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坪地吧 关注:21贴子:305
  • 10回复贴,共1

穿行贵州|又闻机杼声 ——记天柱县坪地镇八界村土法织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次走进坪地镇八界村不是因为这里正在举行如火如荼的歌会,而是因为那 “咣当,咣当”的机杼声,让我找到了在儿时艰苦岁月里,妈妈织在身上的温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13 22:51回复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 弓弯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13 22: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是南宋时期 艾可叔《木棉》诗里描绘江南一带的平民种植棉花,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生活,真切生动,颇有韵致。 从此诗中可见,我国江南一带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种植棉花,弹花纺纱织布了。文化的丰厚积淀,加上长期“男耕女织”的农耕传统,使土法织布得到较好的保留和传承,尤其是妇女手工纺织的老土布,在“轧轧”机杼声中编织着千丝万缕的传统美德和情意。元朝后黄道婆更是从海南岛琼崖黎族人那儿学来棉花纺织及织布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工具,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等工艺技术,改造原有传统技术。从此,纺织业发达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流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织布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农村也难觅其踪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8-13 22:53
      回复
        如今,在坪地镇八界村又响起了消失多年的织布机杼声。不过,织布人已不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的花木兰,而是变成了一位现年以53岁的大娘姜荣芝。8月3日这天,我们来到姜荣芝家,她正坐在织布机前忙着给儿孙们织布。只见梭子像鱼儿一样,在她双手间来回游荡,脚下的踏板上上下下,织布机不断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一张质地细密、平整的黑白条纹家织土布从织布机里缓缓送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8-13 22:53
        回复
          据姜荣芝介绍,制作一张家织土布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它的工序很繁复,一块农家土布需要经过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倒纬、织布等12 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如今,这些程序已经简化了几道,因为线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市场可以买到,但必须是100%的纯棉,才能够保证土布的品质,对于品质,村妇们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整体操作是这样的:人坐在座位上,左手推上“筘”, 左脚踏牢“踏脚板”, 使通过“筘” 缝的经线分隔成上下两层。右手把梭一甩穿过二层经线中间,这就把纬线从右边送到左边了。随着“梭”的穿过,顺手将 “筘” 扳向胸前,压紧了纬线。接着左脚一松“踏脚板”一跷,换成右脚踏” 踏脚板”,经线换了个空间,这时用右手推住“筘”,左手把“梭”一甩,又把纬线从左边送到右边。紧接用右手把“筘” 拉囬来,把纬线又撞紧了。这种动作相当复杂,手、脚、眼睛必须步调一致,否则难以完成。难怪姜荣芝说“织布的时候,不能和别人聊天,要脑、眼、手、脚配合一致,”每撞一记” 筘”总要响一记“砰”的闷声,而踏脚板一动,经线要换一个空间,这时必响一声“哐当” 的脆响。尤如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13 22:54
          回复
            村主任告诉我们,早在清朝康熙时期,天柱土布纺织遍及全县各乡村,而在八界村,像这样织布人家全村有五六十户,但是现在的巧手已经是越来越少了。言外,我们听出了一丝遗憾。手工织布是一项精准而极考耐力的活,看着她们来往穿梭的手时,不禁叹服: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8-13 22:56
            回复
              据天柱县志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柱县从事土布纺织的侗、苗族妇女超过3.2万人,而如今全县仅存的专业织女已不足200人,且年龄在50岁以上者居多。土布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困境,寻找和培养传承新人已迫在眉睫。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8-13 22:57
              回复
                “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的追求,而手工土布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环保产品,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抗静电、不起球、透气性强,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按摩和冬暖夏凉的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宠爱。如今她们手工织成的土布垫单一床可卖到450元的高价,传统技艺有市场能产生经济效益后,或许会有更多的人“重操旧业”,使之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8-13 22: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更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县里已经把这种土布纺织技艺列为“非遗”项目进行申报,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的意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向手工织布生产倾斜,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整理编纂《天柱土布工艺》,目前该书已即将完成初稿。下一步,天柱县还将让“非遗”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传统技艺。目前,坪地镇还开办了一家“金鑫土布厂”,打造 “民族文化产业化生产基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8-13 22:58
                  回复
                    千丝织出锦绣路,
                    万缕纺成富贵家。
                    巧手慧心金梭里,
                    人间织女绘彩霞。
                    我想,土布产业是大有可为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8-13 22:58
                    回复
                      很好!!!


                      13楼2018-10-21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