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吧 关注:208,679贴子:9,401,006

《雨中行走》——这是一个读书贴,关于哲学。灌水者勿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个读书贴,希望吧主能给个置顶,当然只是希望。
当你踏入这个学校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证明你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娇子,你已经通晓了为人之本,已经能够担负起自己所有的任性。除了心智还未成熟,阅历尚且短暂,别无桎梏。我想把我所知道的写下来,给予求知有欲的你,在这里,我愿意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只要你愿意。我希望有求知欲的你提出你的任何困惑,只要我知道。而言语激越的你请守护你的那份矜持,这只是个关于我喜欢的哲学的话题,我守护着我的这份忠诚,并把它无私分享,天骄如斯,该有尊重。
雨中行走
晚上从老城回来,路上下起了暴雨,没带伞,下车没几步全身便已淋透,也就没了避雨的必要,索性继续走罢。雨水哗啦啦的从天而降,将所有的异响全部掩盖,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霎那,似在水中游。水珠穿着发帘挂在额头,连镜片也洗去了油渍,清凌万分。往日沉甸的脑袋也爽朗了许多,突然浮现了这四个字——“雨中行走”。哑然失笑。转瞬便觉似乎有那么点意思。遂将其留下,记在手机上,以备后用。继续往前走。细想来,将这四个字作为我笔记的名字也不错。是不错。
回到家,扔下背包,衣服也没换便坐在电脑旁,擦擦眼镜,开始整理往日及以后的东西。当然,此内的种种只是我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他物均无关。


IP属地:安徽1楼2016-09-16 15:09回复
    第一章 人 性
    一个人的高度
    如何评判一个人的高度,是我们作为”有思想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缺的技能。它能给我们客观的参考,是我们处事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们不至于在起步之时便已迷失。
    当我们直面一个陌生人,我们无从知晓他的思想有多丰富,修养有多好,素质有多高,或者有多少物质财富 。即便是我们看到,他多么的善解人意,礼贤他人,秉法守纪,或家财万贯;亦或者他有多不明事理,傲世轻才,违纪乱法,或家徒四壁。这都不应该作为我们与其交往时的主观思想,或者说是第一印象。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它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咋一照面,便为其定论。这太过于片面,也是极不负责的表现。单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与对待仇人的态度,两相径庭。虽然此番比喻太过于刻薄,但很直观。毕竟,旁观的陌生人不知道我们所对待的人是我们的家人或者仇人。所以,第一印象,太过荒谬。此为大忌,却难改之。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源头,那么我们便能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狭义的人,是人面对人,这就是片面;广义的人,是人面对社会,此是为全面。从此径出发,我们就不难为之结论了。如何去考究,也就简单了,单看他的社会价值几何,其不论是正是负,在此并没有必要去追究,毕竟“存在即为合理”。
    处何种事,找何种人。虽然我坚信“人性本善”,但也需“善恶如流”。这是人性不可磨灭的现实。而我所做的也只能是兼秉本性,如此而已。


    IP属地:安徽2楼2016-09-16 15:10
    回复
      国家与战争
      今天休息,闲暇来,看了点马先生《观复嘟嘟》里讲的一集《刀光剑影利兵器》。开题讲到国家与战争。笃思良久,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取决于战争,战争即是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换句话说,社会文明即依靠于政治文明。然而政治文明又建立在国家之上,那么我们所处的人类文明岂不就是狭义的文明?我们所向往的是共产主义,这是相对于地球文明的广义的文明。倘若实现,那么战争将难以避免,但是我们又是向往着和平,这是一个矛盾体。国家与宗教的存在使文明和平的推进成为不可能,无政府主义看似是文明大同的方式,但其只是政治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需要怎么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何种路径,去实现我们的所向往,当国家体制不复存在?宗教形式全部寂灭?也许只有这两者同步尚且存在一丝可能,但是,即便达到,那么我们能说这是文明的进步吗?无国界无规则,所有的秩序全赖以个人的自觉,换句话说,则是无私欲。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人”吗?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便是我们可以动用自己的思想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说是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去实现自己的或大众的私欲,如此,才是最美的。所以,地球是美好的,偏安于一隅,和谐而美好,只有她在,我们才是我们。
      我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衣着那令人神往的装束,英姿飒爽。当然现在依然。我想过为我的国家为我的民族甘愿舍弃我的生命。若得苟活,便是我的私欲由之。只是,这还是和平吗?我们无从去否认战争是为了实现和平,这一常人均持的观点。但我们又无法保证和平之后再无战争,这便是人性。政治的存在使之一切成为不可能,但政治若泯灭,则将更无可能。政客们也只能左右政治,却无法取缔政治,人们也只能依附于政治,顺应并影响政治,使其为社会文明服务。如此而已。而剩下的问题,则只能交给哲学家们了。


      IP属地:安徽3楼2016-09-16 15:14
      回复
        政治与宗教—《许纪霖:没有政治正确,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野蛮》
        宗教的复兴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们能看到过去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宗教的身影,但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生产力的不足,或者说是分配不均,两者相比前者更能作为其复兴的理由和借口。古往今来宗教都是有心者的工具,而寻常大众依附于上,并非是愚昧无知,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国内土生土长的宗教之所以不及上两者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成立之初变革之时没有驯化政治,反而被政治所利用,当然,这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屹立千不倒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也是国内宗教所能够传承千年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任何一个胁迫政治的宗教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灭亡 。卧榻之侧,是政治的命门,即便他是宗教的信仰者。
        政治家的政治是纯粹的政治,是民权,族权的政治,而宗教的政治则是胁迫的政治,将政治强加于信仰之上。我们不可否认宗教信仰给予人心理的慰藉,这恰恰是政治所不能给予的,也是政治所不能约束得到的。这也给予了宗教存活的环境于理由。
        如果说政治是冷酷的,那么宗教才是冷血的。政治诛人而宗教却诛心。我们假设倘若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在某一天,他们的上层建筑瞬间崩塌,那么这个世界该会怎样?不敢想象。所以,这也是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理由。政治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他允许宗教适当的生存以维持政治所达不到的稳定层面,但是他决不允许宗教打破这个平衡局面,或者说有那么一丁点的威胁到政治。所以,现今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介于宗教的动乱,错误的一方都在宗教。政治消磨宗教是理所应当,但宗教反抗政治确是大逆不道。这就相当于人伦,政治是父,宗教是子。莫不知,宗教存在之初便是受到了政治的默许,或者说是政治创造了宗教。我们也可以认为最初的智者创立宗教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化,但在政治尚未覆灭之前,任何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行为言论,都是政治的子体。而政治的存在确是为了维持文明以稳定安全的进步。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IP属地:安徽4楼2016-09-16 15:17
        收起回复
          股 市
          下午干活时突然心有所悟,之于股市。伫思良久,念有所及,遂提笔著之。直观来看,股市是虚拟资产聚集之地,股票身为有价证券,直接挂钩与货币,货币的总量恒定,那么股票的总体价值理论概念上便也是恒定,尽管其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类似于水循环,有出必然有进,所以个人之于股市所得利益,必然会有他人的损失将其填补。此为“恶”,故“善者莫入”。
          股票之争,阴奉阳违,于无声处,杀人无形,藏污纳垢之所,更显人性之险恶。然,阴阳和合,大忠似奸,大恶如善。大恶者必杀伐果断,决不拖泥带水,故“小善者莫入”。股市之所以建立,本意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便利,然而事物的发展必然存在双面性,利之大害甚切。久而久之其便更多的成为了私欲的工具,因此基于股票所获之利当属不义之财。而建立在股票之上的任何系统非系统的,技术非技术的种种为获利所服务的分析、评论、操作等,均在此之列。所以,在此之上我们评价政府的各项干预政策便有了依据,但若是为了股市建立的本质所服务的均是合理的。而与其合理性向对立的否定,其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IP属地:安徽5楼2016-09-16 15:25
          回复
            鉴《沉思录》其一
            凡是我们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不值得我们怀疑的。也就是此般根深的思维禁锢,才使得我们止步不前,或者说思维僵化。只有将其按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反复佐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跳出其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式,进而找寻到真理。毕竟那些固有的见解因长时间的亲熟习惯给了他们不由我们意愿而占据我们的心的权利。将其剔除,便是我们解决新的问题时所面对的第一道沟壑。


            IP属地:安徽6楼2016-09-16 15:26
            回复
              鉴《沉思录》其二
              “物质与精神”相对于“人”便是“肉体与灵魂”相对于“人工智能”便是“机器与思维”。如此我们当然可以假设,宇宙存在其他高等文明,而人类只是其所创造出来的相对于其文明的智能产物。地球只是适合此“智能产物”的培养皿,拥有无限的潜能却受制于“人性”的制约。或者说“人类”只是高等文明抛弃的失败的产物,偏安于茫茫宇宙中一角,举目无亲,远离可能存在的宇宙文明。


              IP属地:安徽7楼2016-09-16 15:26
              回复
                关于性善恶的两种观点——《君主论》随笔
                善恶之论, 古往今来,皆无定论。故,我亦无定论。只能以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二者,或者此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之前,我更倾向于人性本善,恶只是人或者身为动物的我们迫于无奈的自我保护。毕竟,当我们身心皆放下防备之时,便是本性的我们,正如,与至亲至爱之人之物在一起时,我们无有任何的防备之心。而今,我突然又有了另一种观点,或者说较之我现在之理解,更为贴近的认可。即,善为本性,恶为表性。从善,是我们本心有之,从恶只是我们因时因地所不同程度的表现,其目的便是为了守善,守得即是本性的善。如此,似乎更为合理。
                第二种:
                亘古至今,人类社会,是一种文明逐渐开化的历程。从远古的愚昧倒现今的法制,从野蛮到文明,从四方狼烟到总体和平。这不恰是人类进化之历程吗?由兽及人。(当然这个由兽及人之观点,我本人只是借鉴,并非绝对赞同)
                而人性本善之言论又是先知先贤所教化众人之工具,是由个体的人影响推进全体的众的一种方式。进而达到人类社会文明缓步前进的目的。直至现今,而未来依然会教化下去,至于最后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也许盛极必衰,也许换做另一种方式。
                故,由此,恶是众之恶;善,只是,个人之善。恶是“人类”,而善,是“人”。进而言之,众人为恶,寡人为善。聚善即为恶,散恶即是善。
                综之以上两种观点,大体即为:人性本善,之人是为狭义的人,恶亦是狭义的恶,是为趋善或者护个人或他人或众人之善所从之恶。人性本恶,之人是为广义的人即众,恶亦是广义的恶,是为真恶。


                IP属地:安徽8楼2016-09-16 15:27
                回复
                  人之 ”贱性“
                  人都有“贱性”,我也不例外,比如去超市看见打折商品走不动路,市场看见古玩珍藏走不动路,书店看见书更走不动路,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好的“贱性”,也有不好的“贱性”。虽然我们自己只能瞧见自己的好,却看不见自己的不好。但这并不影响这相互两个独立的矛盾体凑在一起成了和谐统一的存在,道家称之为“太极”,太极是人,是空气,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物,又是虚无。故,统一起来的“性”,是中性无好坏之分。事、物也就无好坏之分。由此而来,人以及有灵性的物,也应该无好坏之分。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不论静态或动态的非动植物的物并没有好坏之分,反而有灵性的动植物包括人却有了好坏之分。例如,沙漠无灵,植物有灵慢慢的侵占沙漠的领地,沙漠是“中性”,不好不坏,植物便成了坏的存在。由此,便得出“好”是主观,“坏”是客观。至此,我们似乎不难看出,“灵性”是附加于好与坏“性”的统一体上的另一种“性”,它的属性只能是坏,那么我们现实中所存在的“好”,从何而来?便是从附有灵性的事物的主观而来。话说回来,无灵的物与有灵的物相互倾辙又是类似之上好与坏的统一,达到了合适的平衡才造就了地球。然而,这并不能排除所谓的“灵性”之外还有另一种类似的存在,毕竟任何的一切存在都是逃不脱对立统一的束缚。当然,也许这个统一的理论或许并不准确,那么所有的一切就又是另外一个局面。


                  IP属地:安徽9楼2016-09-16 15:30
                  回复
                    关于读书
                    近段时间书看略细,古今中外均有涉及。古人云,书读百变其意自现。不敢言意,小有所感,姑下记矣。
                    许是文明异同,文字迥异。单从表层言之,古中文章,多 诘曲聱牙,其意至深,非常人所能参解。反观西方,虽无合折韵律,不尽朗朗上口,但多平胸直续,浅显易懂,凡人皆可从中取意。
                    进而言之。且如《周易》,通古达今,若从字表而观,其文笔得以流传两千余年,多有牵强之意。但若何,古今大能皆以参悟其中而为之妙?凡人莫知。或若《韩非子》,单诵其言,并无醍醐灌顶之效,何以致秦帝国奉之为纲?亦莫能晓。等等。再观古西方著作,白话直言,纵览全书也绝少晦涩难懂之处,更多的直抒胸臆,提纲携领。《理想国》,《君主论》,等等书如其名,简单直接,如方程式一般皆无曲折,观之即知。
                    话至此,不得不提及与《韩非子》相彰之《君主论》,皆为帝王术之书,常人读《韩非子》十遍亦难晓其意,读《君主论》一遍即有所获,同是两本书何来如此之差异?虽文字语言之过,但并不尽是。 简洁明了的表述比如,一道数学题,中国用以文字叙述,而西方则用以阿拉伯数字及符号表述,一个先读后思而另一个则直接得出结果。虽不甚恰当但其意吾觉无它。
                    故,于吾所见,《君主论》给出的是结果,而《韩非子》却给出了过程,读《韩非子》汝便是帝王,读《君主论》却需将自己当作帝王,两者高下立现。
                    故,西人不晓中国,只作旁壁观。吾深以慰。诚我所解,中西文明尽同,分合皆有轨。今人已无古人之文化境遇,若何以通古达今?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便是读书,先读西方先哲之作,再读古中先贤之语,两相呼应,岂不比埋头苦思更宜哉。


                    IP属地:安徽11楼2016-09-16 15:34
                    回复
                      关于宗教与哲学,唯心与唯物的一些问题。
                      哲学发展至今,分离出了太多的分支。其中比重较大的一支便是宗教哲学。哲学早期与宗教并不分你我,人类在极早的蒙昧时期,是没有任何对自然的认知,任何一种新事物新的生产力的发现,都是极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所发现或创造的,比如三皇五帝比如耶稣,穆罕默德等等,他们是具象的人,被愚昧的大众抽象为神。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而依附于其的众人,为了学习他们的成果便逐渐形成一种半闭合式的团体,便是早期的宗教形式。
                      随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的逐渐远逝,后加入其中的个别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一点点的将自己的思维或者说创新加之其上,慢慢的丰富着他们的思想,久而久之于是俱神话便慢慢的形成,于是出现了各种宗教仪式,各种宗教典籍,等等,其目的并非是如现在人所讲——绝对的迷信,在他们眼中,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用某种方式来获得或者靠近他们先贤的思想,以解决现存的困难或者问题。虽然其中更多的是唯心主义,但唯心其实就是唯物的更高表现形式。当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的便转化至精神。
                      所以个人以为,唯物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所壮大的一种哲学观点,而在之前,时代所赋予的生产力已经足够的高,精神需求更高于物质需求,所以唯心主义大行其道。(当然这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所以莫要断章取义。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逐步进步的生产力与其同时代的精神需求相匹配,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时代比作表盘,指针的每一格都是物质与精神相均衡的填充)而随着生产力的迅速解放,井喷式的发展催生了更高的物质需求的出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被打破,唯心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像阴阳两极。
                      如今的我们在寻找精神倚仗,当时代的脚步再带不动物质沉重的躯体,精神再度充盈,那么也许未来唯心主义便会重新壮大,而再次壮大的它,也许必将不同于如今单纯的物质依赖于意识的哲学定论。


                      IP属地:安徽13楼2016-09-16 15:38
                      回复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身困体乏,躺在并起来的长凳上,读着杨牧先生的这手长诗。先生有大家风范,单单文字便让人怡神景仰。这是先生收到一位学生请教真理和正义的来信,看得出来先生极为重视,但却似乎并没有做十分清晰的解释。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中也讲过杨牧先生的这手长诗。亦没有对观点有清晰的定论,更多的称颂着先生师者风范。
                        我曾反复的品读,而今再取之出来,也尚未看出杨牧先生是如何给予那位学生以客观清楚的回复,可能会是勉励,可能会是与其一起探讨这个没有法律与道德明确界限的问题。杨先生尚无解,我更无从诠释。
                        古人长言世事皆有公理,却并未对之作以明确的解读,也只是理在人心,如此模棱两可。倘若我们从人心之内探究,似乎永远也寻求不得,何谓公理,何为正义?强者有强者的公理,弱者有弱者的正义,形同水火的两者又何从用以一致的评论。顺乎民心如果是正义,那么必然不符强权者的公理。反之亦然。倘若用法律与道德为之界定,则太过轻率。
                        突然觉得古人真有大智慧,一句话,几个字便诠释了这沉闷的话题,所谓“公道自在人心”,看似不解释似乎已经解释,而这答案,便是人心,关于人心,便是相悖或者同一。而此也似乎只是方法论,却又无从明晰公理与正义的准确定义。可见写这封信的那位学生,为之困顿之深,而杨先生疏导之心感我肺腑。
                        我相信那位学生会如我一样,从中解脱出来,世间并无公理又无正义,有的只是“人心”。


                        IP属地:安徽14楼2016-09-16 15:39
                        回复
                          关于数学
                          “假设ABC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如果要问ABC实际上是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那就不合规矩了;尽管如果它是我们所作的一个图形的话,我们有把握说它绝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因为我们不能画出绝对的直线来。因而数学永远不能告诉我们实际有什么,而只能告诉我们,如果......,则会有什么。”
                          ——引自 西方哲学史第一卷 第十五章
                          鉴于上述观点,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数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因由各种假设所得来的一门学科,是在各种假设的结合推拒上所建立起来的, 亦必会在假设的方法与基础上前进发展。换句话说,只要掌握的假设的精髓,数学的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以为我的思维到这一点上就可以了,但是脑袋不由自主的让我思索起了“假设”之后的某些东西。。。
                          数学如果是基于哲学的各种假设所堆积并在假设与假设的相互印证所发展壮大的一门学科,那么他就必须而且只能在假设的道路上才能前进,然而这个印证则必须是另一个假设。 由此看来,数学的本身也就是不存在的,他的本体亦是一个假设,而发展至如此的壮大也不过是一个假设而已。就比如一个气球,我们把数学比作气球的本体,把假设比作空气,气球吹的再大,里面也只是一团空气,气球的本体依然还是那么大而已,然而气球有它承受的极限,那么数学会不会也是如此?在假设膨胀到它所承受的极限而破裂的时候,将会是怎么的一个结果?
                          当然,我尽力的说服自己,它应该是无限大,但是“无限”这个词也只是一种假设而已。。。。。。
                          所以,我更希望数学是一门独立于哲学之外的一门学科,这样他就没有了哲学所赋予的假设的基础,那么他就不会有假设这个定义的存在,数学也就成为了真理的一门学科。但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依然只是一种假设。。。。。。


                          IP属地:安徽16楼2016-09-16 15:41
                          回复
                            前排抢板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9-16 15:54
                            回复
                              告诉我你叫什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9-16 16: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