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 盲目相信名校,觉得把孩子送进去跟着学习,家长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而在加拿大,教育更注重孩子拥有全面的人格,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美国2015年发布的一项名为“全球最好的国家”的调查结果中,加拿大的教育以96.72位列世界第二,而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只排在61位,得分78.07。导致如此大悬殊的原因在哪?
作为世界上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每年教育经费投入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1%。公立教育局为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免费的K-12教育,即学前班(5岁)到十二年级(18岁)。此外,高等教育津贴也相当高,高教机构分为大学、大学学院、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从教育链来看,两国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读书改变命运,中国比较重视18岁以前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上足了发条,直到高考考上好学校松懈下来,这样很容易造成后劲不足。
区别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加拿大的教育方式十分灵活。在三年级以前,加拿大孩子都没有作业和考试。 在加拿大,大学开始才是教授知识的关键阶段,而此前的教育很少传授纯知识,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接受过完整教育的公民,让其形成健全人格,并能在多样课程和志愿活动中找到兴趣,锻炼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规划人生。
加拿大学校可以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与许多以培养学生进入一流大学为教学目标的私校相比,按片区入学的公立学校更具有加拿大公民教育特色。由于规模较大,公立学校能够提供设立了多样的兴趣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大,公立学校也能组织起如冰球队这样的特色社团。
在高中,你可以做很多事,自己拍摄剪辑电影,学习各种体育运动,自己组建俱乐部,还可以去学救生员资格、急救资格。公民教育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去发掘自己的强项和兴趣,而这些经历不仅能让学生生活充满阳光,还为他们将来找志愿者工作甚至找工作提供了基础。
围绕着培养健全人格的宗旨,志愿者精神在加拿大也相当重要。
一方面,申请大学或找工作时,人们会从你的志愿者经历中可以窥探你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比如是否有领导力、抗打击能力或足够的耐心与爱心;
另一方面,志愿者经历也提供了一个深入社会、体验职业并培养能力的机会。通过做志愿者,孩子们可以去尝试一些工作来发现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找到未来可以尝试的职业方向。
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一般从八年级开始,加拿大公立中学就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不再有专属的教室,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进度,每个人的课表也各不相同。
整个公立系统K-1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让你完整学习并顺利毕业,之后选择不同人生方向。相应的,中学也会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辅导,以及与多种发展方向配套的课程。比如到了十二年级,加拿大中学里开设了许多与高等教育接轨的课程,有些是为上大学准备的,有些是为上学院准备的。也就是说,从高中开始,加拿大学生就需要着手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始自己承担责任了。
值得一提的是,和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一样,加拿大的大学也不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系统。大学毕业生同样面临只学了理论,动手能力反而不如职业学院毕业生的问题。
不过与中国社会困于名校情结不同,上大学接受精英教育并非加拿大人的共同目标,很多加拿大本地人反而乐于在高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能。其实在加拿大,真正是劳动者光荣,这些人的收入反而更高。
孩子在加拿大接受的是“宽松教育”,而且加拿大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会特别在乎孩子的成绩,反而更加在乎他们是否能够从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在海外的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参与西方的教育模式。
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教育体系在初期比较难以接受,和我们以前的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事实上,它考察的是你多方面的能力,正如小时候学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一样,你会在计划中不断挑战自己,而不是与别人竞争。
志愿者文化可能是中国社会比较缺失的。现在国内遇到一些大型赛事,基本是青年学生去做志愿者,但在国外,这只是志愿者工作类别中极小的一部分。
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帮助别人,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或是改变一些事情,这种满足感是无法言表的。而且通过志愿者工作,你可以接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年轻人、留学生坚持做一段时间,就是很重要的成长经历。
总之,在加拿大,学习上的成就感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的高低,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对固有经验说不,大胆创新,思路严谨,善于表达,乐于表现,培养全面的人格和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美国2015年发布的一项名为“全球最好的国家”的调查结果中,加拿大的教育以96.72位列世界第二,而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只排在61位,得分78.07。导致如此大悬殊的原因在哪?
作为世界上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每年教育经费投入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1%。公立教育局为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免费的K-12教育,即学前班(5岁)到十二年级(18岁)。此外,高等教育津贴也相当高,高教机构分为大学、大学学院、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从教育链来看,两国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读书改变命运,中国比较重视18岁以前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上足了发条,直到高考考上好学校松懈下来,这样很容易造成后劲不足。
区别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加拿大的教育方式十分灵活。在三年级以前,加拿大孩子都没有作业和考试。 在加拿大,大学开始才是教授知识的关键阶段,而此前的教育很少传授纯知识,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接受过完整教育的公民,让其形成健全人格,并能在多样课程和志愿活动中找到兴趣,锻炼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规划人生。
加拿大学校可以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与许多以培养学生进入一流大学为教学目标的私校相比,按片区入学的公立学校更具有加拿大公民教育特色。由于规模较大,公立学校能够提供设立了多样的兴趣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大,公立学校也能组织起如冰球队这样的特色社团。
在高中,你可以做很多事,自己拍摄剪辑电影,学习各种体育运动,自己组建俱乐部,还可以去学救生员资格、急救资格。公民教育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去发掘自己的强项和兴趣,而这些经历不仅能让学生生活充满阳光,还为他们将来找志愿者工作甚至找工作提供了基础。
围绕着培养健全人格的宗旨,志愿者精神在加拿大也相当重要。
一方面,申请大学或找工作时,人们会从你的志愿者经历中可以窥探你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比如是否有领导力、抗打击能力或足够的耐心与爱心;
另一方面,志愿者经历也提供了一个深入社会、体验职业并培养能力的机会。通过做志愿者,孩子们可以去尝试一些工作来发现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找到未来可以尝试的职业方向。
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一般从八年级开始,加拿大公立中学就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不再有专属的教室,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进度,每个人的课表也各不相同。
整个公立系统K-1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让你完整学习并顺利毕业,之后选择不同人生方向。相应的,中学也会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辅导,以及与多种发展方向配套的课程。比如到了十二年级,加拿大中学里开设了许多与高等教育接轨的课程,有些是为上大学准备的,有些是为上学院准备的。也就是说,从高中开始,加拿大学生就需要着手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始自己承担责任了。
值得一提的是,和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一样,加拿大的大学也不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系统。大学毕业生同样面临只学了理论,动手能力反而不如职业学院毕业生的问题。
不过与中国社会困于名校情结不同,上大学接受精英教育并非加拿大人的共同目标,很多加拿大本地人反而乐于在高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能。其实在加拿大,真正是劳动者光荣,这些人的收入反而更高。
孩子在加拿大接受的是“宽松教育”,而且加拿大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会特别在乎孩子的成绩,反而更加在乎他们是否能够从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在海外的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参与西方的教育模式。
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教育体系在初期比较难以接受,和我们以前的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事实上,它考察的是你多方面的能力,正如小时候学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一样,你会在计划中不断挑战自己,而不是与别人竞争。
志愿者文化可能是中国社会比较缺失的。现在国内遇到一些大型赛事,基本是青年学生去做志愿者,但在国外,这只是志愿者工作类别中极小的一部分。
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帮助别人,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或是改变一些事情,这种满足感是无法言表的。而且通过志愿者工作,你可以接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年轻人、留学生坚持做一段时间,就是很重要的成长经历。
总之,在加拿大,学习上的成就感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的高低,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对固有经验说不,大胆创新,思路严谨,善于表达,乐于表现,培养全面的人格和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