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周国平与济群法师做客“全新一代君越·思想湃”,就“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展开了一场哲学与佛学的对话。
人通过认识自身,认识世界
周国平老师的演讲,以“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开场。认识世界有两方面的原因——除了满足生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透过对世界的认识,找到生存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4位精神导师,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出人意料地达成了共识。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释迦牟尼也认为,“不知正确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听闻正确的教法而活一日”。他们提及的“思考”和“正确的教法”以及孔子的“道”,耶稣的“光明”,指的正是“生存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追寻“生存的意义”呢?
人与生俱来,有着“智”、“情”、“毅”三种基本能力。哲学通过智慧,或者说理性,认识世界;艺术通过情感认识世界;宗教则教人向善,通过人不断向善的毅力,达到至善境界。
在“全新一代君越·思想湃”的舞台上,他谈到,无论是谁都有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道理的需求,它让人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宇宙和生命的全貌。通过哲学的思考,一个人除了“身体的自我”,还可以得到“灵魂的自我”。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就是“身体的自我”在向“灵魂的自我”汇报。当一个人拥有了更高的自我,即“灵魂的自我”,痛苦就不会纠缠他。
但是不是依靠“哲学的思考”,人就能认识世界呢?理性并不能把握世界的真相。因为理性的思考,本质上是对经验的概括,而人的经验有限,又怎么可能得到永恒的思想呢?康德的“直觉把握世界真相”,老子的“道法自然”、宋明理学的“宇宙就是我心”等论断,阐释了人作为自然之子,万物之灵,可以通过认识自身,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他看来,人,生而与宇宙有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直觉。相信直觉,让直觉先行,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直觉有时候也会出错,那是因为直觉受了欲望、流行观点的污染,恪守纯净的直觉,也就是恪守佛学所宣扬的“菩提心”。
缘起论和心性论是认识世界的法门
在谈及人对世界的认识,济群法师坦言,这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以及掌握了何种认识世界的理论。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高下之分,一个人的心性,或者说“悟性”,决定了他是否能正确认识世界。心性又与人的感觉、理性和直觉息息相关。人的感觉是迟钝的,受情绪影响的,理性会受文化影响,而直觉,每个人的直觉深浅不一。所以,人需要止观禅修,使自己摆脱情绪烦恼,获得心静。
在认识世界的理论上,济群法师指出,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缘起论和心性论。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证悟,认为“诸法因缘生”,而“因缘”,就是世界的缘起。生命本身具有内在的智慧,人向内而求,通过认识自己,使自己从“迷”到“悟”,破除生命内在“无明”。
很多人不了解自己,向外追逐,为物所控。比如,科技发展便利了人的生活,却也使人对物质产生了依赖,比如“微信控”、“手机控”,使人失去了生命内在的独立、自主、自在。于是,人需要借助禅修去开启内心无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是“心性”。物质世界是受精神世界影响的,人的认识决定了他认识的世界。人要想正确认识世界,需要破除我执,即“去中心化”。互联网思维在商业运用上的成功,其实就是一个“去中心化”,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以自我为中心,利他而不利己。
从周国平老师的“直觉认识世界”,到济群法师的“缘起论、心性论认识世界“,西方哲学与东方佛学的相遇,围绕着“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诚然,寻求现实意义上的“成功”无可厚非,但人更需要解决的是生命终极的困惑。
“不是你在哪,而是你想去哪”,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踏上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道路,从而看到心中的远方。
人通过认识自身,认识世界
周国平老师的演讲,以“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开场。认识世界有两方面的原因——除了满足生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透过对世界的认识,找到生存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4位精神导师,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出人意料地达成了共识。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释迦牟尼也认为,“不知正确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听闻正确的教法而活一日”。他们提及的“思考”和“正确的教法”以及孔子的“道”,耶稣的“光明”,指的正是“生存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追寻“生存的意义”呢?
人与生俱来,有着“智”、“情”、“毅”三种基本能力。哲学通过智慧,或者说理性,认识世界;艺术通过情感认识世界;宗教则教人向善,通过人不断向善的毅力,达到至善境界。
在“全新一代君越·思想湃”的舞台上,他谈到,无论是谁都有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道理的需求,它让人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宇宙和生命的全貌。通过哲学的思考,一个人除了“身体的自我”,还可以得到“灵魂的自我”。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就是“身体的自我”在向“灵魂的自我”汇报。当一个人拥有了更高的自我,即“灵魂的自我”,痛苦就不会纠缠他。
但是不是依靠“哲学的思考”,人就能认识世界呢?理性并不能把握世界的真相。因为理性的思考,本质上是对经验的概括,而人的经验有限,又怎么可能得到永恒的思想呢?康德的“直觉把握世界真相”,老子的“道法自然”、宋明理学的“宇宙就是我心”等论断,阐释了人作为自然之子,万物之灵,可以通过认识自身,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他看来,人,生而与宇宙有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直觉。相信直觉,让直觉先行,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直觉有时候也会出错,那是因为直觉受了欲望、流行观点的污染,恪守纯净的直觉,也就是恪守佛学所宣扬的“菩提心”。
缘起论和心性论是认识世界的法门
在谈及人对世界的认识,济群法师坦言,这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以及掌握了何种认识世界的理论。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高下之分,一个人的心性,或者说“悟性”,决定了他是否能正确认识世界。心性又与人的感觉、理性和直觉息息相关。人的感觉是迟钝的,受情绪影响的,理性会受文化影响,而直觉,每个人的直觉深浅不一。所以,人需要止观禅修,使自己摆脱情绪烦恼,获得心静。
在认识世界的理论上,济群法师指出,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缘起论和心性论。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证悟,认为“诸法因缘生”,而“因缘”,就是世界的缘起。生命本身具有内在的智慧,人向内而求,通过认识自己,使自己从“迷”到“悟”,破除生命内在“无明”。
很多人不了解自己,向外追逐,为物所控。比如,科技发展便利了人的生活,却也使人对物质产生了依赖,比如“微信控”、“手机控”,使人失去了生命内在的独立、自主、自在。于是,人需要借助禅修去开启内心无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是“心性”。物质世界是受精神世界影响的,人的认识决定了他认识的世界。人要想正确认识世界,需要破除我执,即“去中心化”。互联网思维在商业运用上的成功,其实就是一个“去中心化”,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以自我为中心,利他而不利己。
从周国平老师的“直觉认识世界”,到济群法师的“缘起论、心性论认识世界“,西方哲学与东方佛学的相遇,围绕着“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诚然,寻求现实意义上的“成功”无可厚非,但人更需要解决的是生命终极的困惑。
“不是你在哪,而是你想去哪”,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踏上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道路,从而看到心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