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性偏见
①「证实性偏见」是指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认为某种观点正确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一观点的信息。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题主的问题阐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②「证实性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均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③证实性偏见(也翻译作证实偏差)就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
(摘自百度百科“证实性偏见”词条)
回答①摘录
[与“证实性偏见”有关的心理因素]↓
·愿意相信某事的动机
1.<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匿名用户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7247)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是一种现象,指普遍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我们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弗勒效应、Forer effect)
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2.<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百度百科“自我服务偏见”及“自利性偏差”词条介绍。)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也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
3.<动机一致性>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动机一致性是指内隐动机(无意识偏好)与外显动机(有意识归因)的一致程度。过高的动机一致性也是证实性偏见的来源之一,它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对新的信息作出客观的评估。一种观点认为,动机产生偏差,而认知决定偏差的程度。
动机一致性相关科普文献(助于理解):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A3tFExHrK-nJf0T_Jbvy403EqEzNazr88FEu8h1Gj_7NeXTEFdYIzVNUHKPpZ3hWL8OMUU4YbXGR_9tEFNshoKBwTAbOmzyXWDJBKjnKni
·信息加工
1.继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是指个体对输入的信息做出时间上的安排,前一个阶段的信息加工完成后,才会对下一个阶段的信息进行加工。
同时性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种观点。 是由达斯(Dasetal,1975)等通过脑功能的研究提出的: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继时性加工的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同时性加工的风格。
(以上四行科普文字摘自互动百科“继时性加工”词条介绍。)
我们的大脑不能并行思考,同一时间段内只能从一个方向入手进行思考,也即继时性加工。因此一旦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个假说上,就倾向于越陷越深,从而忽略其他的假设。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2.间歇性强化
当我们重点关注某一假设时,即使它并不正确,但经过充分的深入探索,它可能会接近正确的假设。每一次接近,我们就受到一次正强化。很多情况下,间歇性强化足以鼓舞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附注:关于该回答者释义的<间歇性强化>我未在中国大陆可查询的网络上找到线索。只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类似词条,以供参考→ 部分强化( partial reinforcement) 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这是学习理论上有争论之点,曾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3.个体因素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选择支持自身已有观念的信息。研究者指出,这与被试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的重要性有关。
①「证实性偏见」是指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认为某种观点正确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一观点的信息。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题主的问题阐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②「证实性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均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③证实性偏见(也翻译作证实偏差)就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
(摘自百度百科“证实性偏见”词条)
回答①摘录
[与“证实性偏见”有关的心理因素]↓
·愿意相信某事的动机
1.<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匿名用户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7247)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是一种现象,指普遍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我们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弗勒效应、Forer effect)
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2.<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百度百科“自我服务偏见”及“自利性偏差”词条介绍。)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也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
3.<动机一致性>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动机一致性是指内隐动机(无意识偏好)与外显动机(有意识归因)的一致程度。过高的动机一致性也是证实性偏见的来源之一,它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对新的信息作出客观的评估。一种观点认为,动机产生偏差,而认知决定偏差的程度。
动机一致性相关科普文献(助于理解):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A3tFExHrK-nJf0T_Jbvy403EqEzNazr88FEu8h1Gj_7NeXTEFdYIzVNUHKPpZ3hWL8OMUU4YbXGR_9tEFNshoKBwTAbOmzyXWDJBKjnKni
·信息加工
1.继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是指个体对输入的信息做出时间上的安排,前一个阶段的信息加工完成后,才会对下一个阶段的信息进行加工。
同时性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种观点。 是由达斯(Dasetal,1975)等通过脑功能的研究提出的: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继时性加工的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同时性加工的风格。
(以上四行科普文字摘自互动百科“继时性加工”词条介绍。)
我们的大脑不能并行思考,同一时间段内只能从一个方向入手进行思考,也即继时性加工。因此一旦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个假说上,就倾向于越陷越深,从而忽略其他的假设。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2.间歇性强化
当我们重点关注某一假设时,即使它并不正确,但经过充分的深入探索,它可能会接近正确的假设。每一次接近,我们就受到一次正强化。很多情况下,间歇性强化足以鼓舞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两行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附注:关于该回答者释义的<间歇性强化>我未在中国大陆可查询的网络上找到线索。只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类似词条,以供参考→ 部分强化( partial reinforcement) 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这是学习理论上有争论之点,曾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3.个体因素
(<动机一致性>有关科普文字摘自知乎“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暗涌的回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选择支持自身已有观念的信息。研究者指出,这与被试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的重要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