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①[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十九·秩品二·梁官品》,中华书局,1984年,第214页。
②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18页。
③[日]宫崎市定著,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06页。
④阎步克:《南朝“勋位”考》,《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
⑤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1页。
⑥张旭华:《南朝勋品制度试释》,《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⑦杨恩玉:《萧梁官班制的形成考论》,《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⑧[日]宫崎市定著,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67至277页。
⑨毛汉光:《从中正评品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朝之社会架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46本第4分,1975年,第608页。(原作者:过超)⑩张旭华:《南朝勋品制度试释》,《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阎步克:《南朝“勋位”考》,《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唐]姚思廉:《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23页。
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0页。
[日]宫崎市定著,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05页。
毛汉光:《从中正品评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朝之社会架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46本第4分,1975年,第608页。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百官上》,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以上太祝令、二庙陵令、太乐令与廪牺令均引自太常寺条。中华书局,1992年,太祝令条第396-397页,二庙陵令条第400页,太乐令条第402页,廪牺令条第414页。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百官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724页。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太乐署》,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十九·秩品二·梁官品》,中华书局,1984年,第211页。
[日]宫崎市定著,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98页。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六《列传三十七·幸臣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72页。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王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35页。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恩幸·戴法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3页。
[唐]姚思廉:《陈书》卷二十《华皎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270页。
毛汉光:《从中正品评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朝之社会架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46本第4分,1975年,第608页。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中华书局,1984年,第173页。
[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三《勉学第八》,中华书局,1993年,第148页。
李琼英:《两晋南朝时期士庶关系考察》,《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百官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724页。
毛汉光:《从中正品评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朝之社会架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46本第4分,1975年,第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