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42,010贴子:73,094,679

新人贴【一人一本资治通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书的一些感悟还是记下来比较好。


IP属地:广东1楼2016-10-08 10:14回复


    IP属地:广东5楼2016-10-08 10: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16-10-08 10:29
      回复
        司马光在接下来的篇章讲述了两个事,一是智氏何以亡,二是魏氏何以兴,两件事都对君王来说是教材级别的典型,这个时期史书也有个特点,要么是就是天降伟人级别,如魏文侯,齐威王等国主;如吴起、乐毅、白起等将领;睥睨天下、罕有敌手。要么就是怀王、骑劫、赵括这等比敌国间谍还能破坏的笨蛋。年代过于久远,很多事情现在听起来都好像是在讲演义故事一样,其真实性和严谨度是很值得推敲的,这也是史书的魅力所在,在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所有的历史书上写的事情不加以鉴别全部照单接收,等到现在年纪见长、阅历多了觉得书里的很多东西都不符合常理,小时候看岳飞和袁崇焕的履历和遭遇能让我伤心得眼泪汪汪,等到年纪见长自然也明白:岳飞的死有其必然性,把袁督师捧得这么高的人也是别有用心,需要读者自己怀疑和推论从而得到自己的东西,用孙权的话说就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历史是我们的兴趣,何须勉强自己“治经为博士”。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当有自己的一本《资治通鉴》。


        IP属地:广东8楼2016-10-08 10:31
        回复
          高中就读过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0-08 10:36
          收起回复
            找最好的历史群就搜索纵横天下—历史来加群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10-08 10:46
            回复

              秦,赢姓,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保卫周王室有功因而受到分封。
              齐,吕姓,传说中的姜子牙(姜尚、吕尚)的后代,后被齐国大宗田氏取代。
              燕,姬姓,召公受封于燕。
              楚,熊姓,值得说一下的是,楚国是春秋五霸中唯一的王爵,从爵位上来看他跟周王室是平起平坐的,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当时的南方可不比现在的南方,等于是一个特区。就因为同是王爵,汝为天子、吾镇夷越?楚庄王称霸后对周天子就没齐桓晋文那么客气了,称霸入朝了直接就问“鼎之轻重”
              晋,姬姓,周氏同宗,按三晋在战国的实力来看,在商鞅变法之前当是诸国之首,地方处于当然周王朝的心脏地带,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可以算上一个大国晋国从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开始,就对自己的公族亲戚打压的十分厉害,杀的杀,驱逐的驱逐,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心,“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等到晋文公重耳带着他的流亡团队(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介子推等人,看看他们的姓氏,就知道里头有的是晋公国的掘墓人)回来的时候,这么大的权力真空,没有公族可以分享,自然而然的分给自己的流亡团队,晋文公只在位了八年就做了很多大事,由此可见晋国当时出众的实力,跟周王室一样,当自家人衰败得不像话的时候自然得仰仗别家人,周王室分封了一堆公爵,晋国也启用了一堆豪族大宗,结果毫无例外的跟周王室一样,主人不顶用,奴仆们自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的奋斗,豪族大宗名义上是晋国的臣子,但是他们有军队、有地盘、有首都、有话语权、都是各个地区各个宗族的利益代言人,有互相攻伐、有贵族共和、但是晋国公族的力量和晋公的权威却一直没有强大过,经过两百年的你来我往,六卿变成四卿,一家独大,独大的那家叫智氏,当家人是智瑶、史称智伯。


              IP属地:广东12楼2016-10-08 11:16
              回复
                有意思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0-08 11:17
                回复
                  晋阳之战,智伯因一句话而两家反水,最后身死国灭,实质上是延续了晋国的卿大夫内斗的传统,智伯之所以亡是因为他过于强大,强大到韩魏赵三家都觉得不安,他联合的韩魏两家也不是唯命是从,联军本身就有极大的破绽,智伯其人不知收敛又忽视了联军反水的可能,骄狂自大而导致身死族灭。


                  IP属地:广东17楼2016-11-12 09:53
                  回复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
                    司马光写了大篇幅的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看似是教小皇帝怎么选拔人才,但是智韩魏赵这几家,名义上是臣,实际上是君,其实核心是在后面“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这是在告诉小皇帝,不论是当皇帝,选继承人、选拔人才,光有才是不够的,选才要选有德,君主自己也必须要修德呀。


                    IP属地:广东18楼2016-11-12 09:53
                    回复
                      智伯败亡之后,韩魏赵又继续共和了几十年,在此时间,晋国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土地早已被三家瓜分完毕,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再怎么不高兴,也得承认三家的合法地位了,三晋实力强大且离周天子的领地很近,周王要是摆谱拒不承认还极有可能受到三晋的武力威胁,一个让司马光感慨万千的“顺水人情”标志着“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的战国的开始。


                      IP属地:广东19楼2016-11-12 09:54
                      回复
                        吴起、就是平民阶层里面杰出的一个,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评价,很难想象一个“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贪财好色”的残忍薄行之人同样可以卧不设席、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但吴起确是一个对建功立业抱有急切渴望的人,文侯宽容了他的缺点,他为魏国攻占了秦国的西河,西河是秦国东向的跳板,(自晋文公那时候就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了,“朝济而夕设版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那会儿秦晋是以河为界),攻占西河,完成了三晋遏制秦国的壮举,可谓不世之功,也导致了秦孝公力图强国的雄心,这是后事了。
                        魏文侯死后,公子击新官上任,视察西河,一翻感概"山河之固,魏国之宝"等等,结果被吴大将军狠狠的训了一顿“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这话虽然理不糙,魏武侯嘴上说“善”但是心里能感激吗?这肯定很不能。“你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贪财好色”先君抬举你才让你建功立业,就你这样残忍薄行的人,还这么咄咄逼人带点恐吓的意思对你的主子这么讲话,你有什么资格教我修德?” 赌徒是没办法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道德水平不够的让别人修德也是搞错了对象。
                        跟魏相田文论功争相也是这么自矜其功,君主不喜欢,同僚也讨厌。即便这样的人很有才,也很有能力,面对同事的构陷和君王的猜忌,最后也只能出亡楚国。春秋战国两大兵家,我没有细读过他们的著作,但是从史书的字面上来看,孙武强调的是纪律,吴起推行的是公平,当然,对于军事这两点都是至关重要立
                        竿见影的。再他在楚国的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吴起终究是兵家,变法同时也是在为战争服务,捐不急之官得罪同僚、废公族疏远者得罪皇亲国戚、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得罪的是百姓(就算每战必胜也不免士卒劳苦),得罪了举国上下所有的人而实现自
                        己的抱负,所以吴起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IP属地:广东21楼2016-11-12 09:57
                        回复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
                          魏国在魏武侯死之后,二子争位,韩赵二国出兵破魏,两国却没有对魏国的对待方案达成统一而让魏国死里逃生,由此可见,内部不统一的话,再强大的国家都会像绵羊一样任人宰割。魏惠王登位之后,魏国也不会再和魏文侯一样恪守三晋同盟,魏国国的衰落由此开始。分裂的国家永远都没有统一的国家强大,国与国之间,处处是裂痕。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威胁论没有市场,合纵没有诸侯愿意真正的落实下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六国君主都懂,但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还是不自觉的互相攻伐之后等待秦兵来收割战场。


                          IP属地:广东23楼2016-11-12 10:09
                          回复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
                            看到这里让我一头雾水,齐桓公不是春秋的第一任霸主,现在都已经三家分晋了,怎么还有齐桓公,直到我特地去百度了一下,这个齐桓公不是春秋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公子小白,而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桓公,这也叫齐桓公有点埋汰吕氏小白的意思。最绝的是,田家还有齐太公,连姜子牙都不放过。
                            田家始祖田完本是陈国公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一个周太史给陈完算卦,说陈完同志的后代会发达,连第几代开始掌权第几代开始当家作主都算清楚,更绝的是点名了陈完取代的是姜氏家族(齐国)。这个故事怎么流传到司马迁那里的,我们不得而知,亦或许是编出来证明田氏代齐天命所归。陈完因难投奔齐国并受齐桓公重用,并从此改名田姓,这就是陈田一家的由来。从此田氏便在齐国安置下来,传到了田常这一代,田家成为齐国屈指可数的大族,田常弑齐简公,尽诛鲍(鲍叔牙)、晏(晏婴)两族,成为齐国氏族里的一家独大,齐国政权正式落入了田家手里,为了把持住齐国的权力,对下继续施恩于民,对上继续打压姜姓和其他宗族,为了壮大田氏宗族的力量,田常也是蛮拼的“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後宫,後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後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我田某带绿帽子没关系,你们提供精子,我提供姓氏,并以此壮大宗族的力量,这就足矣。田家自从陈国公子田完开始,经过了十几代人的繁衍和经营,到了齐威王,齐国终于随大流正位为王。


                            IP属地:广东24楼2016-11-12 10:20
                            回复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
                              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初登大位的时候就有个“一鸣惊人”的典故,但是这个典故也有人说是春秋楚庄王的,是谁的不重要,也可以证明齐威王是个做事果决,效率很高,拿得起放得下的领袖。能为人所不愿为之事(朝见周天子,天下贤之),此举也是为了报答和巩固周天子给了田家在齐国的合法地位一事,把天下人的舆论做好了,宣扬下自己的人格魅力,就不怕没有人才储备。魏文侯是这么做,秦孝公是这么做,后来燕昭王也是这么做的。收钱说话的左右不可靠,派出的使者就一定可靠么?君王要么就是久经沙场的人中豪杰,要么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经过历练、不知道人情、任何事情、任何经验都是别人告知的,这样很容易被蒙蔽,出去看看还不一定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说当权者其实想了解事情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很难,为君之难,意在此乎?这一点表明了,齐威王对自己的下属的要求就是,低调踏实的干活的同时,也要受得起委屈,经得起冤枉。同时也告诉自己手底下这帮干活的人,老实认真的干活,不要糊弄我,齐威王封赏起来也格外大气(邹忌三月拜相、期年封侯。即墨大夫埋头干活、封之万家。初问刑余之人兵法,遂以为师)。对自己的下属,杀起来毫不留情,赏起来毫不含糊,夸起来能让人眼泪汪汪(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这样怎
                              能不让群臣人思报效、莫敢为诈。由此不禁感叹魏国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魏文侯的宝贝是任人唯贤的气度,是不失于虞人之期的信誉,魏武侯的宝贝是山河之险之壮丽,到了魏惠王,宝贝却成了十颗能发光的夜明珠。


                              IP属地:广东25楼2016-11-12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