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在固有的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痛是因为感觉到生活不如意。如果肯往深的方面考虑,人之所以痛苦,其实在很大原因上就是不懂得。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弯腰,磕着的就是自己所谓高昂的头颅;不懂得选择恰当的时机宣传自己,醇香的酒最终只能在小巷子里飘香;不懂得人生的起伏跌宕,就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绝不是身处险境,背后是万丈悬崖,而是处于十字路口时,茫然不知方向。有的人能够承担自己的痛苦,那是因为他懂得痛苦的价值。人们往往羡慕智者,并不是因为智者有着多么高的智商,而是在岁月的积淀中,他们懂得了常人不懂的人间真理。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楚将杨窗也被俘虏了。三天后,由于庸国的疏忽,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他对楚庄王说明了庸国的情况:“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楚将师叔出了一个主意,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从而再去进攻他们。因此,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军心麻痹,军队渐渐松懈了斗志,对敌人的戒备也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于是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此时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发起进攻,庸国士兵仓促应战,抵挡不住,结果庸国被一举消灭。一个对成功抱有希望的人,并不是单纯地希望等待成功,他们懂得如何获得成功。没有一个人愿意将成功寄托在不靠谱的表现之中。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人们的年龄在增加,心智也在逐渐地成熟。特别是在进退为难之时,为了最终的结果不如先退让,一味地向前横冲直撞,不仅事情办不成,最终也许还会事与愿违。退不代表妥协,不代表失败,有时这仅仅是一种策略。在强攻不成的时候,试着退后一步,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出口,至少给了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人应拼搏,却不应将自己逼上绝路,在退一步更好的选择下,不要盲目勉强自己向前,败给冲动。以退为进是人生的大智慧,更是常人难及的胸怀,不计较眼前得失,才能在未来闯出更为广阔的天地。铃木集团成立于1920年,1952年集团开始生产摩托车,1955年开始生产汽车,如今是日本著名企业之一,向全世界的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但在创业之初,这家公司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有一次,铃木集团总裁铃木太郎与西门子进行商务谈判,双方陷入了困境,原因是西门子公司坚持技术使用费提成率要占到销售总额的9%,铃木太郎不赞成这一提案,建议将提成率降低到5%。虽然西门子公司答应了铃木太郎的请求,但是合同文本的主动权却掌握在他们公司手中,不仅许多条款都是偏向自己公司的,而且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即把技术转让费定为60万美元,并且要一次付清。作为弱势的铃木公司,只能听从西门子公司的摆布。但是,当时铃木电器公司的总资本不超过4亿日元,而6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相当于2亿日元,这笔沉重的技术转让费,对于刚刚起步的铃木公司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巨额的费用,让铃木太郎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如果答应,公司必将陷入财务危机,一场灾难势必在劫难逃;如果不答应,公司就会失去一次发展壮大的好时机。在这种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铃木太郎高瞻远瞩地指出,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退让才知进取,于是大胆接受了西门子公司的苛刻条约。由于铃木公司从西门子公司获得了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几乎都有铃木公司的参与,这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双方的合作使铃木公司开始确立了国际大公司的地位。表面上看,一开始铃木集团作出了妥协和让步,似乎处于下风,但事实证明,铃木太郎才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如果不是这次退让,那么铃木集团很难成为如今一家全球知名企业。难怪有人说:“用争斗的方式,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但是用退让的方式,我们得到的会比期望的更多。”成功者需要借鉴的不只是方法,还有胸怀。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前进,但是要记住,暂时的后退也可以换得未来的前进,暂时的舍去也能够换得更多的收获。懂得以退为进的人是聪明的,退不是消极退让,而是为我们下一次的进步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