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制,凡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岳镇海渎、帝王陵庙,皆同释奠礼,州县皆然,则凡祭祀先贤、先烈,皆应仿此。释奠之义,乃是追摹先哲,故尽诚而已,无酬酢、祝嘏之幸,是祭祀中最为平正者。此仪程,为大明正统元年礼部颁布,其具体载在李之藻先生《頖宫礼乐疏》中,礼乐皆全,各地可仿行之。鉴于民间设施不齐,仅罗列大纲,以供参考。[3]
斋戒:民间行礼,以释奠至圣先师为大,散斋叁日致斋二日。其馀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若书院学堂开馆,拜师收徒结拜之礼,一日可也。礼,散斋在家,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致斋在斋宫。今不能别,但致斋日当更严格。
1、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
2、不参与丧事。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
3、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
4、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
5、克制食色之思。不聼音乐。
6、叁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
7、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
8、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
9、若一时不能习惯(如烟瘾太大),可於散斋日递减,致斋日遵行,行礼前日必恪守。
民间推荐献官、执事用玄端、深衣,舞乐生用深衣或襴衫,观礼者汉服。盖深衣,礼服之微者,行礼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礼舞乐生虽用红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为正,则深衣行礼舞雩,未悖明制。玄端周制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复兴,嘉靖年间为品官所用,明末则放任民间,成为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