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3,303贴子:1,664,063

谈谈经商鞅变法统一之后:秦国面临的困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04 09:50回复
    在东方六国和后世儒家史观眼中,秦国就是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一个野蛮的虎狼之国;顺着这个观点,就会引出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这台战争机器,这个虎狼之国,是商鞅这个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变态的人一手打造的。
    以我现在对商鞅变法到秦帝国灭亡这段历史的理解来看呢,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经典的标签和宣传。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是立体的,事实上,一个长久存在的国家那就更是立体的了。所谓战争机器,所谓虎狼之国,自然不能算错;但也不全对。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04 09:51
    回复
      商鞅变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军功爵赏田制和名田制,两者相辅相成。一言蔽之,“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概括地说,就是以军功定爵秩,以爵秩定尊卑,以尊卑定拥有的土地、住宅、奴隶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所穿的衣服样式和规格。
      事实上如果你对中国历史上的田制有所了解的话,很容易就看出来,秦国的名田制,汉代的授田制,晋代的占田制,从北魏到唐中期的均田制;在立法精神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与田制相配套的,还有一套户籍制度;比如在秦国就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伍制度,两者相结合,就能在广阔的农村创造出大量的小块土地上的自耕农,并有效管理。这样以来,就确保了国家能够有效控制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04 09:53
      回复
        均田制一方面确保底层的农民可以拥有低限度维持生存、缴纳税收的土地,另一方面,却也在法律上承认贵族、豪强等特权阶层可以合法地占有更多的土地,无非是有一个上限限制。
        从上面对名田制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商鞅的名田制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最低一级的爵位可以拥有土地一百亩,以及一个奴隶;然后越往上越高;特权也越多。(秦国的爵位在命名方式上和东方的国家不一样,但也能相互对应。秦国的爵位一共二十级,一到四级,对应的是“士”阶层,五到九对应“大夫”,十到十八对应“卿”,再高的两级,那就是封君、列候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9-04 09:57
        回复
          这样以来,本身就意味着,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会逐渐催生出庞大的地主阶层,让土地大量私有化,导致国家对土地流通、生产的控制力减弱,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障碍。换言之,这种制度是会逐渐演变、变质的,并不会一直保持无穷的活力,每一种制度都是这样。
          所以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执行力。
          执行得好,就是秦国这样的,既能拥有私有制的生产积极性,又能拥有国有制下的国家控制力。
          执行得不好,就是两晋时期那样,占田制成了豪门贵族合法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而其中对他们的限制却是一纸空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04 10:01
          回复
            甚至不用说到两晋,就以东方六国对比,他们的田制在立法意义上,和秦国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国家力量的强弱却各有不同。原因很简单,在秦国刚刚树立起这种制度的时候,主要的东方国家的这种制度,已经诞生一百年以上了,土地的私有,买卖,兼并已经开始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即使他们的版图和秦国相比,大多数时间并不吃亏,但国家所能控制的力量却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他们在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大量的人力物力损耗,更会导致这种趋势不断加重,所以越往战国后期走,东方国家的国家力量衰弱的就越明显。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9-04 10:02
            回复
              最简单而言,五国伐齐对齐国的打击自然是沉重的,但如果齐国的经济活力依然存在,那么它还有机会恢复。但我们看到了,齐国就此一蹶不振了,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五国伐齐的结果,但很明显,五国伐齐只是一个外因。燕国就是齐国的反面例子,在五国伐齐之前,燕国遭遇了一场死伤几万人,太子、相国以及大量贵族和高级官员,乃至燕王哙本人都卷入进去的内乱,并且被齐国大举入侵。但问题是,燕国内乱恰恰是一场变革的高潮,燕王哙和国相子之看起来失败了,但他们同时也将太子为首的保守贵族们杀了个死伤狼藉,所以当燕昭王回国继位后,改革的阻力就非常小了。于是燕昭王成了秦孝公式的一代明君,让燕国迎来了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更留下了成为礼贤下士代名词的黄金台传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9-04 19:03
              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大势所趋,没有人能改变;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战国中期,战国七雄都进入中央集权模式了。但当时的局中之人所争夺的,在于谁来领衔这种大势,以及谁能在这场社会大变革带来的财富再分配中占据大头。
                所以我们看到,晋国遵从了大势,但最后在大变革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却是卿族,最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齐国遵从了大势,但最后国君形同傀儡,国高二氏,鲍氏田氏等几大家族一番龙争虎斗下来,胜利者田氏就把齐国国君取代了。楚国事实上也遵守了这种大势,但因为国内的贵族力量太过强大,所以变法者吴起死于非命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也得到了很大限度的保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9-04 19:05
                回复
                  唯有秦国看起来是个例外,既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旧族,最大限度地摧毁了旧的生产组织模式,而且也没有被大变革催生出的新大佬取代。但事实上,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按照秦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如果秦国能挺过秦末大起义,用不了太长时间,秦国也会是东方国家的命运。事实上,这一点在秦二世继位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秦国的历史发展和六国是不同步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15 12:28
                  回复
                    顶墨雨,墨雨出品必属精品,看问题要全面,一叶障目不可取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9-15 17:50
                    收起回复
                      讲到这里的时候,秦帝国灭亡,在经济层面上的原因,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9-15 18:15
                      回复
                        第一,在商鞅变法一百年之后,随着军功赏田制和名田制的不断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不断积累,大量的特权、豪强阶层开始出现;虽然爵位并不世袭,但私有财产却是可以世袭的。这就会导致国家控制土地兼并、农业人口流失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国家力量开始减弱。再者,国有制模式下的生产方式,是非常抑制生产积极性的。随着经济发展,它的弊端也会越来越大。农户本身的逃亡和豪强兼并相互呼应,就更容易导致国家力量的解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9-15 18:15
                        回复
                          第二,东方六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比秦国差劲得多,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面临着空前广阔的帝国内,尤其是东方国家内早已根深蒂固的豪强、贵族兼并,处理起来可比当年的商鞅时代费劲多了。秦始皇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数得着的铁腕人物,所以大刀阔斧地迎难而上,以迁徙豪强富户的方式摧毁对土地人口的兼并,把东方六国的社会结构打了个稀巴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9-15 18:16
                          回复
                            欲速则不达啊,步子迈得太大了


                            IP属地:广东15楼2016-09-16 11:01
                            回复
                              秦之前本来就没有大一统过,在摸索中前进,只不过失败了。汉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折中的办法前期成功了,要不是出了个汉武帝也玩完了


                              IP属地:广东16楼2016-09-16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