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品堂吧 关注:42贴子:835
  • 1回复贴,共1

【高谈阔论】北朝风云④身后之事(讲师:月满西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一讲我们讲到孝文帝在南征途中病死于谷塘原,时年33岁。随驾出征的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担心南齐闻讯偷袭,便秘不发丧,连夜撤军。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和从洛阳赶来的太子元恪会合,这才宣布了孝文帝的死讯。
元恪随即在鲁阳即位,群臣上大行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大军缓缓启程回京一个月后葬孝文帝于长陵(今河南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纵观孝文帝33年短暂的一生,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照亮了南北朝漆黑的夜空,留下片刻光芒,又转瞬即逝。

还没有等人们看清他的身影,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夜空中,只留下那泛黄的史册中一行行优雅的文字证明他曾经来过……无论是《魏书》还是《北史》都对孝文帝大加褒扬。
的确,孝文帝的宽厚、仁孝、简朴、爱民、勤政、好学和开明都是值得一提的,在南北朝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无论是《魏书》还是《北史》都对孝文帝大加褒扬。孝文帝无愧于他谥号里那个孝字,他不仅对父亲献文帝恭敬有加,甚至对几次想废黜他的冯太后也尽到了人子之孝。
有太监向太后打他的小报告,冯太后一怒之下打了他几十板子,孝文帝没有辩解,而是默默忍受,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并没有秋后算账,毫不介意。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盛产暴君杀人狂的时代,刘彧、刘子业、箫鸾、箫宝卷、高洋、高湛都是有名的魔头,伺候他们的侍从动辄获罪,惨遭毒手,孝文帝和这帮魔头相比,真是满满的正能量 又一次,侍从给他端热汤,不小心撒到了孝文帝手上,孝文帝没有怪罪。
还有一次,孝文帝吃饭时吃到了一条虫子,这要换成那几个魔头,御膳房那帮倒霉蛋恐怕得全部脑袋搬家,孝文帝是什么反应呢?史书写了四个字:笑而恕之。——《北史·魏本纪三》
孝文帝亲政后每天起早贪黑,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虚怀纳谏,哀怜百姓,常怀悲天悯人之心,经常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的造福百姓。“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衿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北史.魏本纪三》
出征在外的日子里,孝文帝总是最大限度减少使用民力,能不麻烦百姓就不麻烦。北巡时,有关部门奏请调集民工修路架桥,为车驾开路,孝文帝不准。说简单的修条便道,架个浮桥,车马能过去就行了,不要大兴土木,不要惊扰百姓。语重心长告诫部下,只要不是迫不得已,能不修就不要修,不急用的就先不修,不要耗费无味的民力物力。“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北史·魏本纪三》
南征期间,魏军造车马军械,造船修房都要用到木材,孝文帝规定砍老百姓的树必须给钱或绢,严禁无偿征用,严禁战马践踏百姓庄稼。
北魏迁都洛阳后的皇帝汉化程度都非常高,这里面孝文帝要属佼佼者,他从小酷爱读书,每天手不释卷,熟读儒家典籍,精通儒佛道三教。在外征战的日子里,经常在行军途中发布文告,孝文帝骑在马上口述,臣下笔录,拿回去一看,一个字都不用修改,直接发布。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

太和十年以后的圣旨文告几乎都是孝文帝亲自捉刀动笔,当时他的文章就多达一百多篇,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传抄。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最初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强调弓马娴熟,骑射是根本,北魏前期的皇帝个个都是马上天子,孝文帝虽然痴心汉化,但马上功夫也很了得,早在十岁时就非常熟练的纵马驰骋、拉弓射箭,颇有祖先之风。每次打猎,孝文帝都满载而归,不过到了十五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孝文帝突然停止了打猎,这也许和孝文帝深受佛教熏陶有关。
史书记载孝文帝十五岁后就不再杀生,戒除了打猎的爱好。“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北史·魏本纪三》
纵观北魏的十二个皇帝,论文治武功,论汉化程度,论个人品行,论君主政绩,孝文帝都是名列前茅。他在位的28年也是北魏走向巅峰的28年,在他死后几十年后北魏便逐渐走向没落,这是后话了。
孝文帝在临终前为了防止因太子幼弱而可能出现的外戚专权局面,安排了两个措施制约。


1楼2016-07-18 16:30回复
    元禧纠集一帮亡命之徒阴谋叛乱,干掉宣武帝,自己取而代之。
    起事前夕这帮人由于恐惧,商量了一天也迟迟拿不定主意,眼看天色渐晚,元禧很烦躁,背着手走来走去,最后沉默半天,才冒出一句话
    宫里情况不明,我看不如就暂缓起事,大家先回去,一定要严守秘密,等我的通知。
    这厮也真是蠢的可爱,可笑,这种灭九族(也包括宣武帝本人)的滔天大罪居然都能搞成公费旅游那样有喜感
    (明天天气不好,大家先回去,保持联系,具体出发时间等导游通知……)
    这帮人也够业余的,纯粹一帮业余造反爱好者。
    你想,这种事怎么可能保密?能保的住么?
    果然,很快就有人向宣武帝告密,有人谋逆
    当时宣武帝在外巡视,没有在宫里,接到举报时宣武帝正在邙山上的佛寺里午休,迅速派人全城戒严,搜捕一帮乱党。
    元禧闪电般落网,此时他才如梦方醒,后悔莫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元禧后来以谋逆大罪赐死。
    元禧死后,北海王元详(就是天天躺炕上数钱那位)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再也没人跟他斗了,不过宣武帝没有让他高兴太久。
    宣武帝对老爹留给他的六位辅臣(王肃、宋牟病死,元禧赐死,只剩三位)不怎么感冒,或者说压根就不信任。
    他极力打造自己的嫡系力量对抗元老派,最终从元老派手里夺权,这才是他最大的心病。
    那么这位年轻的宣武帝会如何实行他的夺权计划呢?
    宣武打虎风暴中下一个落马的大老虎将会是谁?
    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讲《清洗诸王》会揭晓答案


    4楼2016-07-18 16: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