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3贴子:649,348

《金锁记》 于 《怨女》 之间 有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怨女》和《金锁记》几乎就是同一本书!!不知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见解不够,还请大家指教!!弃是感觉里面的情节真的几乎是一样  例如 银睇 和  三爷   还又 七巧和 季泽     就连一点细节也是很相像的  就是  他们三个在那里剥杏仁 三爷抢着吃    而金锁记中是季泽 抢着吃  核桃仁   等等 都又好多几乎是一样的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还请大家指教


1楼2008-09-19 16:11回复
    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在分财产的时候的情形 也几乎是一样的


    2楼2008-09-19 16:13
    回复
      是的,感觉就是一个作品。
      估计《怨女》 是后来张凭着《金锁记》的影子写的。。


      IP属地:山西3楼2008-09-19 16:15
      回复
        楼上各位说的是啊!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九四三年的作品,也是张爱玲最喜欢的小说。一九六六年,张爱玲以《金锁记》为基础,写了小说《怨女》


        IP属地:江苏4楼2008-09-19 19:22
        收起回复
          都是张爱玲的作品


          IP属地:黑龙江7楼2008-09-19 19:26
          回复
            晕死,摆渡又吞贴了,要不不给发,要不,就两个一起发


            IP属地:江苏8楼2008-09-19 19:31
            回复
              是的,这两部都是张爱玲的作品。只是,分属不同时期而已


              IP属地:江苏9楼2008-09-19 19:32
              回复
                之前有看过比较两者的文章 在新浪博客 应该不能随便转别人的文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4b86d01009vjm.html


                10楼2008-09-19 21:19
                回复
                  我把它摘过来了:

                  来源于新浪罗氏长女的博客:

                  《怨女》与《金锁记》之比较——兼评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作者:谢 熊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力作之一,它写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其主人公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儿;有几分姿色,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禄调情。她为了攀援富门而嫁给姜家二少爷——一个疯瘫残废者,不但失去了爱情,而且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视,连丫头也鄙视她。在婆婆和丈夫死去后,她掌握了家政和财权,也许是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受辱,她的性情开始变得十分冷酷自私,疯狂狠毒。她的变态心理自然和嫁了残废丈夫在私生活方面得不到满足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金钱利欲腐蚀的结果。当她所暗恋的小叔子季泽上门向她表白心曲时,她竟急忙将其斥骂出门,这种有悖情理的举动是源于她对金钱的畸形态度,她无端地猜疑他是想要她的钱——"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主要表现为对财富的攫取,为了攫取,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媳妇,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


                  IP属地:江苏11楼2008-09-19 21:41
                  回复
                    《怨女》则是张爱玲六十年代定居美国,在异国他乡创作的中篇小说。其主人公怨女柴银娣也是"麻油西施",漂亮丰满泼辣;她怨恨兄嫂想拿她发笔财;她衷情药店的伙计小刘,但还是选择了有钱有根底的姚家,因为没钱的苦处她受够了。可她的新郎又聋又瞎、鸡胸鹤背,她怨恨媒婆骗她,怨恨来看热闹的人。她更怨恨规矩繁缛的婆家!


                    IP属地:江苏12楼2008-09-19 21:53
                    回复
                      那骂人官派的姚老太太、对她充满等级歧视的妯娌、甚至她的丈夫,她怨恨!她最恨的是小叔子三爷,他挑逗她,撩拨她,却不是真心喜欢她,这使她想要去寻死,他又救了她,待耗去十六年青春后他又寻她借钱、续旧情,她却陡然发现他是来躲债的


                      IP属地:江苏13楼2008-09-19 21:54
                      回复
                        她怨恨儿子不听话,就让他吃ya 片。她还虐待媳妇怨恨丫头。但她怨恨的人终于一个个死去了,这世界忽然没人了。她死前终于又想起当姑娘的事来


                        IP属地:江苏14楼2008-09-19 21:55
                        回复
                          无论怎么看,把《怨女》当作《金锁记》另一形式的再现都不过分,从故事轮廓到情节安排,从人物性格悲剧命运等等,二者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这些相似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怨女》毕竟不同于《金锁记》,不仅是主人公姓名的不同、篇幅不同,而且其主题不同、情节细节不同,人物感情的把握与处理也不一样。从主题来看,《金锁记》是泄恨,曹七巧最初为了黄金的情欲,锁住了爱情;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她的儿子女儿至亲骨肉的青春和幸福来抵偿。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娘家人恨她,婆家人恨她,她最终也用黄金枷锁锁住了自己。曹七巧又用黄金情欲发泄自己的怨恨。
                           《怨女》则不然,它没有了女儿"姜长安"的形象,也就没了曹七巧那令人发指的折磨。"娟姑娘"吞ya 片的结局改成了"冬梅姑娘""生了一窝孩子"的窒息的热闹。对三爷的复杂情欲延续到了篇末等等。就故事情节的这些改动来看,它客观上削弱了主人公人生悲剧感的震憾力。曹七巧身上那金钱与情爱的种种碰撞、撕掳、咬噬、扭曲、变态,人性的自私的淋漓的展露,在怨女柴银娣身上比较少见了。因此《怨女》的主题只能是诉怨,柴银娣的形象也就远不如"女狂人"曹七巧来得典型。这也正是现代文学史上《金锁记》之所以比《怨女》出名的主要原因。但要据此断言《金锁记》的艺术成就高过《怨女》则根据不足。
                           应该看到虽然"泄恨"主题的创作比起"诉怨"来要痛快淋漓得多,但却也往往容易"过火"。《金锁记》也是如此。姜长安的故事虽然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但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恐怖。况且它也远非大家庭的必然产物。因而《怨女》把它整个删去是不无道理的。
                           再者说,《金锁记》区区三万言,七巧媳妇身份的生活仅仅描写一天!应该说这一日的生活无论多么典型,也是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七巧是如何转变,如何由此走向以后的自虐与虐待儿女、佣人的。因为篇幅太小,许多本来足以表现人物的重要场面,如七巧初嫁之夜,生子之时,夫死之日等,作者都无法加以表现。因此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显得不够顺畅,旧式大家庭的没落与蜕变的必然性也未能充分表现。整部作品似乎太单调了。


                          IP属地:江苏15楼2008-09-19 21:56
                          回复
                            一种是"情结"型女性。《心经》中许小寒,她正值豆蔻年华而莫名其妙地爱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恋父情结,"心经"寓意着这种性爱情结的潜在作用。这种畸型的性爱关系是导致这一幸福家庭破裂与她自己健康爱情毁灭的内在原因,许小寒由对父亲的血亲之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对异性的眷念与恋慕,由自然天伦的父女关系蜕变为恋人关系,进而发展为少女对男子的倾心依恋和狂热追求。许小寒对父亲畸形的缱眷柔情,导致她把母亲视为情敌和排斥对象,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衬母亲的年老珠黄,打趣母亲偶尔艳丽的着装,使得着这位贤妻良母产生自卑感而离开丈夫。其父许峰仪在意识到这种畸形性爱的尴尬和危机后,不得不用李代桃僵的办法来解决。这篇作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表现了现代西方文化中非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同时揭示了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在性爱方面的巨大影响。而与此相对的是《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愫细这一形象。愫细"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她真心爱着她的"罗曼蒂克的傻子"罗杰,两个人本来是自由恋爱而结合。新婚之夜,天真的愫细被罗杰正常而普通的热情和爱吓得连夜逃回娘家,结果弄得满城风雨,罗杰因此而发疯。神往于自由恋爱的愫细,思想深处还有一个封建阴魂在作祟,盼望真正的爱的降临而又畏惧它,封建观念通过愫细的爱心把罗杰逼上了死路。
                             总之,透过这四类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金钱观念和非理性主义是怎样腐蚀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灵的。张爱玲的小说成功的描写了洋场社会中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和道德心理如何在资本主义金钱观念侵蚀下发生变形扭曲,也成功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具有特殊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最近陆续看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怨女》和《金锁记》,初看《金锁记》时,第一感觉就是和《怨女》是同一版本,只是不同角度,以为没有看的必要了,通过查资料比较,还是将《金锁记》看完了,给我的感觉就是《金锁记》是一阵雷雨暴风,影像深刻,过后仍心有余悸,而《怨女》如梅雨,它不慌不忙的执着把人都下醒了。我想,《怨女》创作于《金锁记》之后,其中一定潜藏着作者心路历程的变迁,都是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IP属地:江苏17楼2008-09-19 21:58
                            回复
                              11--17楼,均摘自新浪罗氏长女的博客。

                              这个摆渡不给贴整贴,硬是给吞了又吐了出来。晕啊,贴一个贴子要反复好几次


                              IP属地:江苏18楼2008-09-19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