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剽窃沈喜阳的文章,竟刊登在《大公报》上 作者:沈喜阳 2008-8-18 10:06:24 发表于:博客中国 沈喜阳按:索尔仁尼琴去世,国内奇文高见“重”出。我曾花费半年时间专门研习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自问对于索尔仁尼琴,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只是该说的话已形成文字,而我没有新的想法,又不想重复自己,所以不予评说。不料有“文贼”竟很看重我的说法,顺手牵羊拿去连声招呼也不打,堂而皇之刊于《大公报》、《深圳商报》,旋被转载于各大网站。我想,有此类文格之人,根本就不配谈论索尔仁尼琴。现将我给《大公报》编辑的公开函张贴出来,如有网友知道《大公报》电邮地址,可跟帖告诉我,以便于我将此函电邮给《大公报》。 编辑先生: 您好! 8月3日,俄罗斯作家亚·伊·索尔仁尼琴去世。海内外评说纷纭,很多报章发表纪念、评论文章。拜读贵报8月7日郭松民《两个索尔仁尼琴》(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8/07/LTB-943043.htm)一文,觉得其中不少文字似曾相识,细读之下,竟有数处与拙作《中国的索尔仁尼琴研究》(文字版刊于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第三卷,第382-400页,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网络版刊于学术中国网《学术周刊》2007年7月A期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9916)一模一样。现将相同之处对照如下: 1、郭松民《两个索尔仁尼琴》第二自然段说: 也许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很可能同时也是俄苏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褒之者赞其为「伟大的挑战者」、「圣徒式的一生」;贬之者斥其为「文学界的弗拉索夫分子」(弗拉索夫为原苏军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纳粹)、「劳改营的狼」;中性的则定其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本人则自称为一头不断顶橡树的「牛犊」:「只要还活著,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拙文《中国的索尔仁尼琴研究》说: 在俄苏文学史上,索尔仁尼琴也许是最受争议的作家。褒之者赞其为“伟大的挑战者”、“圣徒式的一生”;贬之者斥其为“文学界的弗拉索夫分子”、“劳改营的狼”;中性的定其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则自称为一头不断顶橡树的“牛犊”,“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郭松民除了对“弗拉索夫”加注外,一字不漏全文抄袭本人语句达到139字。 2、郭松民《两个索尔仁尼琴》第一自然段说: 在俄苏文学史上,索尔仁尼琴也许是影响最广(且不说是影响最深)的作家。自从1962年《新世界》杂志第11期刊载《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起,索尔仁尼琴就不断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拙文《中国的索尔仁尼琴研究》说: 在俄苏文学史上,索尔仁尼琴也许是影响最广(且不说是影响最深)的作家。自从1962年《新世界》杂志第11期刊载《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起,索尔仁尼琴就不断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此处又是一字不漏照抄84字。 3、此外,郭松民在《两个索尔仁尼琴》中说: 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实际上存在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作家的索尔仁尼琴。 “两个索尔仁尼琴”的提法,据我看,是由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首先提出来的,《中国的索尔仁尼琴研究》说: 任光宣的《索尔仁尼琴现象:综合的经验--记“A·索尔仁尼琴:艺术创作诸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指出有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作家的索尔仁尼琴。(《国外文学》2004年第2期) 这既是对我的文字的抄袭,也是对任光宣教授创见的剽窃。 《大公报》是我素所敬重的报纸。刊出如此大面积剽窃的文章,我很为之惋惜。希望贵报能对我的检举加以查证,并给广大喜爱《大公报》的读者作出说明,或可以儆效尤。 即颂 编安! 沈喜阳 敬上 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