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村,献县之痛。
在步入正题之前,有几个名词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滞洪区
平原河湖洼地、滩地或低矮圩区,随河流水位上涨至一定水位时自然地或人为地滞蓄洪水的地方。
泄洪区
河流湖泊水位上升,达到洪水警报线时,由人工打开一缺口,向规定的无人地区引流洪水,减少对水域周边的危害————这一地区就被称为《泄洪区》
在我国,国家为每条河流和湖泊都设定了泄洪区,在有洪水威胁时,国家会向泄洪区泄洪,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国家规定泄洪区不可以开发为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非法建筑政府不给保障,但可以开发为农田!
泛洪区
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历史上洪水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或称洪泛平原。在大河流的中下游多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财富密集的冲积平原。为合理发展洪泛区的经济并减小洪灾损失,需根据洪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和流速及危害程度对洪泛区进行区划,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允许开发区等。在区划的基础上,应制定法令法规对洪泛区实行管理,保持洪泛区内划定区域的行洪、滞洪功能,统筹安排土地利用;限制与洪水威胁不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减小洪灾损失的措施。
大家看完可能感觉有点乱,其实我也没太看懂,那“四十八村”是滞洪区呢还是泻洪区呢,亦或是泛洪区?
不管它什么区了,总之一句话,来大水就淹的地区,姑且叫做“滞洪区”吧。
人们不禁会问“四十八村”为什么会成“滞洪区”呢?
这个问题问的好,那我简单给大家说下:
原因一,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汇在献县臧家桥汇合后,形成子牙河。子牙河承受的安全泄洪量为每秒500立方米,原来只有较温顺的滏阳河一条河流注入,承受的是滏阳2.8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泄水,本已难堪重负。而滹沱河的流域面积虽然只有2.5万平方公里,但其最高洪峰流量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的每秒2万至2.5万立方米,比子牙河的安全泄洪量高出40至50倍。两河注入一起,形成了一个漏斗,上大下小,子牙河无论如何也宣泄不下去,只好在上游滞洪。“四十八村”就这样形成了,成了“滞洪区”。
问题来了,难道只能在“四十八村”滞洪,其他地方就不可以?
原因二,为保障经济繁荣地带避免遭受损失,把洪水引向滞洪区,因为滞洪区不可以开发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种庄稼是可以的,所以淹这里损失最小,说白了就是:“弃车保帅”,为了保障京津及周边地区,水流向四十八村。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么做是合理的,舍小保大,可是这在其他角度讲又是及其不合理的。
“四十八村”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死角,因为做为滞洪区根本就没法发展,政策是不允许也不鼓励发展的,因为你发展越好损失越大,发展了也没用,建设再好,一场大水灰飞烟灭,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四十八村”的人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种地,这是多么大的不公平,别的地方搞建设,可是这里只能种地,别的地方突飞猛进,这里却在原地踏步,别的地方已经奔小康,这里还是荒凉贫瘠。
一提起“四十八村”就是穷地方,人们会不屑,可是有没有想过“四十八村”承受了多大的委屈,为广大人民做了多大贡献!没有“四十八村”有其他地方的繁荣吗,有人们的安居乐业吗,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吗?
京津冀欠“四十八村”一个说法。
没有人生来就该贫困,没有人生来就该在滞洪区,没有人生来就该面临洪水。生长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可是这却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试问生在滞洪区和繁华地带能一样吗,别说发展了,没准一次大水小命都没了!
每次来水,“四十八村”人都会担惊受怕,惶恐不安,水火无情,洪水如猛兽,它可以带走一切。
政府会组织广大群众撤离,政府是尽职尽责的,政府是为人民的。
当洪水来临是,大家要离开自己的家园,人是可以走的,房子呢,庄稼呢,牲畜呢,全都可以带走吗?不是的。等洪水过后,再回来,发现家没了,辛劳建设的家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淹没,那可是几代人生长的地方啊。童年的记忆,儿时的美好,成长的快乐,新婚的喜悦,阖家的欢乐,父母的疼爱,还有深埋的土里的祖辈!
洪水是水,那也是“四十八村”的泪,那是心痛和血!
人生是美好的,可是一场大水会让一切美好消失:亲人,财富,希望,憧憬……
虽然“四十八村”并不繁华,时而会有洪水,可是那的人们热爱自己的家园,那是根啊,生命的起始,灵魂的所在,即使有洪水的威胁,也是“故土难离”,情深意重。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泪眼汪汪,无以言表!
洪水,太可怕了!
四十八村,太无奈了!
洪水会来,洪水会走,洪水还会来!
四十八村,何去何从?
难道如此循环往复,一代代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命运,太过悲凉,太过伤痛!
四十八村是美好的家园,不是贫穷和荒凉的代名词,不是被水淹没的地方!
我爱献县,我爱四十八村,为献县祈福,为四十八村祈福!
四十八村,是迁是留?
迁如何迁呢,留又怎么不受洪水侵袭呢?还是重新规划滞洪区?总之不能再这样下去,不能再愧对四十八村,不能再让人们贫困落后下去。
无处安放的四十八村,值得深思。希望大家献计献策,为“四十八村”谋出路,同时呼吁相关部门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和解决方案。
在步入正题之前,有几个名词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滞洪区
平原河湖洼地、滩地或低矮圩区,随河流水位上涨至一定水位时自然地或人为地滞蓄洪水的地方。
泄洪区
河流湖泊水位上升,达到洪水警报线时,由人工打开一缺口,向规定的无人地区引流洪水,减少对水域周边的危害————这一地区就被称为《泄洪区》
在我国,国家为每条河流和湖泊都设定了泄洪区,在有洪水威胁时,国家会向泄洪区泄洪,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国家规定泄洪区不可以开发为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非法建筑政府不给保障,但可以开发为农田!
泛洪区
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历史上洪水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或称洪泛平原。在大河流的中下游多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财富密集的冲积平原。为合理发展洪泛区的经济并减小洪灾损失,需根据洪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和流速及危害程度对洪泛区进行区划,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允许开发区等。在区划的基础上,应制定法令法规对洪泛区实行管理,保持洪泛区内划定区域的行洪、滞洪功能,统筹安排土地利用;限制与洪水威胁不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减小洪灾损失的措施。
大家看完可能感觉有点乱,其实我也没太看懂,那“四十八村”是滞洪区呢还是泻洪区呢,亦或是泛洪区?
不管它什么区了,总之一句话,来大水就淹的地区,姑且叫做“滞洪区”吧。
人们不禁会问“四十八村”为什么会成“滞洪区”呢?
这个问题问的好,那我简单给大家说下:
原因一,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汇在献县臧家桥汇合后,形成子牙河。子牙河承受的安全泄洪量为每秒500立方米,原来只有较温顺的滏阳河一条河流注入,承受的是滏阳2.8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泄水,本已难堪重负。而滹沱河的流域面积虽然只有2.5万平方公里,但其最高洪峰流量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的每秒2万至2.5万立方米,比子牙河的安全泄洪量高出40至50倍。两河注入一起,形成了一个漏斗,上大下小,子牙河无论如何也宣泄不下去,只好在上游滞洪。“四十八村”就这样形成了,成了“滞洪区”。
问题来了,难道只能在“四十八村”滞洪,其他地方就不可以?
原因二,为保障经济繁荣地带避免遭受损失,把洪水引向滞洪区,因为滞洪区不可以开发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种庄稼是可以的,所以淹这里损失最小,说白了就是:“弃车保帅”,为了保障京津及周边地区,水流向四十八村。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么做是合理的,舍小保大,可是这在其他角度讲又是及其不合理的。
“四十八村”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死角,因为做为滞洪区根本就没法发展,政策是不允许也不鼓励发展的,因为你发展越好损失越大,发展了也没用,建设再好,一场大水灰飞烟灭,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四十八村”的人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种地,这是多么大的不公平,别的地方搞建设,可是这里只能种地,别的地方突飞猛进,这里却在原地踏步,别的地方已经奔小康,这里还是荒凉贫瘠。
一提起“四十八村”就是穷地方,人们会不屑,可是有没有想过“四十八村”承受了多大的委屈,为广大人民做了多大贡献!没有“四十八村”有其他地方的繁荣吗,有人们的安居乐业吗,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吗?
京津冀欠“四十八村”一个说法。
没有人生来就该贫困,没有人生来就该在滞洪区,没有人生来就该面临洪水。生长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可是这却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试问生在滞洪区和繁华地带能一样吗,别说发展了,没准一次大水小命都没了!
每次来水,“四十八村”人都会担惊受怕,惶恐不安,水火无情,洪水如猛兽,它可以带走一切。
政府会组织广大群众撤离,政府是尽职尽责的,政府是为人民的。
当洪水来临是,大家要离开自己的家园,人是可以走的,房子呢,庄稼呢,牲畜呢,全都可以带走吗?不是的。等洪水过后,再回来,发现家没了,辛劳建设的家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淹没,那可是几代人生长的地方啊。童年的记忆,儿时的美好,成长的快乐,新婚的喜悦,阖家的欢乐,父母的疼爱,还有深埋的土里的祖辈!
洪水是水,那也是“四十八村”的泪,那是心痛和血!
人生是美好的,可是一场大水会让一切美好消失:亲人,财富,希望,憧憬……
虽然“四十八村”并不繁华,时而会有洪水,可是那的人们热爱自己的家园,那是根啊,生命的起始,灵魂的所在,即使有洪水的威胁,也是“故土难离”,情深意重。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泪眼汪汪,无以言表!
洪水,太可怕了!
四十八村,太无奈了!
洪水会来,洪水会走,洪水还会来!
四十八村,何去何从?
难道如此循环往复,一代代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命运,太过悲凉,太过伤痛!
四十八村是美好的家园,不是贫穷和荒凉的代名词,不是被水淹没的地方!
我爱献县,我爱四十八村,为献县祈福,为四十八村祈福!
四十八村,是迁是留?
迁如何迁呢,留又怎么不受洪水侵袭呢?还是重新规划滞洪区?总之不能再这样下去,不能再愧对四十八村,不能再让人们贫困落后下去。
无处安放的四十八村,值得深思。希望大家献计献策,为“四十八村”谋出路,同时呼吁相关部门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