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巷吧 关注:13贴子:840
  • 9回复贴,共1

【边缘巷】=科普向=有关 <证实性偏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深夜很无聊搜科普的佐一


1楼2016-08-27 23:08回复
    证实性偏见
    ①「证实性偏见」是指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认为某种观点正确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一观点的信息。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题主的问题阐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②「证实性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均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③证实性偏见(也翻译作证实偏差)就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
    (摘自百度百科“证实性偏见”词条)
    回答①摘录
    [与“证实性偏见”有关的心理因素]↓
    ·愿意相信某事的动机
    1.<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匿名用户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7247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是一种现象,指普遍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我们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弗勒效应、Forer effect)
    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2.<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百度百科“自我服务偏见”及“自利性偏差”词条介绍。)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也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
    3.<动机一致性>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动机一致性是指内隐动机(无意识偏好)与外显动机(有意识归因)的一致程度。过高的动机一致性也是证实性偏见的来源之一,它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对新的信息作出客观的评估。一种观点认为,动机产生偏差,而认知决定偏差的程度。
    动机一致性相关科普文献(助于理解):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A3tFExHrK-nJf0T_Jbvy403EqEzNazr88FEu8h1Gj_7NeXTEFdYIzVNUHKPpZ3hWL8OMUU4YbXGR_9tEFNshoKBwTAbOmzyXWDJBKjnKni
    ·信息加工
    1.继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是指个体对输入的信息做出时间上的安排,前一个阶段的信息加工完成后,才会对下一个阶段的信息进行加工。
    同时性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种观点。 是由达斯(Dasetal,1975)等通过脑功能的研究提出的: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继时性加工的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同时性加工的风格。
    (以上四行科普文字摘自互动百科“继时性加工”词条介绍。)
    我们的大脑不能并行思考,同一时间段内只能从一个方向入手进行思考,也即继时性加工。因此一旦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个假说上,就倾向于越陷越深,从而忽略其他的假设。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2.间歇性强化
    当我们重点关注某一假设时,即使它并不正确,但经过充分的深入探索,它可能会接近正确的假设。每一次接近,我们就受到一次正强化。很多情况下,间歇性强化足以鼓舞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附注:关于该回答者释义的<间歇性强化>我未在中国大陆可查询的网络上找到线索。只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类似词条,以供参考→ 部分强化( partial reinforcement) 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这是学习理论上有争论之点,曾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3.个体因素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选择支持自身已有观念的信息。研究者指出,这与被试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的重要性有关。


    3楼2016-08-27 23:09
    回复
      2025-05-14 16:02:40
      广告

      ·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区分出两种假设检验中的思维方式。
      1.探索性思维方式:均衡地考虑各种观点,在证明一个特定观点时,会预测所有可能的反对观点;
      2.验证性思维方式:试图直接证明一个特定的观点。
      当人们试图向立场明确的人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他们会采用验证性思维方式,以图树立自己的权威。大多数人都这么做。只有在不得不拿出条理性解释时,人们才会采用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以上五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相关科普文献(助于理解):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比较研究》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XffQq2X_z3QM3oHNgnX7-qUOyaWeLMFIS0lF1kKFrRc1Etn_i8yN2EVSjt5RVF67uRUTvv3aAdUYZ40XJ24-qBYBxys4AQ8M8SgkrH_MqG
      ·正测试策略
      正测试策略是指人们通过测试他们预期的属性或事物来进行假设检验。
      一般来说,积极反馈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它表明预先的假设至少是部分正确的;但当假设过于简单时,积极反馈的信息量为零。
      (此处原文有举例子,内容过多不引,有兴趣可自行按地址查看。)
      (以上三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附注:关于该回答者释义的<正测试策略>我未在中国大陆可查询的网络上找到明确线索。)
      ·实用主义和避免错误的倾向
      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来看,人们并不以客观的方式验证一个假设,而是考虑了发生错误的代价。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单纯地追求真相,而是避免发生严重的错误,体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人们会比较接受错误假设和拒绝正确假设的利弊。
      (以上三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的初步理解:百度百科“实用主义”词条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yNAcjF06gwTZ-p2mmSn5n0egAXwYPa9LVd6Dn1ztfi24MVyTtzKnyi6Hm3Xsht_vEeDLwbJofsipYF-bSt5POwqV5zrnqDr1YYkegCyK3K
      [对于百度出的东西我还是保留质疑的嗯,看看当参考。]
      (实用主义的进一步理解:知乎问题“实用主义到底是什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66243
      ·教育的影响
      不论受教育水平如何都能发现证实性偏见的存在。但在受教育过程中,证实性偏见可能被强化。
      (以上一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任务材料
      针对沃森的批评意见认为,被试的错误是由实验中抽象、人为的材料导致的。如果把实验材料换成被试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例就会明显提高。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因与该回答提及实验有关,还是建议看原回答整理思路]
      该回答作者参考文献:
      1.Confirmation bias
      2.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回答②摘录
      (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 无所在哪里 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在需要理性分析的心理活动时,「证实性偏见」会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
      但「证实性偏见」也有积极一面,如提升自信心、维持信念、坚定信仰。
      关键是你要知道它什么情况下会有碍你的正确判断,什么情况下能拿来增强积极心态。
      END
      文字版,便于点击链接。


      4楼2016-08-27 23:10
      收起回复
        图如果看不清楚
        点这里↓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kVttLAn


        5楼2016-08-27 23:11
        回复
          做这个……真的……做了……蛮久的……
          主要是格式和排版 弄得心很累
          但是莫名地开心起来??hhhhh


          6楼2016-08-27 23:12
          回复
            因为我是用wps的特色功能直接转图片,有些跨页了的排版就没顾及到。
            以后可能会再完善一下吧,睡啦。


            7楼2016-08-27 23:13
            回复
              如果有需要我整理的文档(word版),我也可以提供下载地址么么哒。


              8楼2016-08-27 23:14
              回复
                救命 我才发现你发了这个帖子 嘿棒 过两天我考完试研读一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1-11 15: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