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7贴子:431,725
  • 0回复贴,共1
读明清小说的时候,经常看到“筛酒”这个词,应该说很普遍。当时只是理解为倒酒,斟酒。后来觉得这个词可能和酒的酿造工艺是一同进化的。
《诗经.小雅.伐木》里就有这个词,叫酾酒。酾,新华字典里有两个读音。shi和shai,都是第一声,是过滤的意思。
筛酒这个词便来源于此。古代用粮食发酵酿酒,酒糟和酒液是混在一起的。这样在喝酒前就需要筛酒这一过程。用筛子,上面放布,过滤出酒液,然后再加热饮用。正常的发酵过程,当酒精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便会抑制酵母菌的活性。所以过去的酒,乙醇浓度不超过20度左右。可酒液里并非只有乙醇,还会有甲醇,乙醛等伴生产物。这样,就需要温酒这一过程,使酒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喝后不上头。关公温酒斩华雄,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都是这样。到了元朝,就有了蒸馏酒,当时叫烧酒,度数可达到70度以上了。但中国人最开始并不太接受,还是习惯于低度的黄酒和果酒。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西门庆等人常喝的是金华酒和葡萄酒之类。
随着酿酒工艺的发展,买来的酒就不需要过滤了,只需要温热即可。但把酒从缸或坛子里倒出来还叫筛酒,然后再斟酒。到了后来,温酒除杂的过程也可以省略。现在的客家话或者部分地区的方言还把倒茶倒酒叫做筛茶,筛酒。
到了清朝中后期,烧酒才慢慢被大家接受,成为主流。山东等大部分地区种植高粱,秸杆被用做夹沙治理黄河水患,剩下的高粱吃起来口感不咋地,但酿成的烧酒却是一流。莫言的《红高粱》描写的就是这个内容。
建国后,烧酒这个词也不常用了,现在我们统称为白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耳边是否会响起“伐木丁丁,……”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25 13: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