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吧 关注:575贴子:3,744
  • 30回复贴,共1

明朝的龙纹变化(作者:撷芳主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度娘


1楼2016-07-24 00:49回复
    一直猜测明朝各个时期龙纹形态应该是不同的,现在得到确认


    4楼2016-07-24 00:54
    回复
      求加精!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8-30 20:45
      收起回复
        他曾经下旨过,不许穿蟒龙袍,一经查实,工匠处斩,用的人充军,话说做衣服的人罪过比穿的人还重,何解?


        6楼2016-09-08 23:14
        收起回复
          后期帅气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9-12 12:18
          收起回复
            继续转一篇撷芳主人的文补上。


            8楼2016-09-20 17:38
            回复
              明初期的龙纹继承了宋元以来的风格,龙的造型以侧身为主,龙嘴紧闭,鬃毛上扬,身体修长,四肢有力,给人以威严大气、稳重肃穆之感。其整体风格与明代政权刚刚建立、处于休养生息阶段的大环境吻合。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明太祖画像,画中太祖身穿常服,在黄色盘领窄袖袍的前胸、后背及两肩位置装饰有四条金织盘龙,具有典型的明初特征。民间流传有各种明末、清代及民国的“朱元璋”怪脸画像,皆出于臆造,人物的服饰、纹样都与明代初期不合。
              明中叶,王朝经过前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的龙纹风格与初期大体相似,身体仍较瘦长,但龙的嘴部已张开,表情姿态更加丰富,开始了个性的张扬。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嘉靖时期的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盘正中绘有升龙与降龙各一条,体态轻盈矫健,充满活力与动感。
              明代后期尤其万历年间,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水平阶段,这时的龙纹造型也突破了之前的程式,出现了大量构思巧妙、灵活多变的形象。明后期的龙头部比例增大,身体粗壮,表情活泼,没有太多的肃杀之气,大多带有愉悦、安详的感觉。这也显示明王朝进入了比较富庶的时代,自上而下都在追逐着物质与精神的享受,图案艺术也不断迎合人们追求喜庆的心理,使服饰纹样的设计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10楼2016-09-20 17:45
              回复
                因龙纹地位尊崇,故皇帝诸王之外,一般人不得使用。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令:“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蟒纹。


                15楼2016-09-20 17:54
                回复
                  有些内容和你发的有点重合。


                  17楼2016-09-20 17:57
                  收起回复
                    《明史》引《大政记》的记载,永乐之后,宦官在皇帝左右,必穿着蟒服,形制如曳撒,衣上左右绣蟒纹,腰部系鸾带,作为燕闲之服。蟒之下为飞鱼服,宦官入侍时穿着。《酌中志》里提到:“(司礼监taijian)皆穿贴里,先斗牛,次升坐蟒。”衣上蟒纹如为单蟒,脸部皆为侧面斜向,而坐蟒则为正面,与皇帝的正面坐龙很相似,尤其尊贵。蟒、飞鱼、斗牛外形既像龙,又多为皇帝亲近之人所穿,故被看作十分难得的荣耀,皇帝也常将饰有这类高级纹样的衣物、匹料赏赐给有功的文武大臣及外国国王、部落首领等。弘治十五年,《大明会典》修成,明孝宗为奖励参与编修的大臣,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蟒服,开内阁大臣赐蟒之先例。
                    随着赐服的增多,内官和大臣们也寻找各种机会身穿蟒服作为炫耀。弘治shiqinian,孝宗对刘健说内臣僭穿蟒衣的现象尤其多,并申明服色禁令:“蟒龙、飞鱼、斗牛,本在所禁,不he私织。间有赐者,或久而敝,不宜辄自织用。”而早在正统十一年明英宗就对工部官员下令凡有织绣蟒龙飞鱼斗牛等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穿用的人重罪不宥天顺二年又规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等。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奏请禁用蟒衣,并直接对蟒纹的造型提出质疑:“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建议内外官员有受赐者皆缴进,内外机房不许织造,违者坐以法。孝宗表示赞成,并颁布了相关禁令。弘治十三年,又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6-09-20 18:08
                    回复
                      纵观明代历史,可以看到一轮又一轮的君臣博弈,以士人阶层为主体的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不断进行着或大或小的“斗争”。通过赏赐高等级纹样的服饰进行拉拢也是皇帝控制官员的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手段的反复运用,赐服(及高级纹样)的泛滥不可避免。最后,原本作为皇权象征的龙纹,也在皇帝情愿与不情愿的矛盾心态中以特殊方式实现了君臣“共享”——皇帝的“龙”与大臣的“蟒(蟒龙)”不再以形象来区别。这场龙与蟒的竞争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到清代,官方制度仍规定龙为五爪、蟒为四爪,如清世宗就曾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服用五爪龙纱缎”。但现实中仍有僭用蟒龙的做法,因此,清代五爪之“蟒”并不罕见。

                      穿五爪蟒袍的清代民人命妇画像


                      23楼2016-09-20 18:20
                      回复
                        关于英宗部分已加重点。


                        24楼2016-09-20 18:21
                        收起回复
                          下面贴一点关于曳撒的资料,科普一下


                          25楼2016-09-25 13:47
                          回复
                            首先,贴里和曳撒形制非常相近,但是不同!
                            《明宫史》曰:“贴里,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参考“顺褶,如贴里之制,向褶之上不穿细纹,俗为马牙褶,即外廷之[衤旋]褶也。”可见贴里摺子并无特别,只是,几褶上还有细小摺子。为了方便活动,贴里的褶子通常是1:1到1:2之间。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绘有穿贴里的太监形象。另外,在明代的太监群体中贴里也广泛作为便服形制与曳撒或称一散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6-09-25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