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学堂吧 关注:386贴子:3,092
  • 0回复贴,共1

孙菀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14142404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看待王阳明心学?
①对于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对于心外无物,我认为这里的心是指我们的意识,在我们的意识中如果想关注某一个物体,那我们才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一种意识才会重视它的存在,比如空气,平常很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由于我们对它没有关注于是也不会在意,只有影响到自身时我们才会对空气有所注意,我认为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意思。对于心外无理,我也认为此处的心是人的意识,我很认可这一个观点,他的大意是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在我们从小到大,只要被正确的教育,就有辨别是非真理的能力,从古至今各种名人的道理很多,但是随着社会以及时代的改变,每个道理都不再适用所以也不应该在这个社会被生搬硬套,只要心里有理,追随本心,保持纯洁保持单纯,那么心既是理。
②致良知:我认为致良知和心外无理有一定的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心是本体,良知以及意识存在于心中,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良知是与物无对的本体,是造化天地万物鬼神人类的精灵,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的活动,都是为了复归此本体.王阳明把心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扰的本心即从一块血肉的人心升华良知。
③四句数与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意是说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这还是在讲心外无理,总体来说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我们的内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用最单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不用去遵循别人定出来的什么准则,以我们自己的本心为标准去判断是非善恶即可。对与知行合一,我们心里有了认识,但是一定要通过亲身经历一次才可以真正获得,如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相当于在空谈,就像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选择学习,做不到知行合一,那么我们最终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每天都在宣扬自己要学习,学习有多么重要可是却不学习,最后只会是一无所获,实践给我们经验,让我们把真理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真理获得真理。
总结:我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依然使用与现代社会,在大多数人的情况下,遵从自己的本心可以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为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使问题的判断与解决简化,而不是那样繁杂。用最单纯的想法看这个世界,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本心。但是对于从小受环境影响,三观并不那么正确的,追随自己的本心这种想法就很危险,因为他的本心并不是正确所以完全不能追随一个错误的想法,否则这个世界会变得很危险。而且这个观念很虚,追随自己的本心会让有些人变得迷茫,因为世界也并不是绝对的,一些事情可能有坏处也有不好处,只是好的程度和坏的程度决定他们是好是坏,所以这个时候追随自己的本心就很难判断,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因为私欲而忽略了本心也对于做出判断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IP属地:四川1楼2016-10-10 23: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