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梁氏是康伯公后裔的结论不容置疑
——评梁鸯是安定梁氏之祖说
自从今年8月29日,安徽卫视的《百家姓》栏目播出了“关于梁氏的由来及发展”节目后,许多年轻宗亲对安定梁氏渊源产生疑惑。许多宗亲给我留言,请我谈谈对节目中一位专家说“康伯公是河西梁氏;安定梁氏属于河东梁氏,是梁鸯后裔”的看法。谢谢各位宗亲的信任,现将本人的学习研究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那位专家关于“安定梁氏不是康伯公后裔,而是梁鸯后裔”的说法有些唐突,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难以令人信服,主要依据如下:
一、与历史记载不符,与族谱所传相悖
梁氏在汉族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伯益之后的东梁国,称为赢梁;二是源于周平王之子姬唐的南梁国,称为姬梁;三是源于战国时的魏国,称为魏梁。后两个来源由于时间相对较晚,后裔的人数较少,属于较小支流,一直未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可的主流说法是“梁氏(包括安定梁氏)源于赢梁,是康伯公的后裔”。此说法是有充分史料依据的,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当时的史学家刘珍在他所写的《东观汉记•梁统》中说:“(梁统)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
刘珍(公元?一126年)生活在东汉章帝至顺帝时期,曾在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官拜宗正(属九卿之一的高官),与安定乌氏梁氏先祖梁商(梁统的曾孙)、梁冀父子同殿为臣。而且宗正是朝廷专门掌管皇帝亲族和外戚勋贵事务之官,对出过三位皇后的梁商家族的渊源、家事应该了如指掌。同时,刘珍作为主管官员,又有充足的宫廷档案资料为依据。所以,他对梁商家族记载的客观、准确程度应该是相当高的。
因此,东汉之后关于安定梁氏渊源的历代史料都基本采用刘珍的记载。例如,后梁文坛巨擘沈约(441--513年)曾在《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中叙述:“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羸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再后来,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陈彭年的 《广韵》、北宋邵思《姓解》、南宋郑樵的《通志》等有关中华姓氏研究的著作,也都是按此观点记录的。几千年来,还很少有历史著作对这一结论产生过质疑。
另外。根据我们梁氏族谱记载,公元前479年,九世祖梁鱣便开始着手研究考证家族起源、繁衍、发展的工作,将梁族历史立牒于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梁氏族谱编修的撰稿人。大约公元9年,王莽篡政期间,二十四世祖梁桥的儿子梁溥随父迁徙安定后,也曾作书修史成家谱。十分可惜,两位先祖的著作没有保存流传下来。但我们从后世历代传承下来的族谱世系中仍可以得知,两位先祖都将康公奉为梁氏开基始祖。在全国各地的安定梁氏族谱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立梁鸯为始祖的记载。
二、梁鸯决不可能是安定梁氏的始祖
据《列子·黄帝》记载,梁鸯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时期,一个负责饲养禽兽官吏属下的仆役。他精通调驯禽兽,无论猛虎饿狼,还是大雕鱼鹰,无不对其俯首帖耳,毕恭毕敬,深得周宣王的赏识。令他担任了培训驯兽人才的教师工作,还派大臣毛丘园亲自登门求教。
《列子》是一部宣扬道家思想的书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不是严肃的史书。《黄帝》篇借用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来对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探讨,借以推崇“心无逆顺、物我两忘”的养身冶物之道和“清虚无为、与世无违”的治世主张。所以,文中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大多应该是虚构的。
《黄帝》篇中的梁鸯很可能就不存在,因为除此故事之外,再也查不到任何有关梁鸯的记载。作者之所以将驯兽师取名梁鸯,大概是因为调驯禽兽是梁氏先祖伯益和非子的独门绝学,而且世代相传,天下闻名。
退一步说,即使真有梁鸯其人,由于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是不会亲自去饲养禽兽的。所以,梁鸯只可能是梁国康伯公府内的仆役,如何会有一大批治国安邦、南征北伐的将帅后代哪?况且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西周都城丰镐(现西安),根本没有任何梁鸯在晋国活动的记载,如何又会在晋国留下如此人数众多的后裔哪?实在是叫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终上所述,安定梁氏出自嬴姓,为伯益、康公之后,这是从公元前五世纪,九世祖梁鱣在族谱上便开始记载,代代传承,从未间断。而且,《史记》等权威史书也都有明确记录,这些都是不可置疑的历史事实。我们决不能由于个别所谓专家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而搞乱了我们的先祖,使年青一代对安定梁氏的渊源产生怀疑,使安定梁氏先祖的名讳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是绝对不应该,也不允许的。
——评梁鸯是安定梁氏之祖说
自从今年8月29日,安徽卫视的《百家姓》栏目播出了“关于梁氏的由来及发展”节目后,许多年轻宗亲对安定梁氏渊源产生疑惑。许多宗亲给我留言,请我谈谈对节目中一位专家说“康伯公是河西梁氏;安定梁氏属于河东梁氏,是梁鸯后裔”的看法。谢谢各位宗亲的信任,现将本人的学习研究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那位专家关于“安定梁氏不是康伯公后裔,而是梁鸯后裔”的说法有些唐突,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难以令人信服,主要依据如下:
一、与历史记载不符,与族谱所传相悖
梁氏在汉族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伯益之后的东梁国,称为赢梁;二是源于周平王之子姬唐的南梁国,称为姬梁;三是源于战国时的魏国,称为魏梁。后两个来源由于时间相对较晚,后裔的人数较少,属于较小支流,一直未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可的主流说法是“梁氏(包括安定梁氏)源于赢梁,是康伯公的后裔”。此说法是有充分史料依据的,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当时的史学家刘珍在他所写的《东观汉记•梁统》中说:“(梁统)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
刘珍(公元?一126年)生活在东汉章帝至顺帝时期,曾在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官拜宗正(属九卿之一的高官),与安定乌氏梁氏先祖梁商(梁统的曾孙)、梁冀父子同殿为臣。而且宗正是朝廷专门掌管皇帝亲族和外戚勋贵事务之官,对出过三位皇后的梁商家族的渊源、家事应该了如指掌。同时,刘珍作为主管官员,又有充足的宫廷档案资料为依据。所以,他对梁商家族记载的客观、准确程度应该是相当高的。
因此,东汉之后关于安定梁氏渊源的历代史料都基本采用刘珍的记载。例如,后梁文坛巨擘沈约(441--513年)曾在《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中叙述:“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羸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再后来,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陈彭年的 《广韵》、北宋邵思《姓解》、南宋郑樵的《通志》等有关中华姓氏研究的著作,也都是按此观点记录的。几千年来,还很少有历史著作对这一结论产生过质疑。
另外。根据我们梁氏族谱记载,公元前479年,九世祖梁鱣便开始着手研究考证家族起源、繁衍、发展的工作,将梁族历史立牒于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梁氏族谱编修的撰稿人。大约公元9年,王莽篡政期间,二十四世祖梁桥的儿子梁溥随父迁徙安定后,也曾作书修史成家谱。十分可惜,两位先祖的著作没有保存流传下来。但我们从后世历代传承下来的族谱世系中仍可以得知,两位先祖都将康公奉为梁氏开基始祖。在全国各地的安定梁氏族谱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立梁鸯为始祖的记载。
二、梁鸯决不可能是安定梁氏的始祖
据《列子·黄帝》记载,梁鸯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时期,一个负责饲养禽兽官吏属下的仆役。他精通调驯禽兽,无论猛虎饿狼,还是大雕鱼鹰,无不对其俯首帖耳,毕恭毕敬,深得周宣王的赏识。令他担任了培训驯兽人才的教师工作,还派大臣毛丘园亲自登门求教。
《列子》是一部宣扬道家思想的书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不是严肃的史书。《黄帝》篇借用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来对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探讨,借以推崇“心无逆顺、物我两忘”的养身冶物之道和“清虚无为、与世无违”的治世主张。所以,文中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大多应该是虚构的。
《黄帝》篇中的梁鸯很可能就不存在,因为除此故事之外,再也查不到任何有关梁鸯的记载。作者之所以将驯兽师取名梁鸯,大概是因为调驯禽兽是梁氏先祖伯益和非子的独门绝学,而且世代相传,天下闻名。
退一步说,即使真有梁鸯其人,由于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是不会亲自去饲养禽兽的。所以,梁鸯只可能是梁国康伯公府内的仆役,如何会有一大批治国安邦、南征北伐的将帅后代哪?况且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西周都城丰镐(现西安),根本没有任何梁鸯在晋国活动的记载,如何又会在晋国留下如此人数众多的后裔哪?实在是叫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终上所述,安定梁氏出自嬴姓,为伯益、康公之后,这是从公元前五世纪,九世祖梁鱣在族谱上便开始记载,代代传承,从未间断。而且,《史记》等权威史书也都有明确记录,这些都是不可置疑的历史事实。我们决不能由于个别所谓专家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而搞乱了我们的先祖,使年青一代对安定梁氏的渊源产生怀疑,使安定梁氏先祖的名讳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是绝对不应该,也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