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中阿甘和珍妮伤感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的时候,惊叹于影片情节与美国众多历史事件的惊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连不断的好运气,对珍妮的频繁出走感到不解,为阿甘执着的爱情所感动。
后来发现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阿甘正传》了,央视六频道也经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会陷入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中,有时候即使不看影片,开头及结尾的音乐一旦响起,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动。
《阿甘正传》原著小说跟影片基本是两码事,导演对原著小说的改编非常坚决,几乎全盘推倒,重新来过。原著小说中,阿甘有着不少人性化的缺点,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这个缺点之外。
电影跟小说,我认为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说通过文字去打动人,感悟字里行间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一部感人的电影之所以感动人,则完全取决于画面和情节如何打动观众,坦白说观众站在那个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个角色,具体说就是同情哪一方。
导演将阿甘设计成一个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赢取观众的同情心,理解这一点,你对影片的大致情节就会有所理解。不过,简单是一个弱智者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这得看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还是阿甘和珍妮离离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阿甘对珍妮感情的开始,源于小时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经历,在众多小孩拒绝与阿甘同坐之后,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动邀请阿甘与她同坐。那场戏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这场戏看似极其普通,内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却愿意与阿甘同坐。但我惊讶于为什么我会一直记着这场戏,甚至多年后,仍然记得这场戏一些台词。珍妮说,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现在看来,主要是前面的戏铺垫做得好,阿甘妈妈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和深切关怀之情,以及车上孩子们对阿甘漠视的态度,让观众对弱智的阿甘产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别是临上公车时,可爱的阿甘跟女司机说,妈妈说不让他坐陌生人的车,女司机说,但这是校巴。阿甘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女司机只好说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说了,这样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车了,于是阿甘就上车了。看到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爱的温馨场面,观众对阿甘的好感进一步增强。这么可爱诚实的小男孩居然在车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视,怎能不激发观众内心的同情和与关爱呢?影片为什么要在阿甘上公车之前加这个细节,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阿甘的好感增强了。
当观众的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不满足仅仅是阿甘妈妈来帮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别的人来帮助阿甘,这时候珍妮及时出现,将观众的感情变成现实,她与阿甘成为朋友,我们自然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一来,珍妮和阿甘在车上的一举一动自然受到观众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说,一部电影如何感人,打动人心,技巧和细节是很重要的,而观众绝对不是冷血动物,影片的细节与铺垫做好了,没有让观众挑出毛病和造作,观众自然跟着剧情而走,为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传》中珍妮与阿甘两小无猜的场面也很温馨,两个人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一起读书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让人羡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后,影片的结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将珍妮埋葬在这棵大树下,哭诉对珍妮的感情,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树底下,没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阿甘的痛哭回应了童年这些场面留下的伏笔,观众前后一联想,怎能不为两人不同的境遇感动呢?对比一些电视剧中的人总是动不动,就患上层出不穷的绝症,珍妮的绝症和死是不是更加感人呢?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的时候,惊叹于影片情节与美国众多历史事件的惊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连不断的好运气,对珍妮的频繁出走感到不解,为阿甘执着的爱情所感动。
后来发现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阿甘正传》了,央视六频道也经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会陷入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中,有时候即使不看影片,开头及结尾的音乐一旦响起,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动。
《阿甘正传》原著小说跟影片基本是两码事,导演对原著小说的改编非常坚决,几乎全盘推倒,重新来过。原著小说中,阿甘有着不少人性化的缺点,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这个缺点之外。
电影跟小说,我认为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说通过文字去打动人,感悟字里行间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一部感人的电影之所以感动人,则完全取决于画面和情节如何打动观众,坦白说观众站在那个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个角色,具体说就是同情哪一方。
导演将阿甘设计成一个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赢取观众的同情心,理解这一点,你对影片的大致情节就会有所理解。不过,简单是一个弱智者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这得看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还是阿甘和珍妮离离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阿甘对珍妮感情的开始,源于小时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经历,在众多小孩拒绝与阿甘同坐之后,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动邀请阿甘与她同坐。那场戏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这场戏看似极其普通,内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却愿意与阿甘同坐。但我惊讶于为什么我会一直记着这场戏,甚至多年后,仍然记得这场戏一些台词。珍妮说,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现在看来,主要是前面的戏铺垫做得好,阿甘妈妈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和深切关怀之情,以及车上孩子们对阿甘漠视的态度,让观众对弱智的阿甘产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别是临上公车时,可爱的阿甘跟女司机说,妈妈说不让他坐陌生人的车,女司机说,但这是校巴。阿甘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女司机只好说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说了,这样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车了,于是阿甘就上车了。看到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爱的温馨场面,观众对阿甘的好感进一步增强。这么可爱诚实的小男孩居然在车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视,怎能不激发观众内心的同情和与关爱呢?影片为什么要在阿甘上公车之前加这个细节,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阿甘的好感增强了。
当观众的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不满足仅仅是阿甘妈妈来帮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别的人来帮助阿甘,这时候珍妮及时出现,将观众的感情变成现实,她与阿甘成为朋友,我们自然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一来,珍妮和阿甘在车上的一举一动自然受到观众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说,一部电影如何感人,打动人心,技巧和细节是很重要的,而观众绝对不是冷血动物,影片的细节与铺垫做好了,没有让观众挑出毛病和造作,观众自然跟着剧情而走,为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传》中珍妮与阿甘两小无猜的场面也很温馨,两个人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一起读书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让人羡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后,影片的结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将珍妮埋葬在这棵大树下,哭诉对珍妮的感情,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树底下,没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阿甘的痛哭回应了童年这些场面留下的伏笔,观众前后一联想,怎能不为两人不同的境遇感动呢?对比一些电视剧中的人总是动不动,就患上层出不穷的绝症,珍妮的绝症和死是不是更加感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