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吧 关注:482贴子:2,922
  • 7回复贴,共1
《全家福》与叶老师其他作品风格明显不同,书中人物众多,以古建工人王满堂为中心,以灯盏胡同9号院儿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纵向,从解放初期到反右斗争,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结尾于千禧年前夕,全书精彩语言对白贯穿始终,几十年几代人在国家历史大环境中思想观念的变迁,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小说更像是剧本。主人公“王满堂”在解放前是“营造场”的把头,继承了岳父精湛的手艺,旧社会以建造修复古建筑为谋生手段,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成立古建队,王满堂和一班兄弟成了堂堂正正的工人阶级,他们参与修复老北京古建筑,修缮东直门城楼,故宫角楼,建造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的建设辛勤工作,他们做工精益求精,一砖一瓦,一招一式严格遵循古训,在他们心里,建筑是永生的,一座座精美的建筑就是先人的眼睛,以完美的姿态为后人作出典范。灯盏胡同9号院儿微缩了大时代所有的影子,这里住着苏联专家一家,几年后苏联小孩儿别佳一口京味儿,白皮肤却是地道的北京人儿。周大夫解放前是国民党军医,反右开始,被积极分子刘婶作为监督改造的对象,每天天不亮就得轮着扫帚扫胡同,偶尔出口的平常事也会被积极的刘婶上纲上线开会批评教育。文革时期街坊邻里们变为阶级敌人与革命群众的关系,有人被怀疑被批斗,熟人间的伤害更甚于陌生人。小院里有披红花的红卫兵赴陕北串联,有历史问题被清华拒之门外的有志青年,放弃学业进工厂织袜子。王满堂的长子柱子设计建造了国内外多处古建筑,文革结束后女儿坠儿考入清华建筑系,成为新一代建筑师,古法营造与现代设计相融,北京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的建造与历史留存的矛盾碰撞并存,老一辈用水鸭子玉坠子的技艺逐渐失传,父亲的手绘图纸已被女儿一张张电脑制作的图纸取代。旧的营造法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收藏于建筑博物馆供人参观。小说中还有些人物相当于剧本的配角,也因他们的存在使主线更加丰满,酷爱摄影在照相馆工作的套儿,总在某个时期给9号院的街坊定格一张全家福。不务正业的门墩儿,倒腾广州时髦服装到北京,后又背着大包旅游鞋去俄罗斯做了国际倒爷,终因鞋的质量太差赔光回家。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的过程。小说中另一关键人物--王满堂的孙子“刨子”,他从小喜欢和泥抹灰,长大同父亲祖父一样做了建筑工人,但他不安于在企业工作,赚钱不多又辛苦,自己开公司包工程,生意做大了钱也赚多了,良心也变坏了,工程上偷工减料,用低价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终有天他承建的礼堂倒塌,发生伤亡世故,祖父大义灭亲,为法庭提供证据,孙子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小说结尾,王满堂感慨:“平,平不过水;直,直不过线”,一生做事无愧于国家,做人无愧于良心。合上《全家福》,叶老师小说里的这句话在心里重复多次。这句话既是老古建工人一生遵循的行业标准,又是他做人坦荡磊落,做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9-19 09:15回复
    很好。点赞。要是分个段,看起来就更加清晰啦。


    2楼2016-09-19 10:3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0 0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