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近期为2015-2020年,城市发展远景考虑到203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市域范围:市行政辖区面积3008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市域21个镇、13个乡。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北至市界,东南到沪渝高速一线,西南至规划的G3复线,面积1050平方公里。包括铜官区(不含新桥矿等飞地);义安区五松镇、老洲乡、东联乡、西联乡、胥坝乡全部,顺安镇、钟鸣镇及天门镇部分;郊区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全部;枞阳县老洲和陈瑶湖镇全部。
中心城区范围:东至顺安河—新桥河及铜九铁路,南至青通河,西到长江,北至钟仓河,包括大通镇、顺安镇、狮子山老城区及东西湖区域,总面积约255平方公里。
二、发展愿景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愿景
基于铜陵市外部发展机遇和内部资源优势,围绕体现国家战略和地方使命,铜陵发展愿景表述为:国际铜都、智造重镇、山水之乡、文化胜地。
(二)发展战略
1、双轮驱动: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四个维度的“双轮驱动”战略,即推进总体产业结构升级,由二产主导向二三并重,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2、特质塑造:环境立市战略。以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为核心资源,加以合理保护和促进有效利用,塑造独具特色的宜居环境,形成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3、南北联动:市域协同战略。以差异化解差距,基于市域南北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4、四方对接:区域融合战略。积极实施区域融合战略,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强与东部的长三角核心区、北部的合肥都市圈、西部和南部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交通衔接。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长三角城市群西翼新兴增长极,国际铜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二)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8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100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标准: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人; 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84平方公里, 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市域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为190万人,远期2030年为226万人。近期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1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7.5%,远期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17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7%。
(二)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市域城镇形成“一带三廊的城镇集聚地带”和“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
1、一带三廊的城镇集聚地带
“一带”为沿江发展带,串连主要城镇节点,包括铜陵主城区、铜陵东部城区、铜陵南部城区、东部新城、枞阳县城和江北港新区。“三廊”分别为位于市域东部的铜陵主城区-东部城区主要发展廊道、位于市域中部的京台高速公路及其复线为次要发展廊道(以铜陵南部城区和枞阳江北港新区为主要节点,串连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位于市域西部的济祁高速公路为次要发展廊道(以枞阳县城为主要节点,串连会宫镇、浮山镇、义津镇、麒麟镇)。 “一带三廊”是区域融合轴、空间拓展轴、产业集聚轴和交通支撑轴。
2、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
以铜陵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在铜陵东部新城、江北港新区和枞阳县城形成三处公共服务副中心。铜陵中心城区承担面向市域和对接区域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三处公共服务副中心分别承担地区性的公共服务职能。江北港新区具有多重意义,既是枞阳东部的次级中心,又是合铜发展走廊的节点城镇,并与铜陵南部城区隔江相望,形成南北联动的战略性节点。
(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三层五级” 的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一层面:铜陵中心城区为Ⅱ型大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100万人。
第二层面:包括枞阳县城、东部新城和江北港新区。枞阳县城为Ⅰ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33万人(包括枞阳县城27万人和山片区6万人);江北港新区为Ⅱ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10万人;东部新城为Ⅱ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6万人。
第三层面:包括重点镇和一般乡镇。重点镇共7个,规划人口规模为1-6万人,包括枞阳县横埠镇、陈瑶湖镇、汤沟镇、麒麟镇、浮山镇、钱桥镇和义安区顺安镇;一般乡镇共12个,规划城镇人口规模为1万人以下。
(四)城乡产业布局
规划形成“59786”产业空间布局,即五类农业发展片区、九个集中工业园区、七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八个物流园区和六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五类农业发展片区。包括滨江农业发展区、平原/低丘农业发展区、山地农业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划分特色农业发展区(如水产养殖、家禽养殖、花卉苗木、特色农副物品等)和观光农业发展区两类新型农业发展区。
九个集中工业园区。包括市辖区的5个集中工业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狮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金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和枞阳县的4个集中工业园区(黄庚工业区、桥港工业区、江北工业区和横埠工业区)。
七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环天井湖服务业集聚区、环西湖服务业集聚区、铜陵东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远景)、枞阳县城服务业集聚区和江北港新区服务业集聚区五个都市服务业集聚区。铜陵东站商贸服务区和铜陵北站商贸服务区两个门户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八个物流园区。包括依托横港港区、长山港区、永丰港区、枞阳港区、江北港区,形成五个水陆联运物流园区。依托铜陵铁路东站、钟鸣铁路货站和横埠铁路货站,形成三个铁公联运物流园区。
六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铜陵主城区(含东湖湿地公园)和枞阳县城两个都市旅游集聚区,浮山-白云岩-白荡湖综合旅游服务区、陈瑶湖-枫沙湖湿地公园旅游服务区、大通-白浪湖-天目湖综合旅游服务区、铜官山-凤凰山森林风景名胜旅游服务区四个郊野旅游集聚区。
(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一带两横三纵”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其中一带为长江立体交通走廊带,两横为长江两岸以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三纵分别为市域内南北向以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向快速交通走廊。
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对接东部的长三角核心区和西侧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南沿江高速交通走廊(宁安城际铁路、沪渝高速公路)和北沿江高速交通走廊(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构建铜陵东西向客运通道;以长江航道和港口为主,以宁铜-铜九铁路及其支线为辅,构建铜陵东西向货运通道,打造长江立体交通走廊,辐射带动皖江地区发展,发挥铜陵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主要交通门户职能。
南北向快速交通走廊对接北部的合肥都市圈和南部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京台高速公路及其复线、京福高铁、济祁高速公路、合宣(铜无-铜宣)高速公路为主,合温高铁为辅,构建南北向客运通道;依托合庐铜-铜宣温货运铁路及其支线、引江济淮工程,构建铜陵南北向货运通道,形成合铜交通走廊。承接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和集聚皖南发展资源,发挥铜陵作为皖中南地区的交通门户职能。
推进长江与内河航道改造提升,整合岸线资源,打造“一港五区”,实现港园联动、港城协调。在江南顺安和江北浮山风景区附近建设通用机场共2处。
加强与合肥、芜湖、池州、安庆、宣城、黄山等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进合庐铜黄和铜宣城际建设,建立市域内高铁站与枞阳城区、九华山机场的快速公交体系。
五、规划区规划
(一)规划区空间结构
规划区形成“一带三廊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带,三廊为城区外围三个方向的生态廊道,分别为将军山-陈瑶湖生态绿廊、沿江湿地生态绿廊、南部山体生态绿廊,三片区分别为江南片区的中心城区、东部新城,江北片区的江北港新区。
(二)规划区功能布局
中心城区:主要承担铜陵市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休闲服务等功能,是核心城市化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
东部新城: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产城一体、港城一体、站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滨江生态新城,铜陵市城市副中心之一。
江北港新区: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最便捷的门户,铜陵市跨江发展、南北联动的先导区。
六、中心城区规划
(一)中心城区发展策略
主城优化提升。加快主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东部融合发展。实现中心城区东部城区与示范园区、金桥开发区及高铁站前区各组团融合发展。
南部跨江联动。促进中心城区的南部城区与江北港新区、老洲镇区等跨江联动发展。
(二)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铜陵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主两辅、两核两轴、山水相嵌”。
一主两辅。以中部城区为主、以东部城区(顺安片区)和南部城区(横港-大通片区)为辅,形成一主两辅的空间分布格局。
两核两轴。环绕天井湖和西湖,形成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塑造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核心。依托中部城区,以道路交通网络为载体、以快速公交系统为走廊,形成向东和向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带,强调时空协调的有机生长。
山水相嵌。利用长江、湖泊、湿地、山体、绿廊,建构两横三纵的绿色生态网络,城市建设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塑造生态友好和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风貌。
(三)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形成11个居住片区,包括中部城区的9个居住片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各有1个居住片区。各个居住片区分别依托既有城区、面向滨水景观、接近公共设施,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配置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每个片区包含2-3个居住社区,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层面上形成两个综合性公共活动中心和两个专业性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老城商业中心,依托天井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天井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依托西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西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结合既有发展基础,依托铜陵站,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依托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3、工业仓储用地:形成“一大两小”工业用地片区。在主城区的北部地区,依托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水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规模最大的工业用地片区,新建和搬迁的重化工业应当集中分布在北部工业片区西侧的三类工业用地内,东侧部分为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在南部城区,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地区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或仓储物流用地,充分利用长江景观资源和体现滨江城市特色;利用横港地区的水路、公路、铁路综合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在东部城区,依托狮子山开发区,利用公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
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在中心城区建设三处物流园区,包括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
(四)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网络:主城区与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的主干道路建立有效衔接,形成“十横九纵”的主干路网络,满足各个城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联系。
2、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一轴一环”快速公交系统(BRT)。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轴线贯穿主城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东端连接京福高铁站和南端连接位于池州境内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主城区的快速公交环线串连环天井湖城市公共中心、环西湖城市公共中心、专业市场集聚区和铜陵东站。
3、城市慢行交通:与城市道路的慢行交通网络相结合,在市级综合性公共中心、居住片区和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划定慢行交通优先区域(包括慢行廊道和慢行街区),并与城市景观、休闲旅游以及商业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环境。
(五)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形成“三横三纵”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体现“山水相嵌”的绿地格局。
三横:北部绿廊———从西湖向东,穿越东湖湿地。中部绿廊———贯穿城市中心区,将分隔老城区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化隔离带与废弃铁路相联。南部绿廊———从横港地区中部穿过,向东与铜官山山体绿化相接,向西与长江滨水绿带相接。
三纵:滨江绿带———沿铜陵长江岸线,自南向北,由大通古镇到钟仓河口。两湖绿廊———联系城市两大核心地区,向北穿西湖绿地达钟仓河,向南沿废弃铁路穿横港地区达大通古镇。铜官山、东湖绿廊———沿铜官山体向北连接东湖湿地到长江湿地,向南连接天目湖、白浪湖地区。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近期为2015-2020年,城市发展远景考虑到203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市域范围:市行政辖区面积3008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市域21个镇、13个乡。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北至市界,东南到沪渝高速一线,西南至规划的G3复线,面积1050平方公里。包括铜官区(不含新桥矿等飞地);义安区五松镇、老洲乡、东联乡、西联乡、胥坝乡全部,顺安镇、钟鸣镇及天门镇部分;郊区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全部;枞阳县老洲和陈瑶湖镇全部。
中心城区范围:东至顺安河—新桥河及铜九铁路,南至青通河,西到长江,北至钟仓河,包括大通镇、顺安镇、狮子山老城区及东西湖区域,总面积约255平方公里。
二、发展愿景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愿景
基于铜陵市外部发展机遇和内部资源优势,围绕体现国家战略和地方使命,铜陵发展愿景表述为:国际铜都、智造重镇、山水之乡、文化胜地。
(二)发展战略
1、双轮驱动: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四个维度的“双轮驱动”战略,即推进总体产业结构升级,由二产主导向二三并重,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2、特质塑造:环境立市战略。以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为核心资源,加以合理保护和促进有效利用,塑造独具特色的宜居环境,形成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3、南北联动:市域协同战略。以差异化解差距,基于市域南北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4、四方对接:区域融合战略。积极实施区域融合战略,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强与东部的长三角核心区、北部的合肥都市圈、西部和南部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交通衔接。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长三角城市群西翼新兴增长极,国际铜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二)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8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100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标准: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人; 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84平方公里, 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市域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为190万人,远期2030年为226万人。近期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1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7.5%,远期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17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7%。
(二)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市域城镇形成“一带三廊的城镇集聚地带”和“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
1、一带三廊的城镇集聚地带
“一带”为沿江发展带,串连主要城镇节点,包括铜陵主城区、铜陵东部城区、铜陵南部城区、东部新城、枞阳县城和江北港新区。“三廊”分别为位于市域东部的铜陵主城区-东部城区主要发展廊道、位于市域中部的京台高速公路及其复线为次要发展廊道(以铜陵南部城区和枞阳江北港新区为主要节点,串连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位于市域西部的济祁高速公路为次要发展廊道(以枞阳县城为主要节点,串连会宫镇、浮山镇、义津镇、麒麟镇)。 “一带三廊”是区域融合轴、空间拓展轴、产业集聚轴和交通支撑轴。
2、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
以铜陵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在铜陵东部新城、江北港新区和枞阳县城形成三处公共服务副中心。铜陵中心城区承担面向市域和对接区域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三处公共服务副中心分别承担地区性的公共服务职能。江北港新区具有多重意义,既是枞阳东部的次级中心,又是合铜发展走廊的节点城镇,并与铜陵南部城区隔江相望,形成南北联动的战略性节点。
(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三层五级” 的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一层面:铜陵中心城区为Ⅱ型大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100万人。
第二层面:包括枞阳县城、东部新城和江北港新区。枞阳县城为Ⅰ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33万人(包括枞阳县城27万人和山片区6万人);江北港新区为Ⅱ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10万人;东部新城为Ⅱ型小城市,规划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6万人。
第三层面:包括重点镇和一般乡镇。重点镇共7个,规划人口规模为1-6万人,包括枞阳县横埠镇、陈瑶湖镇、汤沟镇、麒麟镇、浮山镇、钱桥镇和义安区顺安镇;一般乡镇共12个,规划城镇人口规模为1万人以下。
(四)城乡产业布局
规划形成“59786”产业空间布局,即五类农业发展片区、九个集中工业园区、七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八个物流园区和六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五类农业发展片区。包括滨江农业发展区、平原/低丘农业发展区、山地农业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划分特色农业发展区(如水产养殖、家禽养殖、花卉苗木、特色农副物品等)和观光农业发展区两类新型农业发展区。
九个集中工业园区。包括市辖区的5个集中工业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狮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金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和枞阳县的4个集中工业园区(黄庚工业区、桥港工业区、江北工业区和横埠工业区)。
七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环天井湖服务业集聚区、环西湖服务业集聚区、铜陵东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远景)、枞阳县城服务业集聚区和江北港新区服务业集聚区五个都市服务业集聚区。铜陵东站商贸服务区和铜陵北站商贸服务区两个门户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八个物流园区。包括依托横港港区、长山港区、永丰港区、枞阳港区、江北港区,形成五个水陆联运物流园区。依托铜陵铁路东站、钟鸣铁路货站和横埠铁路货站,形成三个铁公联运物流园区。
六个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铜陵主城区(含东湖湿地公园)和枞阳县城两个都市旅游集聚区,浮山-白云岩-白荡湖综合旅游服务区、陈瑶湖-枫沙湖湿地公园旅游服务区、大通-白浪湖-天目湖综合旅游服务区、铜官山-凤凰山森林风景名胜旅游服务区四个郊野旅游集聚区。
(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一带两横三纵”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其中一带为长江立体交通走廊带,两横为长江两岸以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三纵分别为市域内南北向以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向快速交通走廊。
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对接东部的长三角核心区和西侧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南沿江高速交通走廊(宁安城际铁路、沪渝高速公路)和北沿江高速交通走廊(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构建铜陵东西向客运通道;以长江航道和港口为主,以宁铜-铜九铁路及其支线为辅,构建铜陵东西向货运通道,打造长江立体交通走廊,辐射带动皖江地区发展,发挥铜陵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主要交通门户职能。
南北向快速交通走廊对接北部的合肥都市圈和南部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京台高速公路及其复线、京福高铁、济祁高速公路、合宣(铜无-铜宣)高速公路为主,合温高铁为辅,构建南北向客运通道;依托合庐铜-铜宣温货运铁路及其支线、引江济淮工程,构建铜陵南北向货运通道,形成合铜交通走廊。承接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和集聚皖南发展资源,发挥铜陵作为皖中南地区的交通门户职能。
推进长江与内河航道改造提升,整合岸线资源,打造“一港五区”,实现港园联动、港城协调。在江南顺安和江北浮山风景区附近建设通用机场共2处。
加强与合肥、芜湖、池州、安庆、宣城、黄山等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进合庐铜黄和铜宣城际建设,建立市域内高铁站与枞阳城区、九华山机场的快速公交体系。
五、规划区规划
(一)规划区空间结构
规划区形成“一带三廊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带,三廊为城区外围三个方向的生态廊道,分别为将军山-陈瑶湖生态绿廊、沿江湿地生态绿廊、南部山体生态绿廊,三片区分别为江南片区的中心城区、东部新城,江北片区的江北港新区。
(二)规划区功能布局
中心城区:主要承担铜陵市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休闲服务等功能,是核心城市化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
东部新城: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产城一体、港城一体、站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滨江生态新城,铜陵市城市副中心之一。
江北港新区: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最便捷的门户,铜陵市跨江发展、南北联动的先导区。
六、中心城区规划
(一)中心城区发展策略
主城优化提升。加快主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东部融合发展。实现中心城区东部城区与示范园区、金桥开发区及高铁站前区各组团融合发展。
南部跨江联动。促进中心城区的南部城区与江北港新区、老洲镇区等跨江联动发展。
(二)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铜陵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主两辅、两核两轴、山水相嵌”。
一主两辅。以中部城区为主、以东部城区(顺安片区)和南部城区(横港-大通片区)为辅,形成一主两辅的空间分布格局。
两核两轴。环绕天井湖和西湖,形成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塑造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核心。依托中部城区,以道路交通网络为载体、以快速公交系统为走廊,形成向东和向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带,强调时空协调的有机生长。
山水相嵌。利用长江、湖泊、湿地、山体、绿廊,建构两横三纵的绿色生态网络,城市建设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塑造生态友好和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风貌。
(三)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形成11个居住片区,包括中部城区的9个居住片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各有1个居住片区。各个居住片区分别依托既有城区、面向滨水景观、接近公共设施,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配置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每个片区包含2-3个居住社区,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层面上形成两个综合性公共活动中心和两个专业性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老城商业中心,依托天井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天井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依托西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西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结合既有发展基础,依托铜陵站,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依托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3、工业仓储用地:形成“一大两小”工业用地片区。在主城区的北部地区,依托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水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规模最大的工业用地片区,新建和搬迁的重化工业应当集中分布在北部工业片区西侧的三类工业用地内,东侧部分为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在南部城区,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地区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或仓储物流用地,充分利用长江景观资源和体现滨江城市特色;利用横港地区的水路、公路、铁路综合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在东部城区,依托狮子山开发区,利用公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
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在中心城区建设三处物流园区,包括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
(四)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网络:主城区与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的主干道路建立有效衔接,形成“十横九纵”的主干路网络,满足各个城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联系。
2、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一轴一环”快速公交系统(BRT)。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轴线贯穿主城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东端连接京福高铁站和南端连接位于池州境内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主城区的快速公交环线串连环天井湖城市公共中心、环西湖城市公共中心、专业市场集聚区和铜陵东站。
3、城市慢行交通:与城市道路的慢行交通网络相结合,在市级综合性公共中心、居住片区和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划定慢行交通优先区域(包括慢行廊道和慢行街区),并与城市景观、休闲旅游以及商业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环境。
(五)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形成“三横三纵”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体现“山水相嵌”的绿地格局。
三横:北部绿廊———从西湖向东,穿越东湖湿地。中部绿廊———贯穿城市中心区,将分隔老城区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化隔离带与废弃铁路相联。南部绿廊———从横港地区中部穿过,向东与铜官山山体绿化相接,向西与长江滨水绿带相接。
三纵:滨江绿带———沿铜陵长江岸线,自南向北,由大通古镇到钟仓河口。两湖绿廊———联系城市两大核心地区,向北穿西湖绿地达钟仓河,向南沿废弃铁路穿横港地区达大通古镇。铜官山、东湖绿廊———沿铜官山体向北连接东湖湿地到长江湿地,向南连接天目湖、白浪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