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壮健康】简便内壮法:源自少林《易筋经》的基本功|彭博士谈内壮健康法
2016-09-05 作者:彭鑫博士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大家都听说过少林派的《易筋经》,是少林寺“镇寺之宝”,相传为达摩大师所创,可以让人变大或变小,很神奇。这是小说里杜撰的,那么真正的《易筋经》是什么意思呢?“易”就是改变、变换、改良;“筋”指的是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包括部分神经;“经”的涵义则是方法、经验或学问。所谓“易筋”,就是改变 “筋”的方法。人体的骨骼之外,皮肉之内,四肢百骸之中,“筋”无处不在,没有筋就没有劲力。如果想人为地变弱为强,变柔为刚,变衰为康,就得借助于“易筋”之力。
可见,练习《易筋经》,让人变大变小虽然是虚的,但是可以让人的筋骨更柔软却是真的。《易筋经》分为两种:当前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十二式属偏于外壮的功夫,直接锻炼“筋”,然而“筋”与“膜”相连,所谓“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而另外一种就是内壮的功夫。在 《易筋经》“内壮神勇”十二功法中,第一步就是练气入膜的要法。所以练习要从内而外,先练气,再练膜,然后才是练筋骨。而少林版的揉腹法则是最简单的练气功夫。明代天启四年版的《易筋经》开篇就是这个,说揉腹用于“守中积气”而达到“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的目的,最终达到筋膜腾起、内壮外勇的功效。
练功要由内而外,我们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如果能长期坚持内壮功法的练习,不仅能使习者脱胎换骨,转弱为壮,而且能敛气入骨,让身体日益强壮。
在内壮功法中,揉腹功是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这种功法,练一周左右就能感觉腹内的气随手在转运。练1~3个月,中气倍增,自觉气力足、有精神,说话声音洪亮,上腹部丰满,腹直肌腱划部分丰满,以及腹中线之凹消失,这是“筋膜腾起”之征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不足的人和有胃肠疾病、各种虚损性慢性病患者、中老年身体衰弱者、大病初愈需要康复者以及亚健康人士练习,对于目前压力大、胃肠功能不好,消化吸收不良、面色萎黄、气虚乏力的公司白领、上班族、年轻人尤为合适。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这种揉腹法的操作要领:
1.仰卧,两腿微曲,这样可以放松腹部。或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
2.右手手掌按于上腹正中,心窝至肚脐的正中点,大约中脘穴部位,左手掌按于右手背,两手手心(劳宫穴)相对,以中脘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3.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神阙穴),继续以肚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20分钟。
4.之后,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下一寸三分(气海穴),继续以气海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5.收功:两手缓缓放慢,相扣于气海穴,静止大约5分钟。慢慢起身,散步10分钟。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补益中气、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而人的全身之气,最容易在此处凝滞不通,尤其生气之后,心窝处淤堵、烦闷之感尤为明显,即为“气结”,属于无形之气的阻塞,日久不通,内气的郁滞就会导致脏器的形变,演变为内在各种有形疾病。
中脘好比整个内在脏腑之气通路的“十字路口”,最开始以中脘穴为中心,用意在于开启整个脏腑之气的大门,所谓“开关通气”,揉大约10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揉的时候不是在皮肤上摩擦转动,而是手掌粘着皮肤转。掌力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转速要慢而匀,手要稳而沉,范围要由小而大。
神阙是先天之本,命蒂所系,是人体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
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神阙为先天长寿大穴,需要时间久一些,15~20分钟(当然越久越好)。气海与道家养生所谓下丹田部位相合,为元气之海,全身六阴六阳十二经为气血循环之河流,奇经八脉为阴精阳气的江海,而最终气血的积蓄贮藏,所谓“百川东到海”,都要收归于气海。气海就好比能量气血的总银行,因此任何功法最终结束都要气沉丹田。而全身所有力气的真正发出,都要依靠丹田气,自古武术发力讲究“叫一口丹田浑元气”,举重运动员每举一把都要发一声“嗨”,腰围立刻膨胀,气贯丹田,之后全身发力,这就是为什么举重运动员要扎着又宽又厚的腰带的原因,一方面护腰,一方面束腰便于发丹田之力,自古以来的将军穿戴,必然有束腰,就是这个原因。丹田为元气之海,而气海穴恰恰就是收归元气的地方。
记得在跟一个民间老中医学习推拿按摩时,所有的手法治疗按摩之后,最终都要在气海穴压三次。当时我非常不解,问老中医,他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气机不调、元气不足所致,进行完全身的按摩之后,内在气血理顺好了,最后需要“引火归元”,也就是把全身之气收归大海,贮备积蓄能量,而不是散在全身。因此,在做完揉腹法之后,最后以气海穴作为结束,以达到“引火归元”的功效。气海为补气培元大穴,揉大约10分钟。
揉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速度和缓、力度轻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慢速度,而自我感觉力度向腹内穿透,内气逐渐活跃,整个过程的体验就是“速度递减,透力渐穿”。
在揉腹时,最好一气呵成,中间不要停歇。具体一次揉多长时间,应量力而行,随着功夫的提高,揉的时间应该是一次比一次长。就一般人而言,最好一次不要低于30分钟,也就是说,在半小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练习时间,一次连续揉腹的时间越长,体会就越深,收获就越大。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练习的时候要“神随手转,缓慢柔和,意注腹中,随曲就伸。”就是说,两手按着肚皮的时候,精神要集中,匀缓地揉转;在中脘处按揉时,要想到脊骨;在神阙、气海处揉按时,要想到腰部脊骨。揉的时候不要用蛮力和拙力,越轻柔越好,似水一样,随着流动而滋润万物,不争不抢,自自然然。总的来说,自己觉得舒适、自然就好。练多了,自己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规律了。
任何人,只要精神集中,认真按照“神随手转,缓慢柔和”的原则来练,每天一个半小时,快则一个月,慢则一百天,就会有明显的腹内气流动的感觉,宿便就会排除,消化增强,大便通畅,食欲打开,面色红润。每天坚持揉腹,5个月到半年左右,腹部肌肉会变得非常结实,富有弹性,稍一用力,立刻绷起,并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认真练习一年左右,就会感到内力充实,尤其是青年人,会感到全身力气充足,劲力和耐力较之以往会加倍增大,举重力量加倍,爆发力增强,说话底气十足,信心倍增,行动力、意志力加强,魄力和气度宏大,整个人的气质都会为之改换。
对于青少年来说,练习这种简单的揉腹法,能够让脑力增强,记忆力变好,思维能力清晰缜密,学习成绩提高(笔者按:该法在临床中教给好多伤精青少年练习,收效显著)。所以家长与其费尽心力地想办法拉着孩子去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不如认真引导孩子好好练习揉腹法,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锻炼心智,真正地身心同补。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彭鑫谈内壮健康法》,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2016-09-05 作者:彭鑫博士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大家都听说过少林派的《易筋经》,是少林寺“镇寺之宝”,相传为达摩大师所创,可以让人变大或变小,很神奇。这是小说里杜撰的,那么真正的《易筋经》是什么意思呢?“易”就是改变、变换、改良;“筋”指的是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包括部分神经;“经”的涵义则是方法、经验或学问。所谓“易筋”,就是改变 “筋”的方法。人体的骨骼之外,皮肉之内,四肢百骸之中,“筋”无处不在,没有筋就没有劲力。如果想人为地变弱为强,变柔为刚,变衰为康,就得借助于“易筋”之力。
可见,练习《易筋经》,让人变大变小虽然是虚的,但是可以让人的筋骨更柔软却是真的。《易筋经》分为两种:当前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十二式属偏于外壮的功夫,直接锻炼“筋”,然而“筋”与“膜”相连,所谓“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而另外一种就是内壮的功夫。在 《易筋经》“内壮神勇”十二功法中,第一步就是练气入膜的要法。所以练习要从内而外,先练气,再练膜,然后才是练筋骨。而少林版的揉腹法则是最简单的练气功夫。明代天启四年版的《易筋经》开篇就是这个,说揉腹用于“守中积气”而达到“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的目的,最终达到筋膜腾起、内壮外勇的功效。
练功要由内而外,我们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如果能长期坚持内壮功法的练习,不仅能使习者脱胎换骨,转弱为壮,而且能敛气入骨,让身体日益强壮。
在内壮功法中,揉腹功是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这种功法,练一周左右就能感觉腹内的气随手在转运。练1~3个月,中气倍增,自觉气力足、有精神,说话声音洪亮,上腹部丰满,腹直肌腱划部分丰满,以及腹中线之凹消失,这是“筋膜腾起”之征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不足的人和有胃肠疾病、各种虚损性慢性病患者、中老年身体衰弱者、大病初愈需要康复者以及亚健康人士练习,对于目前压力大、胃肠功能不好,消化吸收不良、面色萎黄、气虚乏力的公司白领、上班族、年轻人尤为合适。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这种揉腹法的操作要领:
1.仰卧,两腿微曲,这样可以放松腹部。或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
2.右手手掌按于上腹正中,心窝至肚脐的正中点,大约中脘穴部位,左手掌按于右手背,两手手心(劳宫穴)相对,以中脘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3.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神阙穴),继续以肚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20分钟。
4.之后,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下一寸三分(气海穴),继续以气海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5.收功:两手缓缓放慢,相扣于气海穴,静止大约5分钟。慢慢起身,散步10分钟。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补益中气、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而人的全身之气,最容易在此处凝滞不通,尤其生气之后,心窝处淤堵、烦闷之感尤为明显,即为“气结”,属于无形之气的阻塞,日久不通,内气的郁滞就会导致脏器的形变,演变为内在各种有形疾病。
中脘好比整个内在脏腑之气通路的“十字路口”,最开始以中脘穴为中心,用意在于开启整个脏腑之气的大门,所谓“开关通气”,揉大约10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揉的时候不是在皮肤上摩擦转动,而是手掌粘着皮肤转。掌力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转速要慢而匀,手要稳而沉,范围要由小而大。
神阙是先天之本,命蒂所系,是人体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
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神阙为先天长寿大穴,需要时间久一些,15~20分钟(当然越久越好)。气海与道家养生所谓下丹田部位相合,为元气之海,全身六阴六阳十二经为气血循环之河流,奇经八脉为阴精阳气的江海,而最终气血的积蓄贮藏,所谓“百川东到海”,都要收归于气海。气海就好比能量气血的总银行,因此任何功法最终结束都要气沉丹田。而全身所有力气的真正发出,都要依靠丹田气,自古武术发力讲究“叫一口丹田浑元气”,举重运动员每举一把都要发一声“嗨”,腰围立刻膨胀,气贯丹田,之后全身发力,这就是为什么举重运动员要扎着又宽又厚的腰带的原因,一方面护腰,一方面束腰便于发丹田之力,自古以来的将军穿戴,必然有束腰,就是这个原因。丹田为元气之海,而气海穴恰恰就是收归元气的地方。
记得在跟一个民间老中医学习推拿按摩时,所有的手法治疗按摩之后,最终都要在气海穴压三次。当时我非常不解,问老中医,他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气机不调、元气不足所致,进行完全身的按摩之后,内在气血理顺好了,最后需要“引火归元”,也就是把全身之气收归大海,贮备积蓄能量,而不是散在全身。因此,在做完揉腹法之后,最后以气海穴作为结束,以达到“引火归元”的功效。气海为补气培元大穴,揉大约10分钟。
揉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速度和缓、力度轻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慢速度,而自我感觉力度向腹内穿透,内气逐渐活跃,整个过程的体验就是“速度递减,透力渐穿”。
在揉腹时,最好一气呵成,中间不要停歇。具体一次揉多长时间,应量力而行,随着功夫的提高,揉的时间应该是一次比一次长。就一般人而言,最好一次不要低于30分钟,也就是说,在半小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练习时间,一次连续揉腹的时间越长,体会就越深,收获就越大。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练习的时候要“神随手转,缓慢柔和,意注腹中,随曲就伸。”就是说,两手按着肚皮的时候,精神要集中,匀缓地揉转;在中脘处按揉时,要想到脊骨;在神阙、气海处揉按时,要想到腰部脊骨。揉的时候不要用蛮力和拙力,越轻柔越好,似水一样,随着流动而滋润万物,不争不抢,自自然然。总的来说,自己觉得舒适、自然就好。练多了,自己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规律了。
任何人,只要精神集中,认真按照“神随手转,缓慢柔和”的原则来练,每天一个半小时,快则一个月,慢则一百天,就会有明显的腹内气流动的感觉,宿便就会排除,消化增强,大便通畅,食欲打开,面色红润。每天坚持揉腹,5个月到半年左右,腹部肌肉会变得非常结实,富有弹性,稍一用力,立刻绷起,并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认真练习一年左右,就会感到内力充实,尤其是青年人,会感到全身力气充足,劲力和耐力较之以往会加倍增大,举重力量加倍,爆发力增强,说话底气十足,信心倍增,行动力、意志力加强,魄力和气度宏大,整个人的气质都会为之改换。
对于青少年来说,练习这种简单的揉腹法,能够让脑力增强,记忆力变好,思维能力清晰缜密,学习成绩提高(笔者按:该法在临床中教给好多伤精青少年练习,收效显著)。所以家长与其费尽心力地想办法拉着孩子去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不如认真引导孩子好好练习揉腹法,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锻炼心智,真正地身心同补。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彭鑫谈内壮健康法》,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