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吧 关注:35,778贴子:481,972

【秦始皇帝】20160714于艳华: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的斗争策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壮哉我秦始皇帝陛下


IP属地:北京1楼2016-07-14 16:27回复
    二楼跪求各位吧友细看本吧第一置顶帖和话题直播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7-14 16:29
    收起回复
      三楼注明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因整理本吧精品贴导航,发现精品区有些资料略有欠缺,为完善本吧“图书馆资料库”,特此转载,跪求关注_(:з」∠)_
      下附精品贴导航链接
      【吧友必看】秦始皇吧精品贴导航(20151013试用版)
      http://tieba.baidu.com/p/4099750195


      IP属地:北京3楼2016-07-14 16:29
      回复
        秦王政八年,秦王21岁[1], 次年即将行成人礼, 并且收回属于自己的执政大权;吕不韦执掌秦国相印10年,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拥有太后信任,被尊为“仲父”。两方对秦国大权的争夺成为这一年的主要焦点。


        IP属地:北京5楼2016-07-14 16:40
        回复
          一、吕不韦没有完全控制权力


          IP属地:北京6楼2016-07-14 16:40
          回复
            历来史家多以为秦王政八年的吕不韦大权在手,如詹石窗主编之《新编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之《中国哲学发展史》谈到《吕氏春秋》问题时皆持此观点,而我以为秦国权力并没有完全被吕不韦控制。
            具体阐述如下:


            IP属地:北京7楼2016-07-14 16:41
            回复
              首先,吕不韦没有完全掌控军权和相权。《秦始皇本纪》记载:“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2]
              这里我们看到,庄襄王临终所托并非吕不韦一人,起码在军队的控制上,吕不韦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接下来的资料中将会看得更为明显。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 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王齮死。十月, 蒙骜攻魏氏畼、有诡。……五年,将军骜攻魏……七年……将军骜死。”[3]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在这七年里秦国对外攻伐的主要策划者是吕不韦,但是庄襄王所托的三员大将一直是秦国攻伐他国的主帅。吕不韦并没有机会独自掌握军权。另外《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相国、丞相,皆秦官……秦有左右。”[4]可见在相权的掌控上还有其他人的存在。
              秦王政九年,嫪毐反。秦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5]则可知当时的右丞相属于秦王一派。由此推知,吕不韦在秦国任相10年,并没有完全掌控秦国军权和相权。


              IP属地:北京8楼2016-07-14 16:49
              收起回复
                其次,吕不韦也不具备驾驭秦国各派系的总体权力,并且其相权也在萎缩之中。秦王政六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吕不韦乃进嫪毐……太后与通……”[6]
                吕不韦向太后进献嫪毐后,出现了“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7]的情况,同时“又以西河太原郡更为毐国”,并且嫪毐又能“矫王玉玺及太后玉玺以发县卒及卫卒、戎翟君公、舍人……”[8]可见当时嫪毐权力之大。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国大小事务都决定于一个太后身边的侍臣,而此人先前还是个地痞无赖。这足以说明太后的权力能够压制住其他两派的,也就是说太后具有制约其他两派的绝对权力。从中我们还可以分析到,吕不韦在秦王政即位后的前6年时间里并没有根本上控制秦国的政权,他具有的制约权力源于太后的支持。秦王政六年后,太后的权力实际上是由嫪毐在支配着,同时嫪毐还在逐步侵夺着吕不韦的相权。


                IP属地:北京9楼2016-07-14 16:54
                回复
                  二、吕不韦的斗争策略


                  IP属地:北京10楼2016-07-14 16:54
                  回复
                    秦王政八年《吕氏春秋》正式出炉[9], 这本书虽然并非吕不韦的个人著作,但它是在吕不韦授意下,由其门客们对各家思想进行重新取舍、改造、重铸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我认为这部书中体现着吕不韦的个人思想,其中君道观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吕不韦的斗争策略。所谓的“君道观”即为君的原则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我归结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君道观中所体体现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IP属地:北京11楼2016-07-14 16:56
                    回复
                      (一)改变与秦王的正面冲突关系。


                      IP属地:北京12楼2016-07-14 16: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7-14 17:21
                        回复
                          (二)提出“公天下”思想,取得秦国百姓的支持,力图能够在秦王亲政后继续有所作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7-14 17:24
                          回复
                            《吕氏春秋》要求减轻人民负担,施以仁爱之政。“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21]这说明吕不韦认为政权应建立在仁爱、忠信、为民求利的基础之上。另外吕不韦也把“利民”、爱民同君主的权力来源相联系,认为立君在于“全生”、“利群”。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今世之惑主多官反以害生,则失所以为立之矣。”[22]又“利出于群也,君道立也。”[23]这是说,设立天子并非神的旨意,而是来自于“全生”、“利群”的需要,是为了人民自身的长远利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24]则要求君主必须贵公去私以民为务。“凡主之立也,生于公。”[25]由上观之,由“公天下”的思想,进而提出君主贵公去私,不仅是君主治天下的责任,也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同时又是君主保有自身地位和权力的基本条件。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迅速发展,然而秦国的百姓也在严刑峻法,频繁战争下饱受着痛苦,难以有喘息的机会。此时吕不韦倡导“公天下”的思想,必然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同时其“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26], 也是为了加大其思想的宣传力度,希图能为更多的百姓所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使他的影响力深入到秦国的社会下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7-14 17:30
                            回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斗争形势的真正面目: 一、吕不韦虽然任相 10 年,但是军队的控制权力直到秦王政七年还一直掌握在托孤大将手中。二、吕不韦并没有获得驾驭秦国各派系的总体权力,这种力量一直掌握在太后手中。另外宗室力量、军队力量、保守大臣成为秦王派系的支撑力量。这些都说明吕不韦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秦国大权。所以吕不韦在秦王政六年时便以向太后进献嫪毐的形式,使自己在权力斗争中退居二线,开始实施自己的策略。这一策略集中体现于《吕氏春秋》君道观中,即第一步,改变与秦王正面冲突的现状,力图使秦王消除对吕不韦的戒心;第二步,提出“公天下”的思想取得百姓的支持。同时我们看到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以统一、“公天下”理论取得了君主、百姓、将士的支持。很自然的成为当时贤人、贤相的一个代表,成为各国都想得到的一个贤人。因此在吕不韦在去相以后,出现了“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27]的情况。不过吕不韦并不是要出走他国,我们看到当时秦国最为强大,吕不韦不可能通过出走到它国来获得安全。由此我们分析,吕不韦提高个人声望,目的在于加大自身的安全砝, 并希望能以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保证在秦王政即位后的安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7-14 17:35
                              回复