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吧 关注:137,436贴子:1,176,363
  • 15回复贴,共1

待到茶色起,当向道德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路走的多了,未必明白的就多,也许,受累的只是脚而已。现实往往是,只有在切身的利益得失中,人们才会学的越来越“聪明”,所以,网络时代,充斥着打脸与被打脸,但大家都乐此不疲,原因无外乎,成本几乎为零,成本的低廉,导致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主权一向是不容侵略的,同样,脑残也是这样。
贴吧,到底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不,这个是没有答案的,有答案的,只是,贴吧是一个有什么样功能的地方,1.无聊混时间 2.无奈混时间 .3.交流信息 4交换信息 5.只是单纯的发表一些字节,这是贴吧最基本的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我们该学会简单的享受这样的服务。
前几天,天气和前几天的前几天一样炎热,看好,不是简单的温度高而已,而是炎热,当然,江城的夏季一向如此,下雨,涨水,看海,这么三步下来,就正式宣布,江城的夏季到来了,每当这个时候,作为一位江城市民,我就知道冬天离我不远了,对,是冬天,因为,至我出生,在我印象中,脱了短袖,换上的就是厚外套,春天和秋天只存在于天气预报客气的播放中,至于现实,呵呵。
就是这么热的天气,我出门的了,走出空调房,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生活的叛逆,是一种无可奈何····友人说,出来吧,我拒绝,友人说,我请你喝茶,我拒绝,友人说,晚饭也算我的,好吧,友谊并不是天气能够阻挡的,对于朋友的要求,我一般都是毫无犹豫的答应的,谁叫我们是朋友。
江城茶市,在一条轻轨的两边,没有临江风,遥看不了天边云,看见的是车来车往,夜晚,热闹开始了,热闹按道理应该和喝茶这样的活动不是很适合,不过,江城就是这样,什么样的文化在江城都能慢慢地变得亲民,江城本来就是一座以码头文化起家的城市,无论城市怎么发展,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在江城人民骨子里的那种码头文化,小市民精神,实在还得好长时间才能改变。不过,小市民文化有小市民文化的好处,那就是,乐得在一切能找乐子的地方找到乐子。
人行道上,铺满了桌椅,竹藤椅子,一个小三角茶几,一壶茶,几碟果食,不远处就是马路,车来车往,不安静,心清静。人,难得是自在,与其让自己被束缚在那些设计讲究的店里做一个不称职的model,不如就回到街边做我的小市民,这个不是矫情,只是自己生来一身贱骨头罢了。
友人的声音很好听,毕竟电台播音,即使一口方言,也被其说的好像在为金主打广告,朋友聚会,能做什么,无非吐槽,工作,家庭,交际,总而言之吐,吐,吐,倾听的一方,应该做什么,安慰,鼓励,不,我觉得应该做的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啊,我们都不该去对他人的选择做什么评价和建议,这是愚蠢的行为,友人需要的只是讲讲话而已,讲完了,生活继续。所以,一些热心的建议和安慰最终就像是自己在奠定自己的主角地位,然后单方面的演出,恶心到不行。
我对人生的态度,一向就是加法和减法,对于我们该遵守的社会法则,我会努力做加法,学习新的市场法则,交际态度,新的社会走向,等等,因为,社会法则没有所谓的爱与希望,只有适应于淘汰,这是公正的,但不一定是公平的,当然,我一向不赞成公平二字,所谓公平,跟艹淡没什么两样,很多人都在呼喊社会的不公,付出与收获的不平,何来公平,山自巍巍,河自流,你干嘛不跟老天爷喊,为什么都是哺乳动物,怎么熊猫就能吃了睡,睡了吃,天道,永远是公正的,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而人为呼吁的“公平”,永远是不公平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说是被破坏了,只能说,被掺杂了太多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在里面,对了,在看过一个微博大V发表的批判皇汉的文章后,经过,对照该君对皇汉的定位,我发现,啊,原来,我一不小心,打上了皇汉的列车,呼呼地往前开。但是,我认为,应该如此,华夏文化,对于自然的态度,既不是所谓的顺应自然,也不是所谓的战胜自然,而是顺应道,先秦以前,无论何种学说,有关修行的也好,有关王道的也好,天也好,地也好,战也好,养也好,都是以顺应天道为核心,百家学说,都不过是在各自的角度阐述如何顺应道,但这样的思想传承,从南北朝开始,到所谓的炫丽大唐后,开始变得不知所谓,著书立言的不在以阐述道为主,尽是写些自己脑子里的妄言,一幅笑谈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嘴脸,恶心,这个典型是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这个说自己是唯一的主,那个说自己悟出唯一的涅槃,吧唧吧唧地,一嘴传一嘴,最质朴的道理就这样给繁花锦簇给淹没了,好一个盛世,好一个数典忘祖!
道德经,古来多少人注解,多少人持诵,大家都对这本经书有着不同的感悟,无异议地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本需要用一生去悟的经典,我呸,五千言啊,道祖说的那么明明白白,照着做就好,要你悟什么啊,这不自己给自己找不快吗,造成如此局面的,单纯就是学习不够而已,比如,道德经中提到的善恶两字,多少人都是朝着我们约定俗成的人文社会的善恶定义去理解,这是对传统汉语字词运用的毫无学习的结果,真,还不如一些写小说的,至少那些小说中对一件大家都同意和肯定的事,一些装逼的大能一定会异口同声的说声“善”。道德经中,对于顺应道的行为,都会给予一个善字,对于不合道的行为都会给予一个恶字,不信,把五千言连起来看,不要看某一句,某一章,简而言之,五千言,没有说任何人应该如何,五千言就是在阐述,如何顺道,顺应道是唯一的主体,顺于道,则顺于一切,圣人顺道,所以称圣,而不是因为圣人能教化什么,能拯救什么,你能带领大家冲向星辰大海也没什么P用,一个人如果能顺应道,哪怕只是看看日出,看看日落,都是圣行。
道因德显,如何称德,如何应道,哇,这道祖都分上下两卷,清楚的讲述了,为什么就不看书上写的,非要扯些天上有的,地上没的往五千言上面凑,说来好笑,什么黑洞理论,什么量子力学,前几年佛教扯完后,近几年,咱大道教也开始扯,我不认为,道祖的五千言写了所有东西,也没必要写,科学也好,历史也好,技术也好,这个都是随时代发展,我们人为发展出来,人为发展,哪一种能长久,木船,蒸汽船,油船,电能,核能,自行车,汽车,飞机,火箭,一代淘汰一代,这都是人为的需要,所以不长久,换句话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不长久,人为的发言能带来什么,好高端的科技,好先进的技术,龙卷风一来,依旧自由自在,大水一发,依旧天地难阻,就像我一位森林工作的朋友说的,森林真发火情了,所谓灭火都是P话,他们做的,只是保证烧着的地方尽快烧完而已。就如今年的水情,我值了好长时间的班,工作的重点,就是看水位究竟到哪了,最后由专业人士决定怎么泄洪,每次看见自然灾害,我就在想,我们歌颂的现代文化,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当然,生活物资的享受,肯定碾压古时,不过,我们对于这个天地,还是,那样,一无所知,无论霍金也好,爱因斯坦,牛顿,哪怕是脑洞不小的彭罗斯也罢,那些理论,其实想想和宇宙的尘埃有什么区别。
所以,道祖,完全可以不知道,不明白这一切,因为,道祖只阐述了道,仅此而已,如此,也就是唯一了。很多人也在和我聊天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规则,不是说道法自然吗,只要我们掌握自然,掌握一切事物的规则,就能掌握道,这样的观点,我不同意,至于道法自然是不是这样解释,我肯定不是这样理解的,在我的认知中,道,无极,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万物,万物出现了,才出现各种各样的规则,法则,所以,在我的认知中,所谓法则,规则,离道已经不是一星半点的远了,怎么就那么大的自信,能说掌握法则就掌握了道,我们,都基于万物上,无论是实际的物资也好,还是精神的思想也好,近在屎尿的也好,远在星云的也好,都不过是这世上万事万物的折射,连万物都脱离不了,就更别提近道了,所以,道祖慈悲,留书之中,有德书一卷,德是道的运用,也可以理解,德就是对道的复印,只不过,因予人用,所以多用俗物俗事显之,孔圣以德制礼,望能挽回颓势,虽然不成功,虽然其言行到了后世,被不孝门人祸害殆尽,但是也不能否定至圣先师的对于德的理解,对于道的传承。
文王八卦,之所以称后天八卦,因其以人文制之,所以不能称圣,先祖伏羲,以天地制八卦,所以称先天,万古为圣。感谢现有的网络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只要有时间就能对很久以前的事物进行一个不真实的了解,但就是这样的理解,也能学习到不少。至先秦以后,南北朝开始,到大唐,在往后,这大道理,真道理,一天比一天多,千经万卷不足够填海,秘法神术不足以撼地,就奇了怪了,是古时先贤文笔不比后世,连个合集都懒得出,有个上下卷,就是看得起你,要是来个上中下,那说明这位先贤可能当时吃的不错,心情不差。
现在也是如此,大多数喜欢,或者对一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宗教,还是学术,都热衷与钻进书堆,粘贴链接,一幅,我阅尽书海,天涯随我手的派头,这种行为民国以来最为突出,民国,特殊时期,新时代和旧时代的碰撞,那时候的文人热衷所谓的回归传统,其实就是拿冲击的西方文化往传统文化上套,以期登上新时代的客船,也是这个时候,奠定了到现在为止我国学术界的文人态度,一味的追着别人的屁股,还非要把本来就珍贵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去给别人擦屁股,回过头来,一幅,你看,我这不是在运用传统文化吗,我这是继承,是保护,嘿嘿,只怪这种人死不够早。
那么,我一些对道教文化有爱好的朋友,建了一个小茶室,偶尔有一点圈内的小活动,经常问我,可以怎么操作。记得第一次,是茶室装修,那家伙,恨不得漫天仙神,太极八卦都画上,我说,这家伙,又不是建道观,这房子也不是什么凶宅,有必要吗,朋友说,那怎么搞,我说,简单啊,首先,茶室,主要功能是喝茶,把这个经营的主要核心按大众茶室装修好,其次,留一空处,简单道德二字就好,道教万法,不离道德二字,失此二字,毫无意义。最后,简单的小茶室终于建立起来了,当然,最重要的WIFI,是在我亲自监工下,完成的,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此茶室,没WIFI就废了···
第二次,是我们这群家伙第一次,以伟大的道教文化爱好者聚集的时候,茶老板又来了,怎么搞,汉服穿起,四品经先来一套,太极拳走起,古琴对弹,还是集体诵圣号,停,我了个去,听着我就害怕,我说,你要这样搞,我就留在家里刷幻化,哪也不去了,那怎么搞,我说,首先呢,七八个人,来都中午了,该先吃饭吧,湖锦先把外卖点好,那个小鱼小虾点两份,一份不够的,然后,停车位先招呼左右门面吧,免得打扰别人做生意嘛,最后,吃完饭后,该吹什么牛吹什么牛,反正爱好这一口的,三句离不开道教的,要你操什么心,你那一套,汉服,古琴,讲经简直是三大害啊··你说讲经吧,先不说都是门外汉,压根就没这资格,要不三句不离福报,四句不离果报,没意义,你说讲道德,南华吧,这个到能讨论,不过,估计也就在天人合一那四个字转来转去了,太恶心。
所以,我说,别操心,大家伙爱说什么说什么,聚聚,吃吃,喝喝,拜拜,多么舒畅啊,何必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最后啊,这个茶室,就真的只是个茶室了,我觉得,这就对了,既然是茶室,那就该是茶室,这才是最舒心的···
道教文化,断层严重,说实话,国内对道教文化的整理及客观的看待也是很浅的,说句不好听的,就连很多教内人士都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习的是什么,很多教内人士拿来宣传的一些个文字,文章,好多还都是别人整理出来的,摘出来,看都不看一下,改几个名词,嘿,发表咯··成大师了~~~~惹人笑话不知。再者,本来起步就晚,近几年拖网络的福,能够更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过,起步晚,不代表可以瞎跑啊,这不,别人玩了多少年的套路,现在一个一个的都捡过来了,一边有声音在说别人怎么怎么变了,怎么怎么不对味了,一边朝人家的老路走,这算不算是在步历史的后尘呢。
道教延续千年,从口口相传,天尊降法,到后来一代一代的道人形成传承,脉脉相连,其中涉及难免世俗,但回头看时,终归要记得,道祖西出函关留下的那五千言,此时,教化之根,万法宗源,五千言不多,却是根底所在,道德二字不少,此是文化之本。万句圣号,若是句句求福,只不过落了些唾沫而已,一句圣号,要能语落心静,当是道德门前好台阶。现代生活,社会环境紧促,多少本经书请回去了,不过装饰用,多少神像请回去了,也算是了以谈资而已,究竟地球和平,国家安泰,人民幸福,家庭和谐,身体健康等等,与道而言有多大关系,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顺应道的话,这些事自然而然会出现的,而仅仅只是去追求这些为目的,还是那句话,这样人为产生的一切现象,联系,都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若单纯从爱好传统文化,爱好道教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这样的一般信士,可以试着做“减法”,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上来,一日三省吾身,真的是一个好法门,审视自己,正视自己,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审视自己面对生活中来来往往的方法,正视自己心中的想法,审视自己所做的行为,知行合一,啊,简直又是一个修行的好法门,若能时时正视,时时审视,那么估计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远了,真能如此,也应该算是修得真德了吧,既已行德,离道不远··回归,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当文化信息多起来的时候,我会审视自己持圣号的心念,是否过多的祈祷,是否过多的求福,本来一句无量德,如今却万句不入真道门,我也会审视自己,是否对于经典过多的在于念诵的次数,过多的在意回向的讲究,既然如此,停下,修整,不是放弃,修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红绸一块,包裹经书不染尘,抽屉一开,收拾好念珠不占位,泡壶好茶,翻开道德第一章,看到双眼微眯,小憩一番,待醒来,精神充沛,我又能挑灯夜战,再写一篇!!!
PS:文中,所有“我们”“大多数人”等代表性词汇,不代表真的我们,大多数人,只代表我认知中的“我们”“大多数人”。
再PS:不要纠结文章是否符合你的想法,因为,说实在的,过段时间,我自己认不认同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个问号,所以,您大可不必多此一举,反正,你不去纠结,指不定哪日我自己就跑过来跟自己纠结了的~~~~~


IP属地:湖北1楼2016-08-01 02:34回复
    竟然都看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01 02:51
    回复
      终究还是太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8-01 04:14
      回复
        看完顶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8-02 12:06
        回复
          我多久没有动笔写东西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8-02 12:08
          回复
            这个好长,承前启后链接不错。顺其自然,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人蛮,只要吃饱喝足,外物刺激不大,或者,对外物刺激反应不大,一般都自然而然,所以说人是惯性动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8-02 14:16
            回复
              顶!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8-02 17:33
              回复
                顶。好文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9-06 02:24
                回复
                  文章有点小长,呵呵!对于文中“顺道而为”的看法是比较认同的,这也是“德”的体现。未必就是人文社会制定的那种对“善”,的理解,而是指人本心“善”,人能做到“真善”便是有德之士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6-09-06 11:23
                  回复
                    武汉有这等达者,赞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9-06 15:25
                    回复
                      这小吧理的还不错,就是缺乏自信,底气不足。文中有新意,也是经常思考的问题。比如道文化的断层,圈内人都不知道学什么等等,很中肯,也很真实。
                      说这么多,苦口婆心,也是婆婆妈妈的裹脚。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遵循,对于人也好,万物也好,规则难改,能够选择的只是方式,仅此而已。
                      也许很多人感觉别人过得有意义,自己过得没有意义。其实从根本上说,这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
                      作为人选择了生活方式,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但似乎无论如何,记住是无论如何,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所谓的成仙成圣,只是一种表象,一种追求,从理论上来说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论你怎么修炼,本质的东西你无法改变。即使你成仙成圣了,你还是你自己,道没有改变。当然这也只是即使罢了。
                      所以说当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神秘,坦然一些,随意一些,可能更容易贴近道。
                      虽然说这么多,其实这恰恰是我不想说的,我想说的东西明白者自然能够领会,如果仅仅纠结于字里行间,你便跑得太远了。


                      20楼2016-09-06 16:43
                      收起回复
                        有趣


                        IP属地:湖北26楼2018-06-04 16:11
                        回复


                          IP属地:广东27楼2018-06-04 2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