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12-17
他叫黎相煜,一个双腿截肢的26岁小伙子,只有中学毕业证,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哪个教育机构聘请他为老师,同时也没有工资,所以,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老师”对他来说,只是暂时适宜的称谓。
和寮镇朱埇村委会垌头村距离和寮圩约8公里,是一条山区农村,交通不方便,全村500多人,以农耕为主,年轻人外出打工,生活比较平淡。黎相煜就出生在那里,如果不是2007年12月的那场差一点就要了他生命的大病,他还是在外地打工的一个小伙子,那场大病让他失去双腿,但村民让他成了一名没有工资的“老师”。
垌头村有一所小学,是一幢只有两间教室和一间教师用房的一层小楼,由村民黎相河捐资在原来村小学的基础上拆旧建新的楼房,房前是一块空地,还有一个“老师”和19个学生,这便是垌头小学的全部。19个学生编成一复式班,其中一年级10人,学前班9人;这个“老师”便是黎相煜。
村长黎云生说,2009年前,垌头小学设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由于人数比较少,需要撤并。村民认为该村距离朱埇小学比较远,小孩上学不方便,希望至少能够保留一年级在村上小学,然而主管部门不安排老师到该校任教,村集体没有资金聘请老师。
这时,病后一直在家的黎相煜主动请缨,即使没有工资也不要紧,希望村民让他试一试。村长接到黎相煜的申请后,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商量,考虑他病后相当消沉,而且村里又没有资金请老师,即使是收学前班的保教费,资金也非常有限。村民就抱着同情与鼓励的想法,让黎相煜到小学当“老师”。
于是,黎相煜就拖着残躯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了一位名义上的“老师”。每天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放学。课间,他就和学生在一起玩。
黎相煜说,当一名合格的老师一直是他的愿望。由于家里穷,初中毕业后,他就到珠三角打工,愿望无法实现,只是希望通过打工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但2007年12月的一天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在东莞打工的他,突然感到双腿疼痛难忍,第二天双腿的皮肤就变黑了。他急忙赶回广东医学院湛江附属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双腿动静脉栓塞,必须截肢才能保主生命。得到确诊结果之后,他和他父亲都万念俱毁,认为他是家庭的唯一男孩子,当时只有19岁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父亲差一点就抱着他一起跳海了。
黎相煜说,是母亲“穷得有志气,病得有骨气”的劝慰才打消他父子俩轻生的念头,虽然重新燃起生命之火,但还是比较低沉。当上村小学“老师”后,他找到了寄托,市残联又为他安装了假肢,给了他莫大的宽慰。
现在,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黎相煜一是个相当乐观的小伙。黎相煜说,是教学让他乐观起来,是教学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他对他负责的小学和不多的学生始终情有独钟。
学校虽小,学生虽少,收入虽少,但黎相煜对学生的教育却一样不少。每个周一,他都要领着19个孩子升国旗;每周的德育课,也都上得很正规;他既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课“教师”,又是校工、清洁工。每天,他除了任课还要打扫教室卫生,做好迎接学生来上课的准备。
黎云生说,由于原来垌头小学已被撤拼,保留一年级只是村民的意愿,是免费教育,上级再没有办公经费支持。黎相煜的收入就是学前班9名学生每人每学期200元的杂费,只有1800元,除去买粉笔等用品的费用,才是真正收入。
每天,他按时上课,按时下课;课堂上,他认认真真的带学生读拼音、读课文;帮学生削铅笔,手把手的教学生写字;下课后,他和学生一起玩。这样,风雨无阻,周而复始,他已走过了五个年头。
黎相煜说,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他就向他原来的老师请教,他们都非常乐意帮助他,让他充满信心。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参加继续学习,争取拿到大专以上文凭,再考教师资格证,参加招聘考试,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名正言顺的教师。
揭英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