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哲学吧 关注:64贴子:838
  • 4回复贴,共1

转帖(中国人人格不独立的内在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人人格不独立的内在原理
儒家伦理规范延续下来的内化人格是适配于其机制的。
典型的中国人人格是不独立的,意指个人不具备独立、完整与自由的人格特质。
结论的分析根据依据人的交往原理。
笔者认为,人的交往及社会性本质是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交换,而人与人的联系根据也是物质的交换关系。
对应小农生产方式的家庭经济系统,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特质。
这种特质的体现是彼此依附,相互干涉,情感牵连度非常高,而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度非常低。
中国人喜欢干两件事,一是不尊重
对方的独立性而给予对方意向(即“好”、“关爱”等等,其实质是期许回馈),
二是忽略社会的公共性而使公共领域无人关心。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基本交换原理是对等的各取所需,其核心要求两点,一是个体的独立性,即开拓自然的能力,二是个体的人性,即与他人互惠的能力。
中国人的不独立就是第一种能力的缺失,即某方必须依附某方,这造成了对另一方的剥夺,同时也造成了对第二种能力的损害,即人格完整性的缺失。
可以说,这些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分析经济模式,有限的粮食产量而供养家庭人口,其分配自然而然成为重要问题,如此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划分非常精细,从各种内亲外亲的称谓即可看出。
在有限的资源供应下,生存问题,如何分配到更多的资源成了重要的问题,
如此中国人心理及中国文化中追捧阴谋与策略,追求精明手腕。
汉语的意指外延超过所指,这体现在艺术中也是所谓的意蕴、意境。
与次相伴的是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不强,而对情感的反应处理能力非常灵敏。
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聪明人”是指能够八面玲珑地处理各种人情关系。
本质上,处理对自然的开拓能力与处理对人的开拓能力诞生了理性意识能力与情感反应能力,
由于有限而乏匮的资源,使中国人在情感反应能力上发展特长。
但这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完整,个人的人格中具有两重意志,
一是自我的人格,二是群体意志。
事实上,人在作为自我的同时也是群体之一员,这是群体的自我意志的体现。
有限的自然资源,必然导致群体意志的不满,它本应是通过向外在自然开拓而解决的,其途径是相应的理性能力的发展。
然而中国人却没有走如此的途径,他们通过相互倾轧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一个个体通过某种手段潘剥另一个个体的生存资源的同时,也必然损害此个体的超我人格,
因为在群体意志的层面看他是在自我残害,
长此适应,中国形成了超我人格的畸形化,个体人格的分裂化,对亲人过分侵占而顾虑对方的独立性(同时自己也没有自我人格),对公共领域漠不关心。
如此的畸形使中国人形成了实用主义取向与理性能力的丧失,
中国人对事物非黑即白,二元逻辑,不具有思辩的能力,在生活中的话语就是有用和没用,道德判断也多是实用主义的,不具有超越性,所以中国没有原教旨宗教。
中国人对自然科学不重视,不具有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中国人喜欢循规蹈矩,根本上是理性意识的缺乏。
笔者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对待内在欲望与外在阻力的处理之不同。
东方文明选择合理化,消解欲望而适应客观,西方文明选择实现欲望而改变客观。
这种不同的取向造就了不同的文明。
儒家伦理的等级制留给中国人深厚的价值比较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发现人们的尊卑意识与比较意识而没有宽怀的心态,这些即便在今天的亚洲的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01 19:25回复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2楼2016-11-29 20:43
    回复
      楼主辛苦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14 22:07
      回复
        挖坟,水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7-13 1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