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
看青蛇的时候觉得法海应该是自幼在金山寺长大,潜心修行,加上本身天份,天时地利有了。但是这样他就对这个大千世界的了解不够,没有入世,又怎么出世,旁观者未必清。所以在遇见青蛇的时候,也正是他修行的关口之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青蛇》中的法海很纯,就如同一开始他的那身白色僧袍,孑然出世,他似佛,却不是佛。在他慢慢开始了解他之前所不知的世界的时候,他开始由佛而人,也就是入世:误收了蜘蛛精,他那单纯的信念开始动摇,然后茫然的少年遇见了化形的蛇精。同样懵懂的青蛇同法海就如一体两面。正邪对立,本就相辅相成,无怪乎两者之间会有千丝万缕的相吸。于是法海将内心的惘然都收拢来系于小青这个最明显的节点——青蛇就是他再由人而佛的关键,只要他能如佛祖在魔的魅惑中岿然不动坚持本心,他就能真正地成佛,可是他输了。
法海输给了自己的心。
他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动摇,所以他急于证明自己对所行之道仍然是坚定不疑的,这并不是解决他对信念动摇的根本办法,他还是不懂,究竟为何,对?抑或错?只是执意地让自己相信,反而更不相信。
于是看到那一袭红色僧袍的法海,不像悟彻红尘倒似被红尘染出血色。
所以我以为,如大多数人知道的,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效果自然比平时更高,极有天赋从小又只知道潜心修炼的法海法力强是自然的。
师傅不一定就胜过徒弟,有时候只需要一个会让徒弟保持在学习状态的师傅,一个聪慧的弟子依然成就不低。
所谓宗教,很多时候信仰的坚定会很大程度地影响那些修行者的能力。
在青蛇中,许仙剃度那一段可见,不止法海,整个金山的僧人都是处在一种固执偏颇的认知中,那个敲着木鱼诵经的老和尚,就是典型的代表,很明显他是造就法海的根源之一。
老道士跟法海本质是不同的。
老道士是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对于收妖,其实比法海更明白意义。那是他混饭吃的工作,也是他人生的追求,在捉妖的过程中,他能感到众人的敬畏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而对于法海而言,收妖是为拯救世人。所以妖怪本身的好坏会让他疑惑。如果妖怪没有伤害世人,那他收妖又有什么意义呢?
打个不成样的比方。
一个大学生跟一个工人,谁的学力高?毫无疑问是大学生,两人做的事看上去好像一样,其实是全然不同的。
法海就像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老道士就是久在社会上打滚的工人。
同样的学生,艰苦条件下的学生因为只专注学习,成绩不是比那些心花花的同学更好的么?
看青蛇的时候觉得法海应该是自幼在金山寺长大,潜心修行,加上本身天份,天时地利有了。但是这样他就对这个大千世界的了解不够,没有入世,又怎么出世,旁观者未必清。所以在遇见青蛇的时候,也正是他修行的关口之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青蛇》中的法海很纯,就如同一开始他的那身白色僧袍,孑然出世,他似佛,却不是佛。在他慢慢开始了解他之前所不知的世界的时候,他开始由佛而人,也就是入世:误收了蜘蛛精,他那单纯的信念开始动摇,然后茫然的少年遇见了化形的蛇精。同样懵懂的青蛇同法海就如一体两面。正邪对立,本就相辅相成,无怪乎两者之间会有千丝万缕的相吸。于是法海将内心的惘然都收拢来系于小青这个最明显的节点——青蛇就是他再由人而佛的关键,只要他能如佛祖在魔的魅惑中岿然不动坚持本心,他就能真正地成佛,可是他输了。
法海输给了自己的心。
他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动摇,所以他急于证明自己对所行之道仍然是坚定不疑的,这并不是解决他对信念动摇的根本办法,他还是不懂,究竟为何,对?抑或错?只是执意地让自己相信,反而更不相信。
于是看到那一袭红色僧袍的法海,不像悟彻红尘倒似被红尘染出血色。
所以我以为,如大多数人知道的,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效果自然比平时更高,极有天赋从小又只知道潜心修炼的法海法力强是自然的。
师傅不一定就胜过徒弟,有时候只需要一个会让徒弟保持在学习状态的师傅,一个聪慧的弟子依然成就不低。
所谓宗教,很多时候信仰的坚定会很大程度地影响那些修行者的能力。
在青蛇中,许仙剃度那一段可见,不止法海,整个金山的僧人都是处在一种固执偏颇的认知中,那个敲着木鱼诵经的老和尚,就是典型的代表,很明显他是造就法海的根源之一。
老道士跟法海本质是不同的。
老道士是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对于收妖,其实比法海更明白意义。那是他混饭吃的工作,也是他人生的追求,在捉妖的过程中,他能感到众人的敬畏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而对于法海而言,收妖是为拯救世人。所以妖怪本身的好坏会让他疑惑。如果妖怪没有伤害世人,那他收妖又有什么意义呢?
打个不成样的比方。
一个大学生跟一个工人,谁的学力高?毫无疑问是大学生,两人做的事看上去好像一样,其实是全然不同的。
法海就像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老道士就是久在社会上打滚的工人。
同样的学生,艰苦条件下的学生因为只专注学习,成绩不是比那些心花花的同学更好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