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细细道来,也可解颐!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无级:“红学”真的走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
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自《石头记》面世以来,关于此书的评议就一直没有停顿片刻,切不说那些清末民初的爱红人士,绵延不绝的“红学家”也是红学成为显学的靓丽景观。
“绝境”——自以为是红学“巨眼”,让人感觉一叶障目不见青天!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无极:传统红学向来把宝钗判定为所谓的“卫道士”,把黛玉判定为所谓的“叛逆者”。
------------------------------------
难道不是吗?这个论点得出,是特指二人对封建道德之爱情观的态度。
宝钗自觉遵守“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即使对宝玉有好感也不敢表白,即便不一定完全满意宝玉当自己的夫君,也不会对母亲的安排有丝毫的违背。这难道不是自觉维护封建道德?
“卫道士”的评价很中肯很客观很可贵。不过不要一说“卫道士”就感觉这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应该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代表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社会在进步,如果用当代的价值观去套古人,那就是对历史的反动,对传统的颠覆,对先贤的否定,对华夏文化的背叛。
而黛玉确实有悖当时的传统观念,竟然同宝玉卿卿我我搞自由恋爱。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在民国初期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而在目前什么也代表不了,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学艺术形象而已。
郑无极不是从两者的主流去评判红学界对两者的定位,而是从枝节上去生搬硬套的非要指鹿为马。这种评书角度切不说缺乏硬件,也是对原作者立诣的无视。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4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克极: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这究竟该作何解释?第18回,钗、黛均作“应制诗”以称颂元妃。照一般红学家的看法,宝钗此举自然是“有意讨好”,黛玉则多少是出于“不得已”。可小说却清清楚楚地写明,“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一心要博取元妃欢心、满堂喝彩的,恰恰是黛玉,而不是宝钗!
----------------------------------------------------------
郑无极的理解力比较差!黛玉此时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并非是要博元妃欢心,而是黛玉心高气傲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诗才和水平。
既然作学问就应该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是以某些评论和某些看法为参照物!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13 回复此发言
--------------------------------------------------------------------------------
细细道来,也可解颐!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无级:“红学”真的走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
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自《石头记》面世以来,关于此书的评议就一直没有停顿片刻,切不说那些清末民初的爱红人士,绵延不绝的“红学家”也是红学成为显学的靓丽景观。
“绝境”——自以为是红学“巨眼”,让人感觉一叶障目不见青天!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无极:传统红学向来把宝钗判定为所谓的“卫道士”,把黛玉判定为所谓的“叛逆者”。
------------------------------------
难道不是吗?这个论点得出,是特指二人对封建道德之爱情观的态度。
宝钗自觉遵守“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即使对宝玉有好感也不敢表白,即便不一定完全满意宝玉当自己的夫君,也不会对母亲的安排有丝毫的违背。这难道不是自觉维护封建道德?
“卫道士”的评价很中肯很客观很可贵。不过不要一说“卫道士”就感觉这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应该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代表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社会在进步,如果用当代的价值观去套古人,那就是对历史的反动,对传统的颠覆,对先贤的否定,对华夏文化的背叛。
而黛玉确实有悖当时的传统观念,竟然同宝玉卿卿我我搞自由恋爱。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在民国初期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而在目前什么也代表不了,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学艺术形象而已。
郑无极不是从两者的主流去评判红学界对两者的定位,而是从枝节上去生搬硬套的非要指鹿为马。这种评书角度切不说缺乏硬件,也是对原作者立诣的无视。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04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小驳郑无极的黛钗B面
郑克极: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这究竟该作何解释?第18回,钗、黛均作“应制诗”以称颂元妃。照一般红学家的看法,宝钗此举自然是“有意讨好”,黛玉则多少是出于“不得已”。可小说却清清楚楚地写明,“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一心要博取元妃欢心、满堂喝彩的,恰恰是黛玉,而不是宝钗!
----------------------------------------------------------
郑无极的理解力比较差!黛玉此时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并非是要博元妃欢心,而是黛玉心高气傲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诗才和水平。
既然作学问就应该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是以某些评论和某些看法为参照物!
作者: 东篱品红 2008-8-14 11:13 回复此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