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37,485贴子:16,859,167

精神现象学之我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唯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一定要自己读原著。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IP属地:上海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楼2016-10-07 11:59回复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由于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让人觉得在目的和结果那里其事物全部本质都已得到表达。
    那细究其过程有什么用呢?
    相反,科学如解剖学,由于它本身就是分开的僵死的存在物,我们不得不去深究其各个环节,讨论其各个过程,通过认识内容,占有本身。
    为什么哲学就不能像科学那样呢?


    IP属地:上海3楼2016-10-07 12:01
    收起回复
      2025-07-21 03:02:44
      广告
      目的只是僵死的动向。一种缺少现实性的空洞冲动,一个单纯的、自在的开端,一个抽象的概念。
      哲学体系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每一不同的哲学体系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遵循着内在的必然性向前发展。正如花蕾、花朵、果实。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果实形成花朵不见。后者不断地否定前者,而有些人却只看到了他们相互排斥、互不相容。却看不到正是由于它们的流动性使他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以同等重要的位置构成整体的生命。不要只看最初或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关键的在于这个过程。


      IP属地:上海4楼2016-10-07 12:02
      收起回复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的在文化的开端那里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先有个目的,时间会指明这个目的的必然性,也会让这个目的在时间那里一步一步展开。


        IP属地:上海5楼2016-10-07 12:03
        收起回复
          让我们回想一下传统的哲学和当代的哲学关于知识的见解。笛卡尔怀疑一切,把知识建立在“我思”基础之上,是一种无实质的自身反思。休谟是彻底的怀疑论者,随时都可以推翻一切,认为知识是不可靠的。斯宾诺莎认为只有直观知识才是最可靠的,即真观念,真观念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雅可比继承了斯宾诺莎的思想。把真理当作直观来把握存在,认为是超过了无实质的自身反思也为知识提供了来源的自觉精神。像这样不费力气地把握世界,不去怀疑,不去批判,思维和存在自然和解,美神圣永恒爱情不再去考察,直接当作信念信仰就满足。康德提出星空道德律,把认识对象分为经验知识和物自体,主张不要沉溺于日常生活,而要去探寻自然知识,追求事物背后的根据,用理性把握世界。雅可比却自动放弃了这种哲学精神,他的实体只是毫无内容被架空里的知识。


          IP属地:上海6楼2016-10-07 12:03
          收起回复
            亲爱的读者,你可以想到,现在的禅宗,用一两句话,哦,就能悟到真理了吗,这样只敢满足于诗性哲学却不敢考察本身,是不值得相信的。要知道佛学传到中国以前也是讲究推理的,想用几句话就顿悟人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IP属地:上海7楼2016-10-07 12:04
            收起回复
              霍布斯表示,哲学的目的是利用已有的只是“为人生谋福利”。人类最大的利益,不是在纯粹的思辨活动中去认识上帝和追求天国,而是掌握那些能够带来实际好处的技术。如建筑术、航海术和种种制造技术。
              与此相反,有那么一个时候,人们的目光远瞻星辰,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目光瞥向天,用理性之光探索彼岸世界,而从不关心现实生活的这个此岸世界。像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万物背后存在的根据。
              其思想之顽固,花了好大的力气,才使人们的目光由天上转为人间。


              IP属地:上海8楼2016-10-07 12:04
              收起回复
                如果说古代人太过执着于超验事物,那么现代人过于执着关注于现实事物了。
                亲爱的,你可以想象中国的当代文化现状和当时的德国人何其相似,甚至更加严重。
                所以当务之急是将人类从感性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用概念去把握真理,用理性之光探索未知。


                IP属地:上海9楼2016-10-07 12:05
                收起回复
                  2025-07-21 02:56:44
                  广告
                  我们已经模模糊糊感受到了现存世界里的粗率无聊,渴望着一个新东西的诞生,这无疑是在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但这个新世界还只是一个开端,只有一个单纯的概念。这就好像我们盼望看到一颗身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橡树,而所见的不是橡树而是一粒橡实的时候,会满意吗?同样,当你想看到真理的大全,却只看到了几句话就满意了吗?
                  真理是一个过程,若想展开就必须努力奋斗。历经这个发展形成过程,科学才能普遍理解。通过知性的方式去学习,就可把握科学。


                  IP属地:上海10楼2016-10-07 12:05
                  回复
                    由于科学还只是在开端,内容上不详尽,形式上也还不完全。有的人(谢林)鄙视这一切,而直接吹嘘直接的合理性和神圣性。把大把的已有的材料堆砌到不同的材料当中,其得到的不过是外表上的无聊的差别性。就好像在说黑夜里的牛是黑的。在考察任何一个有规定性的东西在绝对里是什么的时候,规定和差别抛向空虚。


                    IP属地:上海11楼2016-10-07 12:06
                    回复
                      支持大家多看书、多思考,把学术精神发扬光大!


                      钢铁拳渣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10场胜利,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0-07 13:59
                      收起回复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我们回想一下前面几个哲学家关于实体的看法。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只有一个,神或者自然。神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它是无限的,不被外物所限制,物质和精神都由它产生。由此达到了笛卡尔二元论实体的和解,解决里主客二分的问题。但在他这里人所能认识的思维和广延都服从着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人的自我意识是没有了的。
                        费希特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是客体意义上确立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而非主体意义上的同一,这个观点不具有能动性,取消里人的主体性。在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是不会接受的。真正的实体,不是实在实存 不是真正存在里的东西,而是一种行动,主体设定自己的行动。
                        康德认为人有先天的直观能力即能建构世界的知识,然而这只是人对自然立的法,只是现象与自我的同一,他也没有现实的主体性。
                        谢林直接反对康德把现象与自我分开的做法,认为要超越二者找到绝对同一,排斥一切差别。


                        IP属地:上海19楼2016-10-07 21:12
                        收起回复
                          黑格尔,即本书的作者,批判了上述的思想,反对传统哲学的固定的、不变的实体,反对知性的思维方式(黑是黑,白是白,黑不是白),反对在客体意义上建立的主客体的同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在他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不仅把真理理解为实体,同样理解为主体。绝对即主体即实体。他的这个做法扬弃了实体这个概念,不仅颠覆了哲学史的看法,同样也颠覆了现代人看问题的方式。真是完全不管常人所为和传统。
                          黑格尔的实体不是僵死的概念,而是活的实体。是自身建立自身的运动。当实体作为主体时,还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否定性,而只有将这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或者树立起对立面,经历这痛苦的中介过程,最终达到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时,才是绝对的真理。
                          待续。。


                          IP属地:上海20楼2016-10-07 21:17
                          收起回复
                            看到前面有點蒙,看到後面不就是由傳統西哲中心本體論向現代西哲的中心認識論轉變的過程嗎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6-10-07 22: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