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吧 关注:3,056贴子:6,448

华为成功的“三字经”:“痴、傻、憨”(任正非专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9-11 21:07回复
    3个多小时里,72岁的他有问必答;新华社罕见地刊发6700多字的人物专访。访谈的信息量很大,观点犀利,不少是真知灼见。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成功的原因是“三字经”:
     “痴”——28年坚持只做一件事,即对准信息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几十人的时候如此进攻,现在17万人还是这样冲锋。
      “傻”——别人炒房炒股,华为不为所动,坚持不上市,因为上市后,股东看到可以赚快钱,就会逼着企业横向发展,华为就不能守住“上甘岭”,攻进“无人区”。在华为,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理想。
      “憨”——华为花了28年时间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这样才使得华为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
      《华为的冬天》《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忧患意识众人皆知,但如今他变得乐观,认为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华为的咖啡杯中飞,华为已经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技术潮流。
      是什么让任正非发生了变化?
      展望中国创新的未来,任正非认为很有前途,但要克服几个问题:
      一是虚拟经济不接“地气”。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是锄头,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泡沫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摧毁,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科研。
      二是战略耐性不足。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过去二三十年,全世界出现很多大公司,中国没有出多少,就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未来会崛起更多大产业,这需要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跟上。


    2楼2016-09-11 21:08
    回复
      2025-07-28 11:32: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16年3月5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3楼2016-09-11 21:09
      回复
        对于高房价这样的“痛点”,任正非直言不讳:这是活力分布的时代,高房价最终会摧毁城市竞争力。
          任正非和华为公司,堪称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
          1987年,年满43岁的任正非和5个同伴集资2.1万元成立华为公司,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起家创业。
          28年后,华为公司由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2015年营收395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9亿元,增速均达30%以上。作为华为领军人物,任正非从一名中年创业者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华为走过了怎样的创业、创新之路?成功密码是什么?“28年只做一件事”的任正非究竟做了怎样“一件事”?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当下的深圳乃至中国应该如何创新驱动发展?政府需要筑牢哪些堤坝?
          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深圳龙岗坂田的华为总部,与任正非面对面,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访谈……


        4楼2016-09-11 21:10
        回复
           第三,华为坚定不移持续变革,全面学习西方公司管理。我们花了28年时间向西方学习,至今还没有打通全流程,虽然我们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经很好了,但和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公司相比,多了2万管理人员,每年多花40亿美元管理费用。所以我们还在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升内部效率。
            记者:华为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价钱改进管理?
            任正非:你们知道吗?丰田的董事退休后带着一个高级团队在我们公司工作了10年,德国的工程研究院团队在我们公司也待了十几年,才使我们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从生产几万块钱的产品开始,到现在几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生产,华为才越搞越好。我们每年花好多亿美元的顾问费。
            我们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不知道什么叫交付,全是请世界各国的工程顾问公司帮助我们。第一步就是认真学习,使公司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现在我们正在自己往前一步,就想再做得更简单一些、更好一些。
            记者:华为有没有弱点?
            任正非:有。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们就琢磨:为什么不提升一线作战的人的待遇呢?我们确定非洲“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记者:创新能把华为领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任正非:比如4K高清电视,现在北京、深圳都还做不到,但四川全省连边远农村用的都是4K高清电视,就是我们和四川电信合作做的。4K电视会把带宽、信息管道撑得很大。手机很快也是2K了,也会把信息管道撑大。这么大的管道一定要有人来做!4K现在还没有到来,VR(虚拟现实)就要到来了,还能互动,流量会远远大于4K。这是阻挡不住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巨大的战略机会。香港、澳门马上也会实现。四川的实践证明,普通的农村也可以享受很高的带宽。


          8楼2016-09-11 21:13
          回复
             坚守“上甘岭”:“中心是有理想”
              记者:华为成长过程中,正逢中国房地产爆发,您是否动摇过?
              任正非:没有。没炒过股票,没做过房地产这些东西。
              记者:没有诱惑么?
              任正非:没有。那时,公司楼下有个交易所,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我们楼上则平静得像水一样,都在干活。我们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攻击“城墙口”。
              记者: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文化的?
              任正非:傻,要总结的话就是傻,不把钱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理想就是要坚守“上甘岭”。钱不是最重要的。
              记者: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任正非: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10楼2016-09-11 21:15
            回复
              创新者窘境:“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
                记者:历史上很多大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倒闭了,就像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写的一样。您有没有这种忧患意识?
                任正非:至少在大数据传送这个领域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我们可以及时把“黑天鹅”转化成“白天鹅”。我们内部的思想氛围是很开放自由的,“黑天鹅”只会出现在我们的咖啡杯中,而不是在外面。我们这里已经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技术潮流。
                记者:您对华为的未来比较乐观,但是您自己也在强调“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为什么?
                任正非: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公司也会懈怠,我们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增长完了以后会不会变懒呢?我们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第二,我们国家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物权都有物权法保护了,至少知识产权要等同于物权。国家要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有发明。


              11楼2016-09-11 21:16
              回复
                记者:前段时间您和爱立信签订了一个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任正非:是的,签订后我们公司高层欢呼雀跃,因为我们买了一张世界门票。我们一个普通员工写了个帖子,说“我们与世界握手,我们把世界握到了手中”。
                  如果我们保护原创发明,就有很多人去做原创,最后这个原创就会发展成产业。


                13楼2016-09-11 21:19
                回复
                  2025-07-28 11:2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修宽航道:“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你不可想象”
                    记者:企业间的竞争其实挺残酷的,但刚才听您讲到和国外的竞争对手可以自如地对话,这是怎么做到的?不是都讲企业竞争搞焦土政策吗?
                    任正非:那是别人说的焦土政策,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华为是小公司的时候就很开放,和别人总体都是保持友好的。为什么我们在国际市场有这么好的空间?因为我们知识产权的“核保护伞”建立起来了,这些年我们交了那么多的知识产权费给别人,当然我们也收了非常多的专利费,和那么多公司签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本身就是友善、尊重别人嘛。我们现在发展速度比别人快,进入的领域比别人深,我们还要顾及世界的发展。
                    记者:华为都是在主航道作战,那现在主航道是越来越宽了呢,还是越来越窄了呢?竞争对手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强了,还是怎样一个情景?
                    任正非: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你不可想象。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出未来信息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只是把航道修宽了,在航道上走各种船,游艇啊、货轮啊、小木船啊,是别人的,运营商也只是收过路费。所以我们要跟千万家公司合作,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14楼2016-09-11 21:20
                  回复
                    管住“两条堤坝”:“政府最主要还是建立规则”
                      记者:在深圳,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怎样?您对政府有什么建议?
                      任正非: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法治化、市场化,其实政府只要管住这两条堤坝,企业在堤坝内有序运营,就不要管。政府最主要还是建立规则,在法治化和市场化方面给企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记者:深圳创新型经济如何走在全国前列?
                      任正非:深圳就是要率先实现法治化、市场化,这方面要走在全国前面。打知识产权官司,法庭要公正判决。
                      记者:过去有一个阶段,珠三角地区被称为“世界工厂”。您怎么看这些年珠三角走的世界工厂之路?这条路对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有怎样的价值?
                      任正非:20多年前你来华为看,会觉得华为是家快关闭的工厂。我们是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个烂棚棚里面起家的。我们曾经也是落后工厂,落后到比珠三角的加工厂还可怜。
                      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珠三角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东南亚去了。你不能只看珠三角有少数高科技公司成功了。高科技公司也是在“低科技”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你只要给他条件,他就会改进自己、赶超自己,慢慢就会发展。高科技公司也需要“低科技”的零部件。


                    15楼2016-09-11 21:21
                    回复

                      这是2015年4月14日拍摄的深圳科技园片区。摄影: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16楼2016-09-11 21:22
                      回复
                        记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制造业的支撑,所谓高科技也是没有基础的?
                          任正非:是的。我们的高科技是由多少“低科技”组成的?每个零件都是高科技吗?不可能。我们的产品是由多少零件组成的?以前买这些零件,我们都是付人民币,到东莞提货,现在是付美金,到东南亚提货了。


                        17楼2016-09-11 21:23
                        回复
                          走向繁荣:“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
                            记者:您觉得现在抓住国际机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重点应该是在哪些方面?
                            任正非:第一,减税,先把税减下来。减税可以带来企业持续减负,从而增加更多投资和创新,企业有钱搞研发,这样就可能得到休养生息和喘息的空间,产业就能做大,税基也大了。第二,改变劳动和资本的分配机制。华为这些年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是3:1,每年经营增值部分,按资本与劳动的贡献设定一个分配比例,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记者:创新跟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
                            任正非:创新就是释放生产力,创造具体的财富,从而使中国走向繁荣。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是锄头,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我们还是得发展实体企业,以解决人们真正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中心,才能使社会稳定下来。


                          18楼2016-09-11 21:24
                          回复
                            记者:有人说这些年改革的动力有弱化的现象,您怎么评价?
                              任正非: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抱着一夜暴富的想法,实现不了,它的动力就弱化了。但真真实实的是,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辘轳篱笆狗都没有变,你怎么能变成“富二代”呢?如果我们抱着一种努力创造、缓慢健康成长的心态,每个人的满意度就提升了。


                            20楼2016-09-11 21:28
                            回复
                              2025-07-28 11:2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战略耐性:“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记者:美国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国创新的希望何在?
                                任正非: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用简易的设备能做出复杂的科研成果来,而简易的人即使使用先进的设备也做不出什么来。
                                记者:中国有可能成长出许多个“华为”吗?
                                任正非:可以的。第一,小企业做大,就得专心致志为客户服务。小企业特别是创业的小企业,就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真心诚意为客户服务。小企业不要去讲太多方法论,就是要真心诚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卖出去的。只要真心诚意去对客户,改进质量,一定会有机会。不要把管理搞得太复杂。第二,先在一个领域里做好,持之以恒做好一个“螺丝钉”。第三,小公司不能稍微成功就自我膨胀。我始终认为企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发展。
                                泡沫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摧毁,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科研。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要尊重科学家,有一些人踏踏实实做研究。如果学术研究泡沫化,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不要泡沫化,不要着急,不要大跃进。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我们公司在世界资源聚集地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没有这些能力中心科学家的理论突破,就没有我们的领先世界。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创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为大产业。


                              21楼2016-09-11 2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