现实的晋位空间和潜力,特别是人均GDP数排在全国第1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速度上看,我省GDP增速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产增加值增速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我省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小,调整大势所趋。
因此,在推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抓住机遇,不断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瞄准短板、补齐短板,有效挖掘发展潜力,我省经济就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步入稳定而较快的发展轨道。
二、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有关建议
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在差距中看到潜力和希望。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集中力量抓项目建设
实现我省经济增速6.5%左右的预期目标、完成稳增长、保稳定、惠民生的发展任务,项目建设是关键。需要调动各级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力量,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依托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型项目,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突出发展技术引领型项目,打造一批卫星应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项目;依托我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资源依托型项目, 突出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食品、新型环保建材和有机健康保健产品,推动矿泉水、人参、铝、镁、碳纤维、硅藻土等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建立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形成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战略新兴、高科技、文化、健康等产业上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振兴发展的生力军。扩大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大项目推介,打造好长吉产业创新示范区等载体。
(二)做大做强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既是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优势产业。省委做出“服务业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上规模,扩大总量;上水平,提高质量,在既要做大又要做强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在工作中,要在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价格限制、畅通对外通道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督导,强化落实,引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切实发挥出政策的激励效应。要强化要素支持。整合全省各类要素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政策信息发布、融资、服务、技能培训等平台,为服务业发展解决用地、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要素方面的瓶颈制约。要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长春欧亚、“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品牌的影响力。做好品牌培育工作,在旅游、制造、文化、特产等方面,积极打造一批吉林特色品牌。通过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省服务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推进全省服务业“蛋糕”做大。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省扩大内需、创造和创新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前,我省城镇化发展要突出中部城市群建设,充分释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蕴含的政策能量,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聚集和中部的率先崛起。要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培育壮大公主岭、梅河口等一批节点城市,突出发展一批县城,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要坚持把生态城镇化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做到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与剩余人口转移、农村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城镇人口增长与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同步发展。
(四)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全国以及省际间比较,我们省在科技研发投入、企业引进技术水平和人才作用发挥等方面指标处在中下游水平,尤其是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的比率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实施“舟桥机制”,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由政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产学研无缝衔接,使科研更贴近企业需要,成果更快得到转化应用。要借力资本,促进科研成果与资本的联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重大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比率。
(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以来,农民收入受玉米临储价格等因素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渠道变窄,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民增收路径。要拓宽农民进城的渠道,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农民进城的各项支持、优惠和鼓励政策,加快农民进城步伐。切实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就业怎么办”的关键问题,保障农民既要自愿离开农村,又要保障农民在城镇留得住,能创业。要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依法依规用好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用好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权利,使农民能够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中新的稳定增长部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的资产,使其变为显性的、恒久的资产,释放财产增值、农民增收的潜力。要拓宽科技进村的渠道。制定出台科技人员支持服务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科技“上山下乡”,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科技在农村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要拓宽“互联网+农产品”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搭建起特色农产品与国内、国外市场的桥梁。一方面推动农产品由传统向高端发展;一方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价值。要拓宽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通过农广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有效形式,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到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每人都有一技之长,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执笔:工业经济处)
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