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梁文帝建陵墓主之谜
初看此题目,诸君恐多有不解,建陵之主为梁追封皇帝梁文帝萧顺之。还有他说?从《梁书》《元和郡县图志》和明清县志。此陵之主为梁文帝无疑。
笔者绝非疑古者,亦不敢立新说于方家外。诚然,此陵之主确为梁文帝,但恐不是萧顺之。
根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即位后追封为文皇帝。萧顺之为南齐帝萧道成的族弟,在萧道成建齐的过程中立有大功,亦为齐高帝器重。看起来,萧顺之确有其人,且死后墓葬追封为建陵,是没什么可解释的。
然而远在建康的一个怪现象,如诸君仔细考察的话,就会看出一些问题。
梁于建康甘家巷附近,有一片王侯墓区,南北相联。有数座萧梁墓葬。其最南一墓,为梁武帝的族弟萧景,其北之墓主,基本都是梁武帝的同宗兄弟,或者同宗子侄(萧映),也就是说都是梁武帝的同系血亲。但是萧景却不是,根据《梁书》的记载,萧景是梁武帝的叔叔萧崇之的儿子,跟萧衍并非出于一宗。而且从他的事迹看,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东西。但是萧景的墓葬却在整个墓区之南。从水经山三城巷的墓葬分布就可以有所概念,南首的墓葬是辈分比较大的,或者是最为尊贵的。同理从刘宋陵区也可看出,初宁陵位于长宁陵之西南,萧宏墓亦位于张库村石刻之南。这一点也与南朝时期的聚族而葬的礼制比较符合。
那么为什么既非同宗,也没有什么功劳的萧景,能堂而皇之的葬在梁武帝亲兄弟的墓区里,还位于尊位呢?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萧景的辈分,是高于萧衍兄弟的。
史料记载,梁文帝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既是族弟,当按照辈分取名才是,萧道成有很多同宗的兄弟,比如萧道度,萧道生等,为何所谓他的族帝会起名萧顺之呢?
在南朝世家大族主导的社会,取名字不仅当和辈分,也应当避讳先祖。如果梁文帝的父亲真叫萧顺之的话,就犯了齐宣帝萧承之的名讳了。在当时,也是不允许的。
但是前面强调,萧梁的皇族,是比萧齐皇帝族一辈的。所以萧顺之是萧承之的子侄辈,亦不为过。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萧顺之的儿子,也应该跟齐高帝一样,名字里含有一个“道”字,而不应该是单字,如萧衍,萧秀等。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从南齐书和梁书入手。
首先,萧顺之传里,曾经记载过一件事,萧顺之和齐高帝萧道成小的时候,曾经一起在水经山游玩,路上看到了因战乱而死的人的尸骨,然后萧道成大发感慨,说老子要能主宰天下就如何如何。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眨眼的词, 萧顺之认为萧道成少有大志。这种评价一般是长辈对小辈的评价,或者是哥哥对弟弟的评价,但是梁书里却说萧道成是萧顺之的族兄,很奇怪。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齐武帝和萧嶷之间,他对自己的弟弟评价萧顺之的时候说“非此翁,吾徒无有至今日。”如果萧顺之是武帝一般的族叔的话,其实关系并不近,武帝应该不至于称他为翁,且充满敬重。
我们再来看萧顺之的几个儿子,不用往后数,就说前三代,萧懿生于何年不详,应该不会比萧敷大很多,萧敷比梁武帝大三岁,生于公元461年,梁武帝生于464年,我们再看齐高帝萧道成,即使萧顺之是他的族弟,也不会比他小很多,要不然怎么能称他少有大志呢?齐高帝是生于公元427年的,他的儿子齐武帝则生于440年,也就是说他13岁就有了自己的长子。那么萧顺之有长子的时间应该也在此年前后才是。
齐高帝,也就是梁武帝的叔叔,比他大了37岁,比他哥哥大了34岁,如果他们的父亲是萧道成的族弟的话,也差不多能比他们大30好几岁。这在10几岁就有长子的士族时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如果以上举例还不以有所判断,我们不妨再看萧氏家族的例子,文惠太子萧长懋,是齐武帝的长子,只比齐武帝小18岁,也就是说齐高帝同志30岁就已经做爷爷了。而我们的梁武帝这个时候还没出生呢。族兄都做了爷爷,族弟的儿子还小的很,这是说不通的。
当然完全可以说,梁武帝有昭明太子还快40了呢,人就有儿子晚,又如何?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而言,在南朝时期,有30多岁的年龄差异,一般应该是祖孙辈。且从整个家族看,梁武帝的例子也仅仅是特例而已。
《梁书》记载,萧顺之的父亲,名萧道赐,是南齐时期的官僚,这就十分奇怪了,萧道赐应该是高帝的叔叔,也就是宣帝的弟弟,这哥俩年龄也应该差距不大,而齐宣帝在宋文帝时期就挂了,而萧道赐竟然在南齐还能做官。这两个时期从小算也差了接近60年。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做一个推断,成书于唐朝的《梁书》因为大量资料毁于战争,所以著书时犯了顺序的错误,而且也因为这个错误,唐突的认为,萧梁皇族应该比萧齐皇族小一辈。
事实上,一直到萧顺之的父亲萧道赐以前,萧梁皇族和萧齐皇帝的辈分排序一直是不乱的。前20几代都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就从萧道赐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