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狂吧 关注:36贴子:2,054
  • 7回复贴,共1

《瓦尔登湖》Walden 美 1854 梭罗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部分睡前的时光都是这本书伴我度过的,我前后看了大概10遍,很内涵的一本书,英文原版要比译文好许多,只是时间的原因里面的英文单词都很生僻,有时候连文曲星都不知道,还要翻巨厚的牛津大辞典,这里放上中文版本,想要仔细读还是买来书慢慢看为妙…………
推荐………………瓦尔登湖式的生活…………隐居…………


我看的版本,买时打折21人民币,从中受益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精神食量嘛…………


1楼2008-08-18 19:44回复
    书籍目录章节

     * 经济篇(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 阅读(Reading)
     * 声音 / 声(Sounds )
     * 孤独 / 寂寞(Solitude)
     * 访客(Visitors)
     * 豆田 / 种豆(The Bean-Field)
     * 村子(The Village)
     * 湖(The Ponds)
     * 贝克田庄(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则 / 更高的规律(Higher Laws)
     * 禽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 室内取暖(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兽(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Spring )
     * 结束语(Conclusion)


    2楼2008-08-18 19:45
    回复
      人认为写的最好的一章是最后的结束语,前两章有些啰嗦了…… 

      复制粘贴过程中难免碰到许多内容审核,发慢一点了…


      4楼2008-08-18 19:52
      回复
        * 经济篇(Economy)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
        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
        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
        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要不是市民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读请
        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说我这个生活方式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
        遇,我只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有些人则问我有什么吃的;我是否感到寂寞,
        我害怕吗,等等。另下些人还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事业了,还
        有一些人,家大口阔,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贫儿。所以这本书在答复这一类的问题时,
        请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给以谅解。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
        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
        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如果我的知人之深,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
        谈自我,谈那么多了。不幸我阅历浅陋,我只得局限于这一个主题。但是,我对于每一
        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
        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
        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对于清寒的学生,或许特别地适宜。
        至于其余的读者,我想他们是会取其适用的。因为,没有人会削足适履的;只有合乎尺
        寸的衣履,才能对一个人有用。
         我乐意诉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人,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
        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关于诸君的遭遇的,特别是关于生逢此世的本地居民的
        身外之物或环境的,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
        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
        在店铺,在公事房,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
        千种的惊人苦役。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教的教徒,坐在四面火焰之中,眼盯着太阳,或
        在烈火的上面倒悬着身体;或侧转了头望青天,“直到他们无法恢复原状,更因为脖子
        是扭转的,所以除了液体,别的食品都不能流入胃囊中”,或者,终生用一条铁链,把
        自己锁在一株树下: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帝国的广袤土地;或者,
        他们独脚站立在柱子顶上——然而啊,便是这种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不见得比我天天
        看见的景象更不可信,更使人心惊肉跳。赫拉克勒斯从事的十二个苦役跟我的邻居所从
        事的苦役一比较,简直不算一回事,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做完就完了,可是我从
        没有看到过我的邻人杀死或捕获过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做完过任何苦役。他们
        也没有依俄拉斯这样的赫拉克勒斯的忠仆,用一块火红的烙铁,来烙印那九头怪兽,它
        是被割去了一个头,还会长出两个头来的。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
        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他们不如诞生在空旷的牧场
        上,让狼来给他们喂奶,他们倒能够看清楚了,自己是在何等的环境辛勤劳动。谁使他
        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
        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能不过人的生活,不能
        不推动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做工,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
        永生的灵魂啊,几乎被压死在生命的负担下面,他们无法呼吸,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
        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一个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
        的牛圈,还要推动上百英亩土地,锄地、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可是,另一些并没有
        继承产业的人,固然没有这种上代传下的、不必要的磨难,却也得为他们几立方英尺的
        血肉之躯,委屈地生活,拼性命地做工哪。
         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的啊。人的健美的躯体,大半很快地被犁头耕了过去,
        化为泥土中的肥料。像一本经书里说的,一种似是而非的,通称“必然”的命运支配了
        人,他们所积累的财富,被飞蛾和锈霉再腐蚀掉,并且招来了胠箧的盗贼。这是一个愚
        蠢的生命,生前或者不明白,到临终,人们终会明白的,据说,杜卡利盎和彼尔在创造
        人类时,是拿石头扔到背后去。诗云:
         Inde genus durum sumus,experiensque laborum,
         Et doeumenta damus qua simus origine nati。
         后来,罗利也吟咏了两句响亮的诗:
         “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
         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
         真是太盲目地遵守错误的神示了,把石头从头顶扔到背后去,也不看一看它们坠落
        到什么地方去。


        19楼2008-08-18 19:54
        回复
          当我们用教义问答法的方式,思考着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生活的真正的必需
          品与资料时,仿佛人们还曾审慎从事地选择了这种生活的共同方式,而不要任何别的方
          式似的。其实他们也知道,舍此而外,别无可以挑选的方式。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
          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
          除非有确证,便不可以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
          成虚无缥缈的氤氲,但还会有人认为是乌云,可以将一阵甘霖洒落到大地上来。把老头
          子认为办不到的事来试办一下,你往往办成功了。老人有旧的一套,新人有新的一套。
          古人不知添上燃料便可使火焰不灭:新人却把干柴放在水壶底下:谚语说得好:“气死
          老头子”,现在的人还可以绕着地球转,迅疾如飞鸟呢。老年人,虽然年纪一把,未必
          能把年轻的一代指导得更好,甚至他们未必够得上资格来指导;因为他们虽有不少收获,
          却也已大有损失。我们可以这样怀疑,即使最聪明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
          活的绝对价值呢。实际上,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他们的
          经验是这样地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
          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
          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我在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来年,还没有听到过老长辈们一个字,
          可谓有价值的,堪称热忱的忠告的。他们什么也没告诉过我,也许他们是不能告诉我什
          么中肯的意见了。这里就是生命,一个试验,它的极大部分我都没有体验过;老年人体
          验过了,但却于我无用。如果我得到了我认为有用的任何经验,我一定会这样想的,这
          个经验嘛,我的老师长们可是提都没有提起过的呢。
           有一个农夫对我说:“光吃蔬菜是活不了的,蔬菜不能供给你骨骼所需要的养料;”
          这样他每天虔诚地分出了他的一部分时间,来获得那种可以供给他骨骼所需的养料;他
          一边说话,一边跟在耕牛后面走,让这条正是用蔬菜供养了它的骨骼的耕牛拖动着他和
          他的木犁不顾一切障碍地前进。某些事物,在某些场合,例如在最无办法的病人中间,
          确是生活的必需资料,却在另一些场合,只变成了奢侈品,再换了别样的场合,又可能
          是闻所未闻的东西。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巅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一切都已
          被注意到了。依熙爱芙琳的话:“智慧的所罗门曾下令制定树木中间应有的距离;罗马
          地方官也曾规定,你可以多少次到邻家的地上去拣拾那落下来的橡实而不算你乱闯的,
          并曾规定多少份橡实属于邻人。”希波克拉底甚至传下了剪指甲的方法,剪得不要太短
          或太长,要齐手指头。无疑问的,认为把生命的变易和欢乐都消蚀殆尽的那种烦谦和忧
          闷,是跟亚当同样地古老的。但人的力量还从未被衡量出来呢;我们不能根据他已经完
          成的事来判断他的力量,人做得少极了。不论你以前如何失败过,“别感伤,我的孩子,
          谁能指定你去做你未曾做完的事呢?”
           我们可以用一千种简单的方法来测定我们的生命;举例以明之,这是同一个太阳,
          它使我种的豆子成熟,同时竟然照耀了像我们的地球之类的整个太阳系。如果我记住了
          这一点,那就能预防若干的错误。可是我锄草时并没有这样去想。星星是何等神奇的三
          角形的尖顶!字宙各处,有多少远远隔开的不同的物种在同时思考着同一事实啊!正如
          我们的各种体制一样,大自然和人生也是变化多端的。谁能预知别人的生命有着什么远
          景?难道还有比一瞬之间通过彼此的眼睛来观察更伟大的奇迹吗?我们本应该在一小时
          之内就经历了这人世的所有时代;是的,甚至经历了所有时代中所有的世界。历史、诗
          歌、神话!——我不知道读别人的经验还有什么能像读这些这样地惊人而又详尽的。
           凡我的邻人说是好的,有一大部分在我灵魂中却认为是坏的,至于我,如果要有所
          仟悔,我悔恨的反而是我的善良品行。是什么魔鬼攫住了我,使我品行这样善良的呢?
          老年人啊,你说了那些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而且活得很光荣,我却听到
          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不听你的话。新的世代抛弃前一代的业绩,好像它们是些
          搁浅的船。


          23楼2008-08-18 22:19
          回复
            我想,我们可以泰然相信,比我们实际上相信的,更加多的事物。我们对自己的关
            怀能放弃多少,便可以忠实地给别人多少的关怀。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
            应我们的弱点。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
            就的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
            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
            着,到夜晚违心地析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
            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
            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
            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孔夫予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这样的基
            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
             让我们思考一下,我前面所说的大多数人的忧虑和烦恼又是些什么,其中有多少是
            必须忧虑的,至少是值得小心对待的呢?虽然生活在外表的文明中,我们若能过一过原
            始性的、新开辟的垦区生活还是有益处的,即使仅仅为了明白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
            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必需品,甚至翻一翻商店里的古老的流水账,看看商店里经常出售
            些什么,又存积哪些货物,就是看看最杂的杂货究竟是一些什么也好。时代虽在演进,
            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却还没有发生多少影响:好比我们的骨骼,跟我们的祖先的骨骼,
            大约是区别不出来的。
             所谓生活必需品,在我的意思中,是指一切人用了自己的精力收获得来的那种物品:
            或是它开始就显得很重要,或是由于长久的习惯,因此对于人生具有了这样的重要性,
            即使有人尝试着不要它,其人数也是很少的,他们或者是由于野蛮,或是出于穷困,或
            者只是为了一种哲学的缘故,才这么做的。对于许多人,具有这样的意义的生活必需品
            只有一种,即食物。原野上的牛只需要几英寸长的可咀嚼的青草和一些冷水;除非加上
            了它们要寻求的森林或山荫的遮蔽。野兽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荫蔽之处。但人类,在
            天时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除非获有这些,我们是无
            法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的,更无法展望成就了。人不仅发明了屋子,还发明了衣
            服,煮熟了食物;可能是偶然发现了火焰的热度,后来利用了它,起先它还是奢侈品哩,
            而到目前,烤火取暖也是必需品了。我们看到猫狗也同样地获得了这个第二天性。住得
            合适,穿得合适,就能合理地保持体内的热度,若住得和穿得太热的话,或烤火烤得太
            热时,外边的热度高于体内的热度,岂不是说在烘烤人肉了吗?自然科学家达尔文说起
            火地岛的居民,当他自己一伙人穿着衣服还烤火,尚且不觉得热,那时裸体的野蛮人站
            得很远,却使人看到了大为吃惊,他们“被火焰烘烤得竟然汗流浃背了”。同样,据说
            新荷兰人赤裸身体而泰然自若地跑来跑去,欧洲人穿了衣服还颤抖呢。这些野蛮人的坚
            强和文明人的睿智难道不能够相提并论吗?按照李比希的说法,人体是一只炉子,食物
            是保持肺部内燃的燃料。冷天我们吃得多,热天少。动物的体温是缓慢内燃的结果,而
            疾病和死亡则是在内燃得太旺盛的时候发生的;或者因为燃料没有了,或者因为通风装
            置出了毛病,火焰便会熄灭。自然,我们不能把生命的体温与火焰混为一谈,我们的譬
            喻就到此为止。所以,从上面的陈述来看,动物的生命这一个词语可以跟动物的体温作
            为同义语用:食物,被作为内燃的燃料,——煮熟食物的也是燃料,煮熟的食物自外吞
            入体内,也是为增加我们体内热量的,——此外,住所和衣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地产
            生和吸收的热量的。
             所以,对人体而言,最大的必需品是取暖,保持我们的养身的热量。我们是何等地
            辛苦,不但为了食物、衣着、住所,还为了我们的床铺——那些夜晚的衣服而辛苦着,
            从飞鸟巢里和飞鸟的胸脯上,我们掠夺羽毛,做成住所中的住所,就像鼹鼠住在地窟尽
            头草叶的床中一样!可怜人常常叫苦,说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身体上的病同社会上的
            病一样,我们大都归罪于寒冷。在若干地区,夏天给人以乐园似的生活。在那里除了煮
            饭的燃料之外,别的燃料都不需要;太阳是他的火焰,太阳的光线煮熟了果实;大体说
            来,食物的种类既多,而且又容易到手,衣服和住宅是完全用不到的,或者说有一半是
            用不到的。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
            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
            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然而
            有些人就太不聪明,跑到另一个半球上,跑到蛮荒的、不卫生的区域里,做了十年二十
            年生意,为了使他们活着,——就是说,为了使他们能舒适而温暖——,最后回到新英
            格兰来,还是死了。奢侈的人不单舒适了温暖了,而且热得不自然;我已经在前面说过,
            他们是被烘烤的,自然是很时髦地被烘烤的。


            24楼2008-08-18 22:30
            回复
              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
              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guo、印
              du、波si和希la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
              不过。我们都不够理解他们。然而可惊的一点是,我们居然对于他们知道得不少呢。近
              代那些改革家,各民族的救星,也都如此。唯有站在我们所谓的甘贫乐苦这有利地位上,
              才能成为大公无私的聪明的观察者。无论在农业,商业,文学或艺术中,奢侈生活产生
              的果实都是奢侈的。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的,因
              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活,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
              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
              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中。大学问
              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豪式的,反而是朝臣式的成功。他们
              应付生活,往往求其与习俗相符合,像他们的父辈一般,所以一点不能成为更好的人类
              的始祖。可是,为什么人类总在退化?是什么使得那些家族没落的?使国家衰亡的糜侈
              是什么性质的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否确定自己并未这样?哲学家甚至在生活的
              外形上也是处在时代前列的。他不像他同时代人那样地吃喝、居住、穿着、取暖。一个
              人既是哲学家,怎会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养身的保持体温的方法呢?
               人已在我所描写的几种方式下暖和了,其次他要干什么呢?当然不会是同等样的更
              多的温暖。他不会要求更多更富足的食物,更大更光耀的房屋,更丰富更精美的衣服,
              更多更持久更灼热的火炉等等了。他在得到了这些生命所必需的事物之后,就不会要过
              剩品而要有另一些东西;那就是说免于卑微工作的假期开始了,现在他要向生命迈进了。
              泥土看来是适宜于种子的,因为泥土使它的胚根向下延伸,然后它可以富有自信地使茎
              向上茁长。为什么人在泥土里扎了根之后,不能援例向天空伸展呢?——因为那些更高
              贵的植物的价值是由远离地面的、最后在空气和日光中结成的果实来评定的,而不是像
              对待那低卑蔬菜的那样。蔬菜就算是两年生的植物,那也只是被培植到生好根以后,而
              且常被摘去顶枝,使得许多人在开花的季节都认不得它们。


              25楼2008-08-19 13:21
              回复
                • 60.211.194.*
                谢谢 楼上


                26楼2010-05-16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