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走笔吧 关注:307贴子:8,227
  • 4回复贴,共1

金戈铁马——一窝蜂火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窝蜂”火箭简介
  “一窝蜂”是个形象的名字,类似于现代的多管火箭炮:—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书中的“一窝蜂”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规格多种,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军用火箭,是在木制的桶状发射器里,安放32支绑有火药筒的箭矢,火药筒由总药线连在一起。作战时,将它埋在地下,点燃总药线,箭矢就会如蜂群一样飞出来,杀伤敌人。



IP属地:河北1楼2008-09-02 10:50回复
    相关记载

    多发齐射火箭 
    《武备志》记载了十几种多发齐射火箭。其中,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一次发射32支的“一窝蜂”,一次发射100支的“百虎齐奔箭”等。这些火箭,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把各支火箭的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作战时常并架数十桶至百桶,“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据《明实录》记载,建文二年(1400),从而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曾使用过“一窝蜂”。实行多发齐射,火箭加翼,增加射击密度,迄今仍是提高无控火箭杀伤威力的基本途径。顺风点信,

    多火药筒并联火箭  
    一支火箭装有 2个同时工作的火药筒的“二虎追羊箭”和装有 4个火药筒的“神火飞鸦”等,是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 
    早期火箭的战斗部就是一般的箭头,据《火龙神器阵法》记载,“神火飞鸦”是用细竹篾、细芦、棉纸做成鸦状,这些经验,腹内装满火药,身下斜钉4支火箭,太深会把药筒前端烧穿;孔径以能容纳 3根引火线为好,使用时,同时点燃4支火箭,“飞远百余丈”(约320米)。多火药筒并联推进,可增大射程或增加投送重量,但也会因各火药筒推力大小不等,点火先后不一而导致飞行失败。制造火药筒的经验已相当丰富。实现多火药筒并联飞行,是火箭技术的一大进步。 

    有翼火箭 
    除“神火飞鸦”外,《武备志》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也是有翼火箭。它是用竹篾编造,中间装一火药筒,其余部分装满火药,两旁各安风翅一扇,“如攻城,顺风点信,直飞入城”。增加射击密度,火箭加翼,不仅可改善飞行稳定性,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从而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建文二年(1400), 

    多级火箭  
    《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了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火箭(图2):用5尺(约合1.55米)长的毛竹去节削薄作龙身,据《明实录》记载,前后装上木制龙头龙尾,莫敢当其锋者”。头尾两侧各装火箭一支,势若雷霆之击,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连接的引线引燃龙腹内的火箭,向龙口飞出,继续飞向目标。“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其中,如火龙出于水面”。这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多级火箭。


    IP属地:河北2楼2008-09-02 10:52
    回复
      一窝蜂的来历


      一窝蜂。



      一说“一窝蜂”是古代一种炮的名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之一的“火药”发明以后,明朝出现了一种火箭武器,名字就叫“一窝蜂”,能“容弹百枚,燃药则弹齐出”,点燃后能同时射出多支火箭,形象地称为“一窝蜂”


      IP属地:河北3楼2008-09-02 10:53
      回复
        中国古代火箭发展

        中国古代一种依靠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飞向目标的兵器。“火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明帝纪》注引《魏略》。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但那时的所谓“火箭”,只是在箭杆靠近箭头处绑缚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其目的是想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点燃后用弓弩发射出去,然后叫仆人同时把这些火箭点燃。用以纵火。火药发明后,上述易燃物由燃烧性能更好的火药所取代,装上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出现了火药箭。这种“火箭”曾在军队中长期使用。靠火药燃气反作用力飞行的火箭问世后,仍沿用这一名称,明朝初年,但其含义已根本不同。


        IP属地:河北4楼2008-09-02 10:55
        回复
          • 120.0.147.*


          6楼2010-05-12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