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引言
一、开拓者---质朴的家居属性
二、CRT时代潮流---方方正正最稳定
三、插曲---对力量的妥协
四、轻薄窄---技术革新带来品味情怀的时代
1、平面底座
2、平面底座的变形
3、3D—智能--时代的视觉盛宴
五、后记---创新无止境
引言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宣传平台。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电视从问世的那一天起便不断进化——无论是外形设计、显示屏还是其他功能——本篇将要讲述的是通常不被普通消费者重视的电视机底座的演变历程。
一、开拓者---质朴的家居属性
1925年,英国人约翰贝尔德成功装配出世界第一台机械式扫描电视机。 此时的电视机还只是一个原始状态的新发明,底座也只是起到基本的物理支撑作用。
1941年,还是约翰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时隔不到两个时代,电视机从开始的纯机械装置转变成在外观上具备明确审美意义的产品,木制的外壳到是那个年代的风范,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电视机已经实现相当程度的小型化,但是体量仍显硕大,此时电视机的构造基本可以划成四个部分,由上到下为依次为显示屏、功能控制、音箱、底座。电视机的整体形态就像一个书柜或是储物柜,电视机的底座已经不单纯是以承重机构的状态存在,它与木质外壳连为一体,就像是桌椅和沙发的支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电视机是家具的一部分。

二、CRT时代潮流---方方正正最稳定
进入20世纪50年代,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机体量急剧减小,此时电视机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到使用的便捷性,而体量的缩小促使人们更乐意用现成的家具来放置电视机,此时电视机的基本构造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盒体,重心很稳定,放在任何水平面上都可以正常使用,因此电视机底部只是简单长出几个很短的支脚,把笨重敦实的电视机稍稍顶起来,便于底部有适当的散热空间,这种设计几乎看不到有底座的存在。这种设计风格也基本延续了整个CRT时代,到CRT时代后期,这种隐藏式底座的设计开始慢慢消亡,底座重新成为电视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起到了美观的作用。
CRT时代早期


CRT时代中后期



三、插曲---对力量的妥协
20世纪80年代,与CRT电视平行发展出了另外一种电视显示技术---背投,背投真正形成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此时也到了CRT电视行将没落的时代,背投技术突破了传统显像管电视屏幕尺寸的极限,在平板液晶时代到来之前风靡一时,但是背投电视的技术原理限制了其轻薄化的可能,背投电视都有一个及其庞大的体量,也相当沉重,因此只能设计庞大的底座才能稳定支撑,背投电视的底座部分变成一个箱体,这样的箱体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更多的功能模块,于是底座空间一般配置了效果不错的音响系统,增加了卖点,这种结构形态也与早期电视及其类似,它的底座更像是一件组合家具,只是成本更低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弱化了家居环境的融合感。


四、轻薄窄---技术革新带来品味情怀的时代
2003年:等离子元年, 2004年:液晶电视苏醒之年;2005年,中国进入平板电视时代……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的发展,把电视带入超轻薄时代,机身越来越薄,重量越来越轻,这两个维度上的革新发展,促使电视机的底座终于有机会可以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消费者开始追求品味和艺术价值,电视机的整体设计也逐渐走向“情怀”时代。
1、 平面底座
平面底座支撑稳定,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早期的平板电视边框宽厚,可以做细致的造型设计,因而底座基本都以平板方块的形式存在。2009年之前,方方正正或者略带弧线和弧面的底座居多,内部用简单的金属钣金件做支撑骨架,外部覆盖一层注塑外壳,表面多处理成黑色高光面。

2009年开始,韩系电视设计的精致化路线吸引了广阔的市场,为电视制造业贡献了诸如高光无痕注塑、透明双色注塑等以前在小型电子产品领域才会使用到的高端注塑工艺,与之搭配的透明底座开始流行。

透明底座一般是以覆膜的钢化玻璃为支撑面,背面丝印成黑色或银色,边缘留出一定宽度的透明边线,搭配透明注塑的转接柱与电视整机连接。这种升级版的平面底座拥有硬朗和光洁的表面效果,大大提升了整机的审美档次。
与此同时,在设计的前沿,也开始出现了极具颠覆性的底座设计,材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塑料和玻璃:金属质感、镂空形态、突破“黑电”概念的彩色外壳设计等等,出现在诸多概念机型和高端机型的展示和发布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




2、 平面底座的变形
2010年,随着金属质感电视边框的流行,韩系企业开启了金属概念底座时代,三星一款造型前卫的X型“金属”质感底座惊艳亮相,在电视市场迅速刮起一股金属“旋风”。

X型金属底座,最早出现在德国高端电视品牌Loewe的individual系列中,属于小众型“奢侈品”电视产品,主要流行于欧洲高端电视市场,三星通过简化和改进工艺,比如用注塑电镀的塑料外壳代替真正的金属外壳,用较低的成本保证了金属亮丽的外观,同时还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Loewe的individual系列
Loewe的individual系列
在这一年,韩系电视品牌打败日系,无论是整机还是底座设计,全面引领了电视设计潮流。
3、 3D—智能--时代的视觉盛宴
2012年,3D电视市场由前两年的不成熟转变为成熟,并迅速进化到“智能电视”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大力发展,让人们意识到无限的互联网资源和终端的配合使用将最终带给人类无限的可能,在电视领域,无论技术研发还是外观设计,在精神内涵上都促使设计师开启了全新的思维模式,电视设计进入了一个讲究极致化品位和个性化情怀的时代,也正是这一年,韩系电视企业又推出了极具颠覆性的底座设计,让电视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在设计内涵的追求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立体底座从此开始盛行于世。而此时,一向注重功能化实用化的日系产品,在底座设计上也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2013年,以韩系为代表的电视机的底座设计开始走向理性,如果说2012年底座革新是一场精神洗礼,2013年开始,底座的设计走向成熟和可靠,合理的结构工艺和价格成本逐渐成为电视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影响底座形态的创新。



立体底座的流行依然留下后劲,电视机身的超薄和超轻化一直在不断深挖,也因此影响了底座设计的整体趋势,镂空、立体、悬空等概念都出现在底座设计中,目的在于衬托出电视机整体的超轻薄趋势。



这一年,三星设计的两脚型底座首次出现,迅速在电视江湖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两脚底座工艺简单,用金属压铸工艺或则金属型材切割为骨架,覆盖注塑电镀盖板,或者喷油或者直接裸露金属,成本低廉,造型更趋于简洁精致,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厂商跟进的模板。


直到今天,国内市场的两脚底座开发仍在不断推进,电视机身整体的简洁趋势也要求底座有相应的设计,工艺和成本的可控也强化了企业的决策者对这种底座的青睐,但市场的同质化已持续一段时间,也许,市场急需下一个颠覆时代的到来。
五、后记---创新无止境 还有怎样的底座设计,设计不会停滞不前的····





一、开拓者---质朴的家居属性
二、CRT时代潮流---方方正正最稳定
三、插曲---对力量的妥协
四、轻薄窄---技术革新带来品味情怀的时代
1、平面底座
2、平面底座的变形
3、3D—智能--时代的视觉盛宴
五、后记---创新无止境
引言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宣传平台。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电视从问世的那一天起便不断进化——无论是外形设计、显示屏还是其他功能——本篇将要讲述的是通常不被普通消费者重视的电视机底座的演变历程。
一、开拓者---质朴的家居属性
1925年,英国人约翰贝尔德成功装配出世界第一台机械式扫描电视机。 此时的电视机还只是一个原始状态的新发明,底座也只是起到基本的物理支撑作用。

1941年,还是约翰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时隔不到两个时代,电视机从开始的纯机械装置转变成在外观上具备明确审美意义的产品,木制的外壳到是那个年代的风范,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电视机已经实现相当程度的小型化,但是体量仍显硕大,此时电视机的构造基本可以划成四个部分,由上到下为依次为显示屏、功能控制、音箱、底座。电视机的整体形态就像一个书柜或是储物柜,电视机的底座已经不单纯是以承重机构的状态存在,它与木质外壳连为一体,就像是桌椅和沙发的支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电视机是家具的一部分。

二、CRT时代潮流---方方正正最稳定
进入20世纪50年代,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机体量急剧减小,此时电视机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到使用的便捷性,而体量的缩小促使人们更乐意用现成的家具来放置电视机,此时电视机的基本构造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盒体,重心很稳定,放在任何水平面上都可以正常使用,因此电视机底部只是简单长出几个很短的支脚,把笨重敦实的电视机稍稍顶起来,便于底部有适当的散热空间,这种设计几乎看不到有底座的存在。这种设计风格也基本延续了整个CRT时代,到CRT时代后期,这种隐藏式底座的设计开始慢慢消亡,底座重新成为电视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起到了美观的作用。
CRT时代早期


CRT时代中后期



三、插曲---对力量的妥协
20世纪80年代,与CRT电视平行发展出了另外一种电视显示技术---背投,背投真正形成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此时也到了CRT电视行将没落的时代,背投技术突破了传统显像管电视屏幕尺寸的极限,在平板液晶时代到来之前风靡一时,但是背投电视的技术原理限制了其轻薄化的可能,背投电视都有一个及其庞大的体量,也相当沉重,因此只能设计庞大的底座才能稳定支撑,背投电视的底座部分变成一个箱体,这样的箱体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更多的功能模块,于是底座空间一般配置了效果不错的音响系统,增加了卖点,这种结构形态也与早期电视及其类似,它的底座更像是一件组合家具,只是成本更低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弱化了家居环境的融合感。


四、轻薄窄---技术革新带来品味情怀的时代
2003年:等离子元年, 2004年:液晶电视苏醒之年;2005年,中国进入平板电视时代……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的发展,把电视带入超轻薄时代,机身越来越薄,重量越来越轻,这两个维度上的革新发展,促使电视机的底座终于有机会可以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消费者开始追求品味和艺术价值,电视机的整体设计也逐渐走向“情怀”时代。
1、 平面底座
平面底座支撑稳定,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早期的平板电视边框宽厚,可以做细致的造型设计,因而底座基本都以平板方块的形式存在。2009年之前,方方正正或者略带弧线和弧面的底座居多,内部用简单的金属钣金件做支撑骨架,外部覆盖一层注塑外壳,表面多处理成黑色高光面。


2009年开始,韩系电视设计的精致化路线吸引了广阔的市场,为电视制造业贡献了诸如高光无痕注塑、透明双色注塑等以前在小型电子产品领域才会使用到的高端注塑工艺,与之搭配的透明底座开始流行。


透明底座一般是以覆膜的钢化玻璃为支撑面,背面丝印成黑色或银色,边缘留出一定宽度的透明边线,搭配透明注塑的转接柱与电视整机连接。这种升级版的平面底座拥有硬朗和光洁的表面效果,大大提升了整机的审美档次。
与此同时,在设计的前沿,也开始出现了极具颠覆性的底座设计,材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塑料和玻璃:金属质感、镂空形态、突破“黑电”概念的彩色外壳设计等等,出现在诸多概念机型和高端机型的展示和发布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




2、 平面底座的变形
2010年,随着金属质感电视边框的流行,韩系企业开启了金属概念底座时代,三星一款造型前卫的X型“金属”质感底座惊艳亮相,在电视市场迅速刮起一股金属“旋风”。


X型金属底座,最早出现在德国高端电视品牌Loewe的individual系列中,属于小众型“奢侈品”电视产品,主要流行于欧洲高端电视市场,三星通过简化和改进工艺,比如用注塑电镀的塑料外壳代替真正的金属外壳,用较低的成本保证了金属亮丽的外观,同时还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Loewe的individual系列

Loewe的individual系列
在这一年,韩系电视品牌打败日系,无论是整机还是底座设计,全面引领了电视设计潮流。
3、 3D—智能--时代的视觉盛宴
2012年,3D电视市场由前两年的不成熟转变为成熟,并迅速进化到“智能电视”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大力发展,让人们意识到无限的互联网资源和终端的配合使用将最终带给人类无限的可能,在电视领域,无论技术研发还是外观设计,在精神内涵上都促使设计师开启了全新的思维模式,电视设计进入了一个讲究极致化品位和个性化情怀的时代,也正是这一年,韩系电视企业又推出了极具颠覆性的底座设计,让电视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在设计内涵的追求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立体底座从此开始盛行于世。而此时,一向注重功能化实用化的日系产品,在底座设计上也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2013年,以韩系为代表的电视机的底座设计开始走向理性,如果说2012年底座革新是一场精神洗礼,2013年开始,底座的设计走向成熟和可靠,合理的结构工艺和价格成本逐渐成为电视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影响底座形态的创新。



立体底座的流行依然留下后劲,电视机身的超薄和超轻化一直在不断深挖,也因此影响了底座设计的整体趋势,镂空、立体、悬空等概念都出现在底座设计中,目的在于衬托出电视机整体的超轻薄趋势。




这一年,三星设计的两脚型底座首次出现,迅速在电视江湖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两脚底座工艺简单,用金属压铸工艺或则金属型材切割为骨架,覆盖注塑电镀盖板,或者喷油或者直接裸露金属,成本低廉,造型更趋于简洁精致,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厂商跟进的模板。


直到今天,国内市场的两脚底座开发仍在不断推进,电视机身整体的简洁趋势也要求底座有相应的设计,工艺和成本的可控也强化了企业的决策者对这种底座的青睐,但市场的同质化已持续一段时间,也许,市场急需下一个颠覆时代的到来。
五、后记---创新无止境 还有怎样的底座设计,设计不会停滞不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